如何理解孟子的四端说

如何理解孟子的四端说与性善论。

“四端说”作为孟子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与孔子“忠恕观”之间的渊源关系素未被重视,总结孟子在继承“忠恕观”的基础上提出“四端说”,并以之为核心形成由“内圣”开出“外王”的思想体系,对研究早期儒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孟子对于性善论的最用力的论证,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证明的。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扩展资料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向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但是对于孟子的文章描述,他认为人性还是本善的。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0-09
孟子四端之心指的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意思并不是说人有四个心,是同一个道德心的不同面向。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 的萌芽。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即来自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孟子把四心作为完美人格心性的起码价值尺度;假如没有同情恻隐之心,羞 恶知耻之心,礼敬谦让之心,褒是伐非之心。那他就是一个心性有缺陷的人,一 个麻木的人,一个不合格的人。

孟子的性善论、仁义论、仁政论等都与“四端”说有关,是围绕“四端”说展开的。可以说,“四端”说的提出,才真正标志着孟子思想的成熟。

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今山东人。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善于养生气功,“善养吾浩然之气“。月牙山人(朱金城)【孟柯正气歌】:浩然正气道义中,至大至刚直养通;充塞宇宙外无大,其内无小太素功。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第2个回答  2013-07-06
 孟子的“四端”是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孟子》一书中共有两章谈到四端,一次在《孟子·公孙丑上》,为一般性的论述,没有涉及到四端说形成的背景和原因;另一次在《告子上》,其文云: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叟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从这次谈话看,孟子提出四端说同当时人性善恶的争论、尤其是同告子的辩论密切相关。孟子主张性善论,故提出四端说予以论证,同时对告子等人的观点进行批驳。那么,孟子与告子辩论是在什么时间呢?这无疑是我们讨论“四端”说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现学者多认为这次辩论是在孟子首次到齐国时,时间大概是在齐威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30年)左右,如张秉楠说:“这场人性问题的争论当发生在齐国。其时间亦当在孟子来齐之初。因为告子亦为稷下早期学者,他的人性论和另外几种人性理论在当时较有影响,重视人性之辨的孟子一到齐国稷下,就不可能不对这个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1)。我们认为这一看法基本可取,下面再作几点补充:
  首先,是告子的身份。张秉楠认为告子是齐国稷下先生,根据是郭沫若的说法。郭沫若曾对告子“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公孙丑上》)的修养方法与宋钘、尹文作比较,认为告子的这两句话“分明就是《内业》篇所说的‘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对后者的发挥改造。因此,“告子也是一位宋钘、尹文派的学者”(2)。而宋钘、尹文是著名的齐国稷下先生,二人均长期在稷下活动,告子受到他们二人的影响,也应该到过齐国。孟子与他在齐国会面十分自然。另外,告子的思想特点也反映出他是稷下学者。稷下学者的一个特点博采众家之长,融合儒、墨、道、法等不同思想,告子的思想也具有这一特点。据《墨子·公孟》篇,告子曾为墨子弟子,但他却“毁墨行”,对墨子提出批评;他曾与孟子辩论人性善恶,却不否定仁义;他又受到道家的影响,表现出道家的思想倾向,可以说是“非儒非墨或亦儒亦墨”(3)。从告子的思想倾向看,他作为一名稷下学者是完全可能的。
  其次,从孟子的游历来看,他与告子在齐国会面可能性最大。《史记·孟轲荀卿列传》关于孟子的记录十分简略,只提到他曾来到过齐国、魏国,且多有错误。但自宋元以来,不断有学者对孟子的生平进行考订,特别是经过清代及现代学者的努力,现在大致已经弄清楚孟子生平活动(4)。孟子约出生于公元前372年(周烈王4年)左右,四十岁以前他主要在邹鲁一带活动,四十岁以后开始在诸侯国间游历,先后来到过齐国、宋国、滕国、魏国。其中曾分别在齐威王、齐宣王时两次来到齐国,先后停留八年之久。而在宋国、魏国分别只有两年,在滕国也不过三四年。孟子既然在齐国停留的时间最长,他与告子在此相遇的可能性也最大。
  另外,更重要的,齐国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学术研究、文化交流中心,是学者云集的重要场所。由于齐国采取开放的思想文化政策,许多著名学者如淳于髡、田骈、宋钘、慎到、环渊、捷子、季真、邹衍、邹奭、田巴、王斗等都曾来到稷下,上说下教,争鸣驳难,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虽然礼贤下士是战国时期的普遍现象,孟子曾经到过的滕国、魏国也都有过设官开馆、招徕人才的事例,但影响与规模均无法同齐国相比。孟子来到齐国时正是稷下学宫的繁荣时期,所以他在这里与告子相遇并展开辩论是完全可能的。
    二三子复于子墨子曰:“告子曰:‘(墨子)言义而行甚恶。’请弃之!”子墨子曰:“不可。称我言以毁我行,愈于亡。有人于此,翟甚不仁,尊天事鬼爱人,甚不仁,犹愈于亡也。今告子言谈甚辨,言仁义而不吾毁。告子毁,犹愈亡也。”
第3个回答  2019-09-28

孟子“四端”分别指的是什么?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01
“性善论”指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四端”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孟子的性善论、仁义论、仁政论等都与“四端”说有关,是围绕“四端”说展开的。可以说,“四端”说的提出,才真正标志着孟子思想的成熟。
”四善端“是孟子提出性善论理论思想的一部分。具体来讲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分别为「仁」、「义」、「礼」、「智」的源头;孟子称这四个源头为「四端」。
另外,孟子也将「四端」比作人的「四体」,比喻人性中的善如同四肢一样是与生俱来的。而且孟子认为认识到善的本性就需要将其发扬光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孟子有四端都是什么意思?
在孟子的伦理学中,他提出了“四端”这一概念。这四端是:仁、义、礼、智。孟子认为,这些品德是人类最基本的美德,也是人类合适的行为标准,可以指引人们在人际关系、社会交往中取得稳定和谐。“仁”是孟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意为关心他人,以人为本。孟子认为,所有人都具有“仁”的天性,而这种天性可...

孟子提出的四端是什么 孟子提出的四端是指什么
孟子提出的四端是指人的四种本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端是人天生具有本心,需要经过后天的教养来发扬,从而发展为仁、义、礼、智四种德行。孟子的四端说是孟子的性善论的一个方面。四端说的主要内容 在孟子的观点里,每个人天生都是善良,因此四端也是人的本性,是...

孟子认为有四端,四端是什么?
1. 孟子提出的“四端”是指人内心天生的四种倾向,分别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2. 这四种内心倾向被认为是仁、义、礼、智四种德行的根源,体现了孟子性善论的核心思想。3. 孟子坚信,人性本善,而四端便是证明。人们生来便具备这些端倪,通过后天的修养和实践,可以发展出完善...

孟子的“四端”是什么意思?
孟子的“四端”指的是四种人性本有的道德观念,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以下是 恻隐之心 恻隐之心是人性中最基本的情感体现,表现为对他人的不幸遭遇或痛苦产生同情和怜悯的心理反应。孟子认为,这种同情心是所有人类共有的情感基础,是道德行为的起点。羞恶之心 羞恶之心指的是人...

孟子认为有四端,四端是什么?
孟子认为人有四端,分别是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智之端。1、仁之端——恻隐之心 所谓恻隐之心,就是说人们在平时生活中会经常看到一些可怜人,或者是遭受迫害的人,这时候一个仁者就会同情他,在力所能及之处给予帮助,因此称为仁之端。2、义之端——羞恶之心 羞恶之心要分开来看,羞就是...

孟子认为人有四端指的是什么
孟子提出人的四端,即四种内在的道德倾向,分别是:1. 恻隐之心:仁的端倪。这指的是人们内心深处对他人痛苦的同情和关怀,是仁爱的起始点。孟子强调,在享受安宁的同时,应能感知他人的不幸,并伸出援手,体现仁爱的实际行动。2. 羞耻之心:义的标志。孟子认为,有羞耻心的人会在行为违背社会伦理时...

孟子认为四端是什么四端
四端是指儒家称应有的四种德行,孟子的“四端”是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

孟子的四端什么意思
意思是,同情心,是仁的萌芽;羞耻心,是义的起点;辞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初始。“四端说”作为孟子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与孔子“忠恕观”之间的渊源关系素未被重视,总结孟子在继承“忠恕观”的基础上提出“四端说”,并以之为核心形成由“内圣”开出“外王”的思想体系,对研究...

简述孟子的四端学说
孟子四端分别是仁、义、礼、智。解释如下:1、仁:指人类天生具有的善良、慈爱和同情心,也包括了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精神。孟子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发扬仁的精神,体现出对其他人的尊重和关爱。2、义:指正义和公平,表现在对权利和责任的正确理解和尊重。孟子认为,人们必须遵守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

人之有是四端也 尤其有四体也 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孟子。意思是说:孟子看来人有“四心”即“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一点和孔子的想法不谋而合。直译的话是这样的:仁、义、礼、智是四个初始,就像我本来就所具有的,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在孟子看来,人有这四种萌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