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赞颂曹操的诗?

RT

《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全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jié
①碣石:山名。碣石山有二,这时指的大碣石山。一说即指今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
dàn
②澹澹:水波摇荡貌。
sǒng zhì
③竦 峙:耸立。
④星汉:银河。
[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特色]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辞海》1989年版)。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典论·自叙》,袁伯业名遗,袁绍从兄。)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嵘《诗品》)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观沧海》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摘自董德松《诗中有画画中含情》,《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二册)

东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关于曹操东临碣石,过去多以为是北征乌桓去时的事,其实,这种看法与史实不符,不可置信。我们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来核对,曹操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因为去时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九月,公引自柳城还, 十一有至易水”,他应在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临碣石”、“观沧海”。至于碣石山位于现今何处,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或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或以为就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样,在曹操登临时,它应是傍海一带较高的石山。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摘自袁行霈《曹操诗〈观沧海〉》,同上)

关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
(袁行霈)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碣石”,据《汉书·地理志》载,在丽城(现在河北乐亭)西南,六朝时沉入海里。“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头两句起得很平稳,“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说明自己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原来的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乐亭县的西南,面对着渤海。

(摘自袁行霈《曹操诗〈观沧海〉》,同上)

关于“水何澹澹”六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何”,这里当“多么”讲。“水何澹澹”,形容大海波澜壮阔,其中有惊讶,有赞美,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个印象。“竦峙”,是高耸屹立的样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是登上山顶,我们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夺去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澜,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可是等我们掉转视线,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不再描写下去了。

(摘自袁行霈《曹操诗〈观沧海〉》,同上)

“水何”六句是正面铺写大海。其中真正写大海的只有两句。虽然字数不多,但作者着重抓住了海水的形态变化进行大笔勾画,写出了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水何澹澹”是写大海在无风情况下水波动荡的样子,而海水一遇到大风,就会立即掀起轩然大波。“洪波涌起”仅四字就逼真地展现出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这句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写海。如果只写茫茫无际、波涛汹涌的海水,即使写得再好,也会给人以枯寂之感,所以作者在描写大海时,又插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我们试把这几句联起来吟诵一下,就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茫茫苍苍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图画啊!

(摘自董德松《诗中有画画中含情》,同上)

关于“日月之行”四句

面对这迷人的海上风光,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何等的气魄啊!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虽然是高度的夸张,但作者还是紧紧抓住了大海气势磅礴这个特征来写,夸张是合情合理的。

(摘自董德松《诗中有画画中含情》,同上)

诗人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寥寥十六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实在是壮观极了。“星汉”就是天上的银河。这四句诗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来,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种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是并不多见的。

(摘自袁行霈《曹操诗〈观沧海〉》,同上)

《观沧海》景情结合的特点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前面已经表明,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这种抒情方式与其他古代许多写景诗的抒情方式有所不同。古代许多写景抒情诗是情景分写,或上文侧重写景,下文侧重写情。如荆轲《易水歌》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侧重写风水;下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壮士决死的感情。又如杜甫的《登岳阳楼》,上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侧重写景,气魄也很大;而下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则侧重写情。《观沧海》完全是把情包含在景中的,寓情于景中。《观沧海》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摘自董德松《诗中有画画中含情》,同上)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摘自袁行霈《曹操诗〈观沧海〉》,同上)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

作品内容

年代:东汉末 魏国
作者:曹操
作品:《观沧海》
内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品注释
注释: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
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
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
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
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
“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
当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乐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
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
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
害。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
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
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
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
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
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关于曹操东临碣石,过去多以为是北征乌桓去时的事,其实,这种看法与史实
不符,不可置信。我们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来核对,曹操
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因为去时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
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九月,公引自柳城还,……十一有至易水”,
他应在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临碣石”、“观沧海”。至于碣石山位于现今何处,
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或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或以为就
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样,在曹操登临时,它应是傍海一带较高
的石山。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
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
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
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
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
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它们点缀在平阔
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
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
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
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
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
悲秋意绪。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
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
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
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
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
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
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
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
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
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
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参见《古诗归》卷七钟惺评语)言为心声,如果
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
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
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
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
了。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
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
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
的厚爱。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
--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
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
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因此,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因作,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也不可能是纯客观的照
相式制作。
另外,曹操现存二十余首诗,虽然用的都是乐府旧题,但内容却是全新的。沈
德潜指出:“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卷五)这在我国文学史
上,也是一个大胆的突破。这种重视反映现实生活,不受旧曲古辞束缚的新作风,
大大推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发扬。曹操这个功绩,也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6-12
吊魏武帝文
题解】晋元康八年(西元二九八年),作者陆机,刚刚以台郎出补著作郎,有机会在秘阁翻阅旧时的各种文献,有一次读到魏武帝曹操的遗令,其中既有关于政事的指示,也有许多关于家事财产的细碎嘱咐。作者心有所感,写了这篇吊文。文章充皆肯定了曹操一生巨大的业绩和宏伟的气魄,但又对他过分牵挂身后的琐事提出批评,认为这不是一个通达的人所应持的态度。本文辞藻华丽,却又很有情韵,是一篇佳作。

元康八年,机始以台郎出补着作,游乎秘阁,而见魏武来遗令,忾然叹息,伤怀者久之。
【注释】元康:西晋惠帝年号 秘阁:朝廷收藏文献的地方 忾然:叹息的样子
【章旨】写作者见武帝遗令,而为之伤怀。
【语译】元康八年,陆机以尚书郎出补着作郎,经常在秘阁里面,所以读到魏武帝的遗令。读了之后,不禁忾然叹息,为之感伤很久。
客曰:夫始终者,万物之大归;死生者,性命之区域。是以临丧殡而后悲,睹陈根而绝哭。今乃伤心百年之际,兴哀无情之地,意者无乃知哀之可有,而未识情之可无乎?
【注释】客:虚拟的人物 夫:语词 始终:人生为始,人死为终。这里重在「终」字 陈根:一年以上的草。因为多生于墓地,故用以代指故墓 百年之际:魏武帝的死距陆机写此文时,刚好百年 无情之地:指旧墓。因不能令人生哀伤之情,故云 意者:估计;大概 无乃:恐怕是
【章旨】借客人之口提出人死已久不必为之过分地伤情。
【语译】有位客人说:始与终可以说是万物的归宿;死与生可以说是生命的区域。所以平常我们亲临丧殡的时候,自然会产生哀伤之情;可是看到旧的坟墓,我们却不会哭泣。现在佚却伤心于人死百年之后,对着本不该发生哀情的地方而悲伤,估计你恐怕是只知道人死时哀伤是可以有的,却不了解事过境迁哀伤之情是可以没有的吗?
机答之曰:夫日蚀由乎交分,山崩起于朽壤,亦云数而已矣。然百姓怪焉者,岂不以资高明之质,不免卑浊之累;居常安之势而终婴倾离之患故乎?夫以回天倒日之力,而不能振形骸之内;济世夷难之智,而受困魏阙之下。已而格乎上下者,藏于区区之木;光于四表者,翳乎蕞尔之土。雄心摧于弱情,壮图终于哀志。长筭屈于短日,远迹顿于促路。呜呼!岂特瞽史之异阙景,黔黎之怪颓岸乎?观其所以顾命冢嗣,贻谋四子,经国之略既远,隆家之训亦弘。又云:「吾在军中,持法是也。至于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善乎达人之谠言矣!持姬女而指季豹以示四子曰:「以累汝!」因泣下。伤哉!曩以天下自任,今以爱子托人。同乎尽者无馀,而得乎亡者无存。然而婉娈房闼之内,绸缪家人之务,则几乎密与!又曰:「吾婕妤妓人,皆着铜爵台堂上施八尺床,繐帐,朝晡上脯糒之属。月朝十五,辄向帐作妓。汝等时时登铜维台,望吾西陵墓田。」又云:「馀香可分与诸夫人。诸舍中无所为,学作履组卖也。吾历官所得绶,皆着藏中。吾馀衣裘,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既而竟分焉。亡者可以勿求,存者可以勿违,求与违不其两伤乎?悲夫!爱有大而必失,恶有甚而必得;智惠不能去其恶,威力不能全其爱。故前识所不用心,而圣人罕言焉。若乃系情累于外物,留曲念于闺房,其贤俊之所宜废乎?于是遂愤懑而献吊云尔。
【注释】交分:日与月交会分离。交,指日与月相交会。分,指日月分离 数:气数;命运 资:禀受 高明:指日所禀受的物琪既高且明 卑浊:指日蚀 婴:遭遇 倾离:指崩坏 回天:使天回转 倒日:使日倒行 形骸之内:指生命 济:救助 夷:平息 魏阙:天子之宫阙 格:至;达 上下:指天地 区区:小的意思 木:指棺 光:通「广」 四表:四方之外 翳:掩蔽 蕞尔:小貌 土:墓 弱情:病中之情 哀志:将死之志 长筭:长远的谋划 短日:生命将尽 远迹:远大的功业 促路:短促的人生之路 岂特:岂只 瞽史:此指掌日蚀之史官 异:感到奇异 阙景:失缺日光 黔黎:百姓 怪:感到奇怪 颓:塌坏 其:指魏武帝 顾命:顾托遗命 冢嗣:指长子文帝曹丕 贻:遗留 四子:指曹丕、曹植、曹彪、曹彰 略:谋略 隆:兴隆 训:训戒 弘:大 是:对 持:抱持 姬女:姬妾所生的小女 季:古以排行小为季 豹:武帝小儿名。帝临崩时,年才五岁,故曰季豹 曩:过去;从前 以天下自任:以拯救天下为己任 尽:指死亡 无馀:指精神不存 无存:指威势消失 婉娈:柔顺的样子 房闼:指内室。闼,指门 绸缪:相亲的样子 务:家事 几:近 婕妤:嫔妃的称号 妓人:乐妓 着:安置 铜爵台:台名。即铜雀台 施:置放 繐:细而疏的麻布 帐:灵帐 晡:日晚之时。约当下午三时至五时 上:五臣本作「设」 脯:乾肉 糒:乾饭 属:类 月朝:初一 十五:五臣本下有日字,以有日字为好 妓:妓乐 汝等:指四子 诸舍中无所为:指众妾各在自己的屋里无所事事地活着 履:鞋 组:丝带 藏中:藏器之中 勿求:指不必求将衣裘别为一藏 勿违:指不违帝令而分之 两伤:武帝求别为一藏是一伤,四子竟违令而分之是两伤 爱:指爱生 恶:指恶死 前识:前代之达人 罕:少 情累:威情的牵累 曲念:情思缠绵的思念 愤懑:烦闷
【章旨】写武帝遗令,不免为物情所累,认为这不是贤俊所应有的态度。
【语译】陆机回答说:日蚀是由日月相交相分而形成的,山崩是发生在土质朽坏的时候,这一切都是运数所决定罢了。然而百姓终究还是免不了要感到惊奇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那日所禀受的资质虽然称得上是高明,然而最终却摆脱不了卑下污浊的牵累,那高山本来居于安稳的常态,结果却遭到崩坏的祸患的缘故吗?一个人即使有使天回转使日倒行的伟力,也不能使体内将死的生命再度振起;有的人即使有救助人世,平定大难的智慧,可是却不得不受困于天子的宫阙之下;到最后,有些人平建立的业绩,可以说达到天地,可是死了也只有被装进小小的棺木之中而已;再有些人,德行可说是广被于四方之外,然而死了还隆是照样被埋在一撮土中。雄心被病中之情所摧毁,宏图因为死亡的到来而结束。长远的谋划因为所剩的生命没有几天而被迫丢弃,远大的功业,因为短促的人生而被迫中止。唉!难道只是掌日蚀的史官因为日被蚀而感到奇异,百姓因为高岸塌坏而感到怪异吗?看武帝临死的时候,嘱咐嗣子曹丕,又对丕、植、彪、彰四个儿子交代遗谋,治国的方略可以说是很远,兴家的训诫可以说是很大。他又说:「我在军中,执法是正确的。至于有时也会生些小小的忿怒,也会犯些大的过失,这些你们四个不应该仿效。」这些说得很好,不愧为通达的人的正道之言。他又抱持姬妾所生的小女,同时指着小儿豹,对四位儿子说:「把他们交托给你们了!」于是哭泣起来。可悲啊!从前以拯救天下为己任,现在也不得不把爱子托付给人。和一般人一样,躯体死了,精神也就跟着消失;生命完了,威势也就不再存在。不过,临死的时候,在房间之内,表现得那么婉顺,在家人的事务上,是那么地情意缠绵,也可以说是近乎细碎了。他又说:「我的婕妤妓人,在我死后,都要把她们安置在铜雀台上。并在台堂上放一张八尺的床,床上照样挂着繐帐,每天早上傍晚,给我供上乾肉乾饭之类的食物。每月初一、十五两天,就让妓人对着繐帐奏乐跳舞。你们几个也要不时地登上铜雀台,望望我的西陵墓田。」他又说:「多馀的香料,可以分给众位夫人。众妾无事可做时,可以让她们去学习编织鞋上的丝带去卖钱。我历来做官所得的绶带,可以都藏于一处。我多馀的衣裘等,可以另外藏个地方。如实在做不到的话,你们兄弟几个可以共同分掉。」他死后不久,这些衣裘果然被分掉了。将死的人,可以不必提出这样的要求,活着的人,也不应该违背死者的意愿,但现在死者竟求了,活着的人也违令分了。不是两伤吗?真是可悲啊!贪生过分的还是要失去生命,恶死太甚,还是要得到死,再有智慧的人,也不能抛掉他厌恶的死,再有威力的人,也没有办法保全他贪恋的生命。所以前代的有识之士才不在这上面留心,而圣人也极少谈这些事情。至于感情被外物所牵累,心意留恋于闺房之中,恐怕这是贤人俊士所应该废弃的吧?于是心中烦闷起来,献上吊文一篇。
接皇汉之末绪,值王途之多违。伫重渊以育鳞,抚庆云而遐飞。运神道以载德,乘灵风而扇威。摧群雄而电击,举勍敌其如遗。指八极以远略,必翦焉而后绥。厘三才之阙典,启天地之禁闱。举修网之绝纪,纽大音之解徽。扫云物以贞观,要万途而来归。丕大德以宏覆,援日月而齐辉。济元功于九有,固举世之所推 。
【注释】皇:大 绪:业 值:逢 途:道 多违:政令多背谬 伫:待 重:深 鳞:指龙 庆云:瑞云 载:行 举:意同「摧」 勍:强 如遗:如同拣拾地上的遗物 八极:意谓天下 翦焉:翦除暴乱 绥:安 厘:理 三才:天、地、人 阙:同「缺」 启:开 禁闱:禁门 举:振举 修网:长网。指法网 纪:纲纪 纽:继;连 解:散 徽:系琴弦的绳 云物:比喻群凶 贞观:天地之道贞正的景象。谓政治清平 要:使 万途:殊途 丕:使宏大 宏:普 援:攀附 济:成 元:大 九有:九州。意谓天下 推:推戴
【章旨】综述武帝生前所建之功业 。
【语译】武帝承接了大汉的末业,适逢国家政令多有背谬。于是他就在深渊当中伺时而动,彷佛潜龙化育一般,待到时机成熟,便拍着瑞云,一举高飞远去。他就运用神道,以推行他的大德,又乘着灵明之风,以播扬声威。摧毁群雄,如同雷电的袭击一般,歼灭强敌,彷佛拾起地上的遗物一样。他手指天下,以运筹他的远略,以为只有翦灭一切暴乱,才能安定百姓黎民。他便理定有关天地人事的残缺的旧典,开启天地的禁门,让宇宙的元气流通不歇。重新振起国家法网上已断的纲纪,结好已散的琴徽,恢复礼乐。扫荡群凶,以换来清平的政治局面,并使各方之士都经由殊途而前来归附。光大其德,以普覆世界,攀附日月与它们同放光辉,他成就大功于天下,本应为天下所共同推戴的。
彼人事之大造,夫何往而不臻。将覆篑于浚谷,挤为山乎九天。苟理穷而性尽,岂长筭之所研。悟临川之有悲,固梁木其必颠。当建安之三八,实大命之所艰。虽光昭于曩载,将税驾于此年。
【注释】造:成 臻:至 覆篑:盛土覆之以成山。比喻建立大业 浚:深 挤:坠 理穷而性尽:《周易.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谓穷研物理而尽性,以至于通天命 长筭:思虑深长 研:究 临川之有悲:是说川水永流不息,一去不返,恰如生命一去不返一样,这是很令人伤悲的。《论语》:「子(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 梁木其必颠:《礼记.檀弓上》载孔子死前唱道:「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建安:汉献帝年号 三八:指建安二十四年。即西元二一九年 大命之所艰:指患病。大命,天命 载:年代 税驾:停驾。比喻死亡
【章旨】写武帝的亡故 。
【语译】他在人事上的大成就,可以说没有什么是办不成的。打算在深谷里覆土为山,建立大业,就在这山高达九天,大业快要建成的时候,他却颠坠不起。假如要求穷研物理、尽知物性而通达天命,这哪里是思虑深长的人所能精研而得知的。能悟到孔子面临江流会发生悲慨,就知道本来梁木终有一天要坍倒。建安二十四年,公受天命以来遇到了艰难。虽然他光辉显耀于过去的岁月,然而却将要在这一年停止人生的历程。

惟降神之绵邈,眇千载而远期。信斯武之末丧,膺灵符而在兹。虽龙飞于文昌,非王心之所怡。愤西夏以鞠旅,溯秦川而举旗。逾镐京而不豫,临渭滨而有疑。冀翌日之云瘳,弥四旬而成灾。咏归途以反旆,登崤渑而朅来。次洛汭而大渐,指六军曰念哉。
【注释】降神:指天生圣智之士 眇:通「淼」。远 斯:此 武:神武之道 膺:当;受 龙飞:指受王位 文昌:殿名 怡:乐 西夏:指刘备 鞠:告诫 旅:军队 溯:逆流而上 秦川:指渭水 举旗:奋举军旗而开战 逾:过 镐京:长安 不豫:有疾 渭滨:代指长安。因为长安在渭水之滨 有疑:指病重 冀:希望 翌日:第二日 瘳:病愈 弥:甚 成灾:指病甚重 咏归途:即返回归途 反旆:指把旗子掉个方向,往回走。旆,旗 崤渑:二山名。在洛阳之西 朅来:指归来 次:至 洛汭:洛水弯曲处。指东都洛阳 大渐:病重将死 念哉:《尚书.大禹谟》:「禹曰:『于,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此为禹献谋于帝之言。此处则指魏武帝对军士的遗命
【章旨】写武帝因伐蜀病故的过程 。
【语译】武帝这位君王,的确是盛大显赫,终古难得。他的威严为天下之先,盖世无双;他的威力可以激烫大海而拔起高山。有平么样的危险他不能度过,有平么样的强敌他不能消灭呢?他每因祸患而得安福,虽身陷危境,却必定能转为平安。到现在,却因患了重病,而被弄得神智不清,担心开不了口,说不出他的遗令。只得委弃身命,坐待死亡的到来。因而感到哀病,反覆交待后事。手抚着四个儿子,表示自己很深的怀念,同时又摸着自己的体肤,发出悲叹。趁着魂魄没有离体而去的时候,藉着尚未灭绝的气息,交待他的遗令。手执着小女,蹙眉而悲,手指着幼子豹,泪流满面。气喘吁吁,直冲衣襟,呜呜咽咽,哭泣不止,涕泪不断地从眼睫里流淌出来。

违率土以靖寐,戢弥天乎一棺。咨宏度之峻邈,壮大业之允昌。思居终而恤始,命临没而肇扬。援贞吝以惎悔,虽在我而不臧。惜内顾之缠绵,恨末命之微详。纡广念于履组,尘清虑于馀香。结遗情之婉娈,何命促而意长!陈法服于帷座,陪窈窕于玉房。宣备物于虚器,发哀音于旧倡,矫戚容以赴节,掩零泪而荐觞。物无微而不存,体无惠而不亡。庶圣灵之响像,想幽神之复光。苟形声之翳没,虽音景其必藏。徽清弦而独奏,进脯糒而谁尝?悼繐帐之冥漠,怨西陵之茫茫,登爵台而群悲,眝美目其何望?既睎古以遗累,信简礼而薄葬。彼裘绂于何有,贻尘谤于后王。嗟大恋之所存,故虽哲而不忘。览遗籍以慷慨,献兹文而凄伤。
【注释】违:弃;离 率土:《诗经.小雅.北山》:「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此指天下 靖寐:安静长眠 戢:收敛 弥天:指高远之志 咨:嗟叹 壮:认为壮伟,有赞叹之意 昌:昌盛 居终而恤始:语本《谷梁传.定公元年》:「昭公之终,非正终也;定之始,非正始也。」居,遵守。终,正终,指合于礼仪而老死,即老死在古都洛阳。恤,忧。始,正始,指合于礼仪而开始 肇:始;初 扬:抑扬 援:引 贞吝:出于《周易.泰》,谓卜问不吉,其事难行。此指所行不善之事 惎:教 悔:反悔 臧:好 内顾:家事 缠绵:亲密 微:细 详:悉 纡:弯;屈 广念:广大的思虑 履组:指遗命众妾织鞋上丝带去卖 尘:尘污 馀香:指武帝临终所说馀香分予诸夫人的话 法服:平生所穿之礼服 窈窕:美人 玉房:指铜雀台上以玉为饰之房 宣:布 备物:平生所用之物 虚器:无用之器 倡:女乐 矫:抬起 戚:忧 赴节:跟随音乐的节拍 荐:进 存:长存 惠:通「慧」 庶:期望 响像:即音影 苟:如果 翳:遮掩 徽:调弄 悼:痛 茫茫:草木丛生貌 眝美目:张开美目而视 睎:看 遗累:抛弃牵累。曹操临终遗令薄葬 尘谤:如尘污之谤 后王:后世帝王 嗟:叹 大恋:最留恋的东西,指生命、财产等 览:阅读 慷慨:感慨甚深的样子
【章旨】批评武帝对后事的过分萦怀,但又觉得这样做也是人情之常 。
【语译】他不得不丢弃天下,而长眠不醒,不得不收敛他高远的志向,而被放进小小的棺木之中。可叹他宏大的气度,是那么高远,赞叹他的大业确实昌盛。他思虑合乎正道而终而忧心后嗣合乎正道而始;遗命到临终开始显扬。他还能列举自己一生行事中错误的部分,用以教训四子,让他们可以悔改,尽管这些错误是与他本人有关,他也不文过饰非。只可惜,他却免不了在一些家事上显得那么地多情,遗憾他的遗命对一些细碎的事物详述不歇。把他广大的思思萦绕在众妾织鞋、丝带等事,劳动清虑于把剩馀香料分给众夫人。那么地缠绵,然而他的生命却又是那么地短促而情意多么深长!下令把他平生所穿的礼服陈列于帷座之上,又令美人住在铜雀台华丽的房中陪侍。把他生前用过的物品日日虚设在那里,让那些乐妓们照样演唱哀音。乐妓们只好面露忧戚,一边按着节拍演唱,一边就遮掩泪眼,向前进酒。日常生活用品再怎么小也还存在,至于人体,也不会因哪个有智慧就不会死亡的。期望能够看见圣灵的音像,总想能看幽神重现光彩,然而假使形与声被淹没了,音与影必定也会跟着被掩藏。乐妓调弄清弦,徒然独自奏乐,虽然会按时进供乾肉乾饭,可是谁能够尝得到呢?令人痛心的是,那些繐帐挂那里,显得多么地黯然而没有生气啊!令人怨苦的是,向西陵望过去,所看到的只是草木茫茫。登上铜雀台,大家悲伤,美人们凝目远望,又能看到什么呢?既然仰慕古人之风抛弃牵累,确实简省礼仪做到薄葬。叫儿子们把裘衣绶带藏在另外的地方,又有什么意思呢?这样做只会成为后世帝王讥讽的口实。可叹生命、财产等最可留恋的东西存在,便是圣哲之人也是无法能忘情不顾的。读了武帝留下的遗籍,感慨不已,献上这篇吊文,内心凄怆。

【赏析】
西晋的大文学家陆机,是最早、最多地接触到曹操的遗令,并将其记录下来的人,尽管其记录也不全面。陆机的祖父、父亲都是吴国名将。吴国灭亡后,他出仕于敌国的晋朝,所以,他对创建魏国的英雄曹操不胜感慨。晋惠帝元康八年(公元二九八年),也就是曹操死后七十八年,陆机成为着作郎。他从朝廷的秘阁中发现了曹操的遗令,不胜伤怀叹息,而作《吊魏武帝文》,在其序中节录了曹操的遗令。
陆机对于曹操遗令中关于治国理家的远大计划,和为了家世隆盛的谆谆教诲都没有节录,尽管它们十分弘远伟大。他所关心的是暴露曹操作为普通人所具有的弱点那一部分;他所感伤的是曹操拥有「回天倒日」之力,但对自己的最终命运却无可奈何的凄凉景象。
曹操临死后,抱着幼小的女儿,指着最小的儿子曹豹,流着泪对守护在身旁的其他四个儿子说:「这几个孩子就托付你们了。」这位曾是纵横天下的英雄,在垂终之际,也有不得不把爱子托付他人的悲惨结局。陆机在先前已引用过的《汉逝赋》那一部分中,曾吟咏人生的虚幻无常。现在,他又看到连曹操都不能免于一死的事实。正因为曹操生前是位叱吒风云的人物,所以,陆机更觉得死神的无情而痛恨之。
「馀留下来的香料,可分给诸位夫人。妃妾中无所事事的人,可学习用绳线装饰的履的制作方法,以卖履为生。我历任职官所得的印绶,全部放在箱中保管好。我馀留的衣服,可另藏一箱。如果不能这样做的东西,兄弟们可以共同分掉。」
曹操精心为失去君主后的宫女们安排生活,苦口婆心地嘱咐子孙要让这些人学会制鞋技术。如此交代后事,与其说是滑稽,勿宁说是一种悲哀。也许香料在当时是贵重的奢移品,但是,即使如此,曹操从香料到印绶、衣服为止,逐一安排这些东西在他死后的处置办法,使人觉得既滑稽可笑,又可怜悲惨。陆机感慨他对身外之物如此眷恋不舍是不无道理的。然而,比起一直把曹操塑造成典型的豪放磊落的图象化的军人形象,我们现在却能知道,如此微不足道的琐事,至死为止都在折磨着他,这不就使我们更感到,他和我们一样,也是一个人吗?
当陆机看到英雄曹操竟会把如此不足挂齿的事情,作为临终遗言详尽地传给子孙时,一定也会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复杂心理吧。但正是这个事实告诉我们:曹操和普通人一样,也有悲哀。索性能看破红尘,当然比这种结局好得多。可是,这个世界中的芸芸众生并不能如此超然物外。曹操的非凡,不在于给人以能够看破红尘的外表,而在于他更像一个普通的人一样,在看破红尘和迷恋这两极之间旁徨,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
如果说,这样详尽的嘱托,是表示他还迷恋着身前拥有的荣华富贵的话,那么,他对于自己死后的世界则更为关心:
「我的婕妤、伎女,全部安置在铜雀台,在铜雀台的堂中,放上八尺长的床铺,挂好穗帐,早晨、晚上按时供上乾肉、乾饭。在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向帷帐表演歌舞。你们要经常登上铜雀台,眺望我长眠的西陵墓地。」
陆机所引的遗令中,以这一段最为着名。此后,关于铜雀台伎女的故事,就成为诗人们在乐府诗中反复吟咏、经久不衰的题材了。后代关于这方面的乐府诗,其基调大都是谴责曹操至死以后,还眷恋着让活着的伎女陪伴这件事。但是,这种留恋人生的情感,与曹操的性格是何等的相称!对于充分享受人间乐趣的曹操来说,死后的寂寞是无法忍受的。而这种对人生的强烈的执着,即使面临死亡还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正典型地反映了曹操奋斗不息的一生。
第2个回答  2008-06-11
我也想知道有没有,好像没有,自古以来,曹操在文人眼里是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不齿的行为。他的儿子曹植曾经作过铜雀台赋,间接赞颂他的功绩。铜雀台是曹操击败袁绍,营建邺都后修建的铜雀、金虎、冰井三台其中的一台。

铜雀台赋-曹植
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阕乎太清。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
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
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云天垣其既立兮,家愿得乎获逞。扬仁化于宇宙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休矣!差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辉光。
永尊贵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皇。御龙旗以遨游兮,回鸾驾而周章。
思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

下面是刚找到的。写曹操的诗词。

南村辍耕录·疑冢 [宋]俞应符

生前欺天绝汉统,
死后欺人设疑冢;
人生用智死即休,
何有余机到丘垅。
人言疑冢我不疑,
我有一法君未知:
直须尽发疑冢七十二,
必有一冢藏君尸。

邺中歌 [明]钟惺

邺则邺城水漳水,
定有异人从此起:
雄谋韵事与文心,
君臣兄弟而父子;
英雄未有俗胸中,
出没岂随人眼底?
功首罪魁非两人,
遗臭流芳本一身;
文章有神霸有气,
岂能苟尔化为群?
横流筑台距太行,
气与理势相低昂;
安有斯人不作逆,
小不为霸大不王?
霸王降作儿女鸣,
无可奈何中不平;
向帐明知非有益,
分香未可谓无情。
呜呼——
古人作事无巨细,
寂寞豪华皆有意;
书生轻议冢中人,
冢中笑尔书生气!

疑冢 [清]查慎行

分香卖履独伤神,
歌吹声中繐帐陈。
到底不知埋骨地,
却教台上望何人?

无题 [清]陆次云

疑冢累雷漳水头,
如山七十二高邱。
正平只有坟三尺,
千古安眠鹦鹉洲。

以下出自《三国演义》,佚名

三马同槽事可疑,
不知已植晋根基。
曹瞒空有奸雄略,
岂识朝中司马师?

曹操奸雄世所夸,
曾将吕氏杀全家。
如今阖户逢人杀,
天理循环报不差。

十万貔貅十万心,
一人号令众难禁。
拔刀割发权为首,
方见曹瞒诈术深。

吁嗟帝胄势孤穷,
全仗分兵劫寨功。
争奈牙旗折有兆,
老天何故纵奸雄?

曹操奸雄不可当,
一时诡计中周郎。
蔡张卖主求生计,
谁料今朝剑下亡!

品曹操 佚名

东汉末年分三国,硝烟战火何其多?
豪杰纷纷皆涌起,其一便是曹孟德。
少时聪慧心计深,一心扶汉思报国。
二十岁便举孝廉, 执起法分外严格。
历经几次周折后, 名声威望更显赫。
官渡之战获全胜,全仗曹公计谋多。
白马延津首告捷,进攻策略难琢磨。
分兵拒敌为上策,速战速决把敌破。
听取良言有主见,对待士卒性温和。
更兼郭嘉献奇谋,胜利才会有把握。
袁绍实在太轻狂,一连犯下诸多错。
其一用人不得当,其二自负能力弱。
其三谋臣不团结,相互拆台食恶果。
曹兵少然能取胜,袁兵多然却衰落。
袁本初败在轻敌,曹孟德胜在人和。
此后几战皆胜利,谋臣之功不可没。
曹操甚是惜人才,只要来投恩赏多。
对长辈敬重有加,对人才如饥似渴。
携天子以令诸侯,此作法有失有得。
利用献帝平天下,使用手段何不可。
扫除障碍成霸主,道路愈走愈宽阔。
修耕植以蓄军资,安百姓以防饥饿。
流利失所终减少,生活得以安心过。
此等功绩很卓越,还是归功曹孟德。
风流人物加英杰,自然难免好女色。
抢民女为己私欲,娶妻妾数目繁多。
典韦因此被杀害,曹操为此终取祸。
诸多强敌被操灭,北方一统来庆贺。
本欲南下吞吴蜀,不料孙刘已联合。
依仗兵多势力广,自认胜敌有把握。
苦肉计曹操蔽甚,借东风依靠诸葛。
火烧曹军数十万,士卒鲜血汇成河。
岂料兵败于赤壁,丢盔弃甲险被捉。
本欲举兵再南下,怎奈岁月已蹉跎。
曹操还至洛阳后,不久大星便陨落。
纵观曹操的一生,悲中喜来悲中乐。
剿黄巾赖其英勇。刺董卓仗其胆魄。
破袁绍展其才能。击马超更怀计策。
烧乌巢断其粮草。战宛城以少胜多。
杀荀彧惹人非议。灭劲敌为人刻薄。
平乌桓促成统一,放关羽心胸宽阔。
人称治世之能臣,又称乱世之奸雄。
曹操一代文学家,提笔便能把诗作。
曹操一代军事家,思维敏捷有气魄。
曹操一代政治家,为人处世善思索。
曹操有功也有过,公正评判方才可。
东汉末年分三国,硝烟战火何其多?
三分天下有其一,一统豪杰曹孟德!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0189924.html 

第3个回答  2008-06-11
获吕布
鼓吹曲辞三

《晋书·乐志》曰:“改汉《艾如张》为《获吕布》,言曹公东围临淮,生擒吕布也。”

获吕布,戮陈宫。芟夷鲸鲵,驱骋群雄。囊括天下,运掌中。

《获吕布》曲凡六句,其三句句三字,三句句四字。

克官渡
鼓吹曲辞三

《晋书·乐志》曰:“改汉《上之回》为《克官渡》,言曹公与袁绍战,破之於官渡也。”

克绍官渡,由白马。僵尸流血,被原野。贼众如犬羊,王师尚寡。沙塠旁,风飞扬。转战不利,士卒伤。今日不胜,后何望。土山地道,不可当。卒胜大捷,震冀方。屠城破邑,神武遂章。

《克官渡》曲凡十八句,其八句句三字,一句五字,九句句四字。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8-06-11
杜牧的这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索二乔"

绝对是经典,实质是赞曹操的.

赞美曹操的诗句有哪些?
1、《龟虽寿》汉代: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译文: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年老的千里马...

歌颂曹操的诗句有哪些
曹操的诗有哪些 1、《龟虽寿》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2、《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3、《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赞美曹操的诗有哪些?
1、《将次相州》王安石 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蝼蚁往还空垄亩,骐驎埋没几春秋。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何必地中余故物,魏公诸子分衣裘。2、《邺中歌》钟惺 邺则邺城水漳水,定有异人从此起。雄谋韵事与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功首罪魁非两...

写曹操的诗句
11、曹操心胸狭隘,奸雄不可当。——唐·李白《将进酒》。12、操歌肆舞醉重阳,孟德挥鞭意未央。——元·陈孚《过曹操墓》。13、曹刘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唐·庄南杰《行路难三首》。14、曹操心中有霸业,割据一方称英雄。——近代·朱德《黄河谣》。15、魏武扬鞭一统天,雄图霸业在眼前。——...

关于赞颂“曹操”的诗有哪些?
赞颂“曹操”的诗很多,如宋人俞应符的《 南村辍耕录·疑冢》、 王安石的《将次相州》等。原诗:[宋]俞应符《 南村辍耕录·疑冢》 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机到丘垅。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须尽发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王安石:《将次相州》...

歌颂“曹操”的诗句有哪些?
③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邺都引》 张说 释义:难道你看不到曹操为了帝位创业艰难吗,各路英雄豪杰双目怒睁争夺天下,白天带着意气豪壮的部下驰骋沙场,夜晚礼贤下士赋诗讴歌,邺都城池委曲环绕,农桑林木沿漳河星...

评价曹操的诗
24、天下英雄谁敌手?唯我曹操耳!25、曲觞流水,叹如何;人生如梦 ,易蹉跎!26、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27、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28、要杀便杀嘛,何必犹豫,搞得自己很痛苦。29、荣者自安安,庸者顶碌碌。30、也许昨天你看错了我,今天你又看错了我,但...

三国演义赞叹曹操的诗句
十万貔貅十万心,一人号令众难禁。拔刀割发权为首,方见曹瞒诈术深 。吁嗟帝胄势孤穷,全仗分兵劫寨功。争奈牙旗折有兆,老天何故纵奸雄?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蔡张卖主求生计,谁料今朝剑下亡!三马同槽事可疑,不知已植晋根基。曹瞒空有奸雄略,岂识朝中司马师?邺则邺城水漳水...

求几首赞美曹操的诗
三分天下有其一,关东义士首起兵。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豪气万古观沧海,漫漫长路短歌行。千秋霸业传百世,唯有英雄堪比君。

歌颂曹操的诗句
②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苏轼《赤壁赋》③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邺都引》 张说 批:曹瞒篡乱从此始——《董逃行》元稹 批评一般都是史书记载或者别人口中的评价……若你有空,可以去看看易中天的《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