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两黄金有多重?

如题所述

旧制一市斤等于十六两。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

扩展资料:

辨别黄金纯度技巧:

1、看色

足金以上的黄金制品,有着天然的金属光芒,单纯通过肉眼来看的话,如果颜色呈现青黄色,则说明金里面掺了铜;如果颜色发白,则是掺了银。但是,掺铱或者钨,通过看色,是无法分辨的。

2、听声

如果把千足金抛在水泥地面上,会发出沉闷的啪嗒声,而且有声无韵,俗称“死声”。成色低的或者掺假的黄金制品的声音,就会有韵,而且声响尖长,还会有回跳的迹象。

3、火烤

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把金条放在火上烤一会儿,观察其颜色变化。如果含有铱或者钨,金条的颜色就会变灰,而纯金经过火烤后,颜色会红得发亮。

4、看断面

用料剪将金条或者金首饰剪断,再用放大镜观察其切面,如果看到有白色亮点,则表示该黄金中掺有铱。一般采用对角线切割,否则藏在两端或者中间的铱,可能会看不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货币

百度百科—斤

人民网-黄金纯不纯引疑虑 五招可鉴别“掺假金条”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1

1、西汉时期,一两等于16.14克。

2、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两等于13.92克。

3、隋朝初年,一两等于41.76克。

4、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5、唐朝至清朝,一两等于37.30克。

古代金锭的称量、具名、形状、成色都没有统一的规格,种类十分杂乱,直到清朝以及其之后,金锭在铸造、称量、具名及形状等规范上较为系统了。

扩展资料:

古代货币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是常常变动的。

大约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吊)铜钱=10000文铜钱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主要的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两

  百度百科_古代货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8

1、西汉时期,一两等于16.14克。

2、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两等于13.92克。

3、隋朝初年,一两等于41.76克。

4、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5、唐朝至清朝,一两等于37.30克。

两在中国在汉代之前已经出现,再传到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实际质量历代不同,传到各地后亦各自有所变化。

传统的1斤等于16两,故有成语“半斤八两”。香港和澳门等地珠宝行所用的1两等于31.25克,与现在国内所用的1两等于50克不同。

扩展资料:

古代度量衡和现代度量衡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宋朝时期1文钱可以买10个包子,可以想象万两黄金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国际牌价,金价基本上在400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白银基准 国际牌价,银价基本上在6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

同金价的换算相仿,一两银子也就是一贯铜钱,相当于70元人民币。古代1斤16两 ,现在1斤500克,所以,万两黄金就是312500克,也就是312.5公斤。

一般说来,古代货币基本以金,银,铜钱(其实是含铜为主的合金)为主要货币。而宋代和后来的明清两代的银本位制不同,是铜本位制,铜钱是主要货币,金银是不作为货币使用的。

古代的金银率大概保持在 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这个兑换率。而古代常用一贯=1000文。这万两黄金就是10W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两百度百科——半斤八两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5-04

旧制一市斤等于十六两。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

据史料和现存古物来看:金锭有一两、二两乃至十两、二十两之分;银锭有半两、一两、十两、二十两、五十两以至一百两或三百两。

扩展资料:

黄金在中国的发展史

“中华民族的黄金史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黄金的民族之一。司马迁在《史记·食货志》中就有记载:“虞夏之中,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布、或刀、或龟、贝。”可见,在公元前22世纪末的夏朝时代,先民们就以黄金作为货币了。

古籍《尚书·禹贡》中,有“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的记载。据考证,金三品是指金、银、铜,说明在传说中的大禹时期,先人就已把黄金作为贡品。

这些记载表明,早在4000多年前,中华民族就使用黄金,但发现早于使用,而且最初的使用早于文字记载,所以,中华民族发现和使用黄金的历史,可以再上溯千年到5000年前,几乎和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一样源远流长。

我国是人类农耕自然经济制度的典范,在全球农耕经济主导的历史时期,我国政治最为稳定,经济最为发达,因而我国农耕经济持续了数千年。

农耕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农桑为本、稻禾为丰是农耕自然经济的基本国策,轻工商,禁矿业,严重地抑制了我国的黄金生产,因而在我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朝代,黄金产量每年仅有二三万两(小两:一市斤为16两)。

中华民族悠久的黄金生产史并不等于发达的黄金生产力,在我国国力最为衰微的清朝末年,我国黄金生产却留下了一个闪光的瞬间。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末年国力衰弱,国民贫寒,成为全球列强瓜分的对象,沦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清朝末年在经济上乏善可陈,但黄金生产却在沉闷中展现出了一抹亮色。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一段时间,清朝的黄金生产出现了一个发展的高潮,创造了一个之后数十年没有超越的产量高峰。

清朝前期因禁止开采金矿,每年黄金产量仅有5000两左右,而之前的元、明两朝,年度黄金产量也仅有万两左右,但清朝末年的16年黄金年均产量高达28万两,比清朝前期增长了50多倍;1911年产量更高达48万两,创历史最高纪录。

这个高峰虽把中华民族的黄金产量纪录拉升了数十倍,但并没有形成连绵的山脉,而只是一个突兀的孤岭。

我国黄金生产出现高峰的时期,也正是全球黄金开采业出现飞跃时期:15世纪末至16世纪末的百年,总计只生产了750吨左右黄金,而19世纪后半叶的50年生产了1万吨黄金,因而19世纪的100年,黄金产量超过了之前5000年的产量。

19世纪前半叶的1840年至1850年的最后10年,法国学者布尔努瓦研究认为,这期间全球年平均黄金产量仅为5.475吨,而后半叶的1867年,黄金产量已达195吨。

英国伦敦联合金田公司原黄金市场年度报告顾问帝莫西·格林在《黄金新世界》中说明,1847年全球黄金产量77吨,到1852年达到280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货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6-30

古代由于计算方式不同,斤和克的换算在不同朝代也不同。

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

据史料和现存古物来看:金锭有一两、二两乃至十两、二十两之分;银锭有半两、一两、十两、二十两、五十两以至一百两或三百两。

扩展资料:

黄金在古代的价值

中国古代的黄金储备曾经很惊人,如王莽时代,仅宫廷贮藏的黄金就在140吨以上,那时候黄金的购买力却非常低(在汉朝,黄金一镒,折合今天300克,才只够买10袋小米),所以君王们才舍得拿出那么多黄金来赏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商品交易越来越发达,作为财富象征和支付手段的黄金显得越来越稀缺。比如说在西汉,一斤黄金只能换三斤白银;在魏晋,一斤黄金已能换十斤白银。到了北宋,一斤黄金可以换十三斤白银;而在鸦片战争前夕,一斤黄金已经能换三十斤白银了。

从明朝中叶到民国前期,中国一直是一个“银本位”的国家,白银价格不断走低,等于是中国的货币不断贬值,所以晚清以来涌到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投资做生意的外国人必须想办法让手里持有的中国货币保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货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