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指出其作用:

1.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2.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住的。

比喻,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海燕的轻盈和不屈不挠,黑色的闪电,自然界是没有的,也有突出强调的意思拟人,把雷声拟人化,更加形象地表示出雷的强大,也以此而更突出了海燕的形象,一个无畏无惧,相信未来,不懈奋斗的形象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22
1、比喻,拟人
表现了海燕动作敏捷、锐不可当的气势
2、反复
表现了必胜的信念和决心
第2个回答  2013-04-22
1:比喻
2:拟人
第3个回答  2013-04-22
第2句貌似还有个象征。

作用?作什么用呢,不就闲得来蛋疼凑字数的话,谁TM会写这么长?要么就那个作家想骗多点稿费,写一句10个字的话,变成100个字。最后还得TM祸害学生,非得在他们无意义的骗稿费的手段中找出那么些意义出来。叉,还好我毕业N年了。
第4个回答  2013-04-22
比喻和拟人。“黑色的闪电”比喻精确、传神,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地飞翔”总写海燕的行动,“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是拟人的写法。这一句从形、色两方面突出了海燕勇猛善战的姿态。
(2)比喻、拟人和反复。“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运用反复,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并指出其作用。 (1)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
(1)拟人。这句话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 (2)排比、比喻。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大大强化了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形象地说明了“四盲”的危害。

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它的作用。 (1)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
(1)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突出了它的生机勃勃。 (2)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朔方的雪的孤独而倔强的性格。

指出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其作用。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
拟人手法。生动的体现了胡杨死时的挣扎与痛苦,震撼人心,使人警醒,抒写了作者为人们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的思想感情。

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说出其表达效果。(1)那手也不是我所记...
(1)比喻。作者把中年闰土的手比作松树皮,揭示了闰土所经历的人生磨难。(2)借代。作者用“圆规”借代杨二嫂,不仅描画出杨二嫂的外形特点,而且暗示出她刁钻泼辣的性格特征。(意对即可)

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
第一句:前面的部分是拟物(把人比作夜莺),也有暗喻的意味(把自己的歌唱或叫喊比为夜莺的哀吟)。从“像”开始,是明喻、夸张(“一翅冲天”)。第二句:引用(前面的部分)、对比(从“兽”开始)。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得句子更生动,更形象,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指出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1)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对偶:使句子富有韵律美;夸张:表现木兰不羡慕地位金钱的优秀品质。(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互文:使句子形成骈文,有韵律美。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拟人:使意思形象化;反问:表现木兰恢复女儿身之后的俏皮可爱以及“骗过”战友之后的自豪。

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用。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
1、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 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拟人)。运用拟人修辞格,拉近了读者与景物的距离,读来亲切感人。2、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移觉)。移觉修辞格调动了人的各种感觉,读来新奇。海上的夜是柔和的,这是触觉,用来写“海上的夜”,显得...

...六、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它的作用求求各位!
1.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什么比作青春的气息和处子的皮肤,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的表现了什么东西怎样的特征。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雪花比作粉和沙,形象的写出了雪细而密的特性,表现了BLABLA的感情。你只有两句话还没有上下文就只能帮到你这里了。你自己填充吧。

指出下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1 远看山顶的谷子丛密挺立,宛...
1:比喻和拟人,将谷子比成头上的怒发,更形象地表示谷子奋力生长的姿态。2:夸张和联想,将河水流动和人的笑声夸张地联系,说明人与自然相互感应,和谐相处的状态。

...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起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航船比做一条大白鱼,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孩子们童真质朴,乐在其中的心态。表达了作者怀念那段童年时光,向往自由的生活。作用:与前文看京戏做对比,突出了作者更向往于乡下生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