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昌的小儿子叫姬发,为什么大儿子却叫伯邑考呢?

如题所述

看过《封神榜》等系列小说和电视剧的朋友应该对商纣王、妲己、周文王和周武王之间的恩怨多少有些了解,其实在这四个人之外,还有一个的出场不是很多,但是却很令人难忘,他就是伯邑考。

伯邑考是谁呢?他是西伯侯姬昌(周文王)的嫡长子,这个嫡长子比较悲剧,当时商纣王和妲己盯上了姬昌,将姬昌囚禁了起来,伯邑考知道后就去救父,结果被商纣王给弄成了肉羹,并且逼着姬昌吃了,至此,伯邑考就领盒饭了,然后姬昌和次子姬发成为推翻商朝统治的领袖。写到这里,就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出现了,即姬昌的嫡长子为什么叫伯邑考,而不是和嫡次子姬发一样有个姬姓名字呢?这是小说演义的加工还是历史上就是如此呢?

实际上,在历史上,姬昌的嫡长子的确叫做伯邑考。伯邑考的生平记载很少,在《史记》中不过一笔带过,在别的史籍中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远远不能和周文王的其他九子做对比。这个嫡长子的存在感似乎格外的低,我们也只能从他的名字猜测一二。

伯邑考这个名字比较特别,它的特别之处并不在于没有“姬”,而在于和他的弟弟们的区别。史载周文王有十个儿子,《史记·管蔡世家》有说明:“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

所以我们看,这十个儿子的名字似乎都没有加上姬,我们熟知的周武王姬发也只是被叫做武王发,从这十个人的名字中能得出一些结论,比如武王发和周公旦,实际上都是采用的都是“谥号外加名”样式,而包括管叔鲜、蔡叔度一直到冉季载都是采用的“封地加上兄弟排行次序再加上名”样式,比如管叔鲜是周文王的第三子,周武王封邦建国的时候,他被封在管地建立了管国,因此被称为管叔鲜,实际上他的名字按现在来说应该是姬鲜。

而在这十兄弟中,似乎只有老大伯邑考的名字是和其他的不一样的,按照兄弟排名,伯邑考的名字中是应该有一个“伯”字,但这个“伯”字似乎放在中间比较合适,为什么却放在了最开始?而这个“邑”又是什么什么意思,是否指的是一个官职,又或者是一个特殊的身份?

不过“邑”在古代通常指的是城市、国都,比如采邑、食邑的说法等。我们很难用套用当时的姓氏法则来解说伯邑考这个名字,甚至伯邑考是不是应该叫姬考也很难说。

先秦时期的姓氏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姓氏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现在姓氏就是一个词,即名字,挡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是分离的,姓是姓,氏是氏,不能混为一谈,最开始姓很少,姬姓就是一个很古老的姓,后来随着人数的增加,以及处于政治上的考虑,氏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加,一个姓之下有很多的氏,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姓用以别婚姻,氏用以别贵贱。

女子称姓这个很好理解,比如我们知道春秋战国历史上有很多美女的名字中都有一个“姜”字,比如文姜、宣姜、庄姜、宣姜等等,这些大多来自姜姓齐国。而氏就比较复杂了,谥号、封地、官职、居住地、国名、先人的字、兄弟排序、职业等等都可以成为氏,先秦时期,男子的名字其实就是“氏加上名”,当然,秦汉开始,姓和氏合二为一,一步步演化为现在的姓氏。

在周文王的十个儿子中,伯邑考的九个弟弟的名字都能套用姓氏法则,但是伯邑考这个名字,我们却很难确定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确定的是,伯邑考并没有封地,他去世的比较早,比周文王去世的还早,所以并没有看到商朝灭亡,更没有等到周朝建立。

同样是在《史记·管蔡世家》中有这样的记载:“同母昆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及文王崩而发立,是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这就有意思了,周文王当初选择的太子是次子而不是嫡长子,虽然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就已经出现,但是周文王似乎并没有实行,或者伯邑考真的能力平平,不及武王发和周公旦贤能,所以不能成为当时周国的继承人。而且伯邑考死得很早,周文王白发人送黑发人,自然这样的伯邑考自然不可能在周朝建立之后有封地,毕竟人都死了,更甚至,伯邑考似乎也没有后人。

《史记》中并没有记载伯邑考为什么早死,但唐朝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却引了晋朝皇甫谧《帝王世纪》中的一段话,说的是当时伯邑考在商王朝做质子,为帝辛驾车,后来帝辛在扣押姬昌期间,将伯邑考煮了,赐给姬昌吃。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6
那是因为伯邑考在家中排名老大,然后伯邑考这个名字呢,就是告诉别人,他是要继承他爹计划的位置的。
第2个回答  2020-10-26
伯邑考是姬昌的大儿子。也是后人对他的称谓,伯代表着兄弟排行,邑则代表着他担任的官职,考是他的名。完整的叫法叫做姬伯邑考。
第3个回答  2020-10-26
姬昌的大儿子叫伯邑考是因为,伯是排行顺序,邑是私名,而考是为了表示对他的尊称。
第4个回答  2020-10-26
其实伯邑考也姓姬,但是因为他是姬昌的大儿子,伯字是为了表明他是家中的老大,所以才把伯加在他的名字前面,其实他全名是姬邑考。

姬昌和次子姬发都姓姬,为何长子却叫伯邑考?
2. 长子姓氏差异的原因:周文王姬昌的长子,伯邑考,实际上也姓姬,名字中的“伯邑”是对其兄弟排名的称呼,“考”则是他的个人名字。在古代,兄弟之间按照“伯仲叔季”的顺序排名,伯代表老大。因此,姬昌称呼长子为伯邑考。3. 避免与父亲名讳冲突:另外,伯邑考如果加上姬姓,则为姬伯邑考。由于姬昌在...

姬昌有18个儿子,二儿子叫姬发,为何大儿子叫伯邑考不姓姬呢?
这个其实一个误解,其实大儿子也是姓姬的。伯邑考实际为姬伯邑考,但是后人经常就直接说伯邑考没有管他前面的姬的字。因为伯邑考中的“伯”是他的排行而“邑”是他的官职所以人民就直接称为伯邑考。伯邑考当时想要称为一家之主可是无奈姬昌还活着,所以当儿子的根本不能做主,这也就是说他不能代表一家...

《封神榜》姬昌的大儿子为啥叫伯邑考?
《封神榜》姬昌的大儿子为啥叫伯邑考因为伯邑考,是单名考,他姓姬,叫考,全名姬考,考被封了个官是邑,所以是邑考,邑考在周文王的儿子中排行老大,古时长幼按照伯、仲、叔、季、显、惠、雅、幼排列,所以叫伯邑考。古代称去世的父亲为考,如果史书上只称伯邑考为考,后人就弄不明白到底指父亲周...

姬昌和姬发都姓姬,为什么长子却叫伯邑考呢?
从名字上来看,伯邑考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姓伯,但实际上他是姓姬的,只不过因为他是姬昌的嫡长子,是继承人,所以大家习惯称他为伯邑考!单从名字就说他不具备和姬发竞争的能力,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说法。不过根据史记的记载来看,伯邑考在才能方面上确实是不如姬发的。《史记》:同母兄弟十人,唯发、旦贤...

姬昌的嫡次子叫“姬发”,但嫡长子为什么却叫“伯邑考”?
第一,姬昌、姬发都不是正确的称呼,当时的人们不会这么叫他俩。姬发确实姓姬,名发,但是可不能称他姬发。因为在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今天的人说姓氏,但是在先秦姓和氏是不同的,姓是为了表明血缘关系,是不会变的。同一个祖先的人都是一个姓。氏则是用来分别贵贱,别说同一个祖先的人会有...

原本姓姬的姬昌为什么二儿子叫姬发,大儿子却叫伯邑考?
喜欢看封神榜的朋友就会知道,西伯侯姬昌有两个著名的儿子,大儿子叫做伯邑考,而二儿子叫做姬发,小说上伯邑考的结局是不幸的,他从小就聪慧贤良,是一名优秀的储君,但是为了营救父亲进入商都朝哥,成为纣王的马夫,却不幸遭到了妲己的陷害,最终被残忍的纣王做成了肉羹,让姬昌喝下。在正史当中,关于...

封神榜里面,姬昌的亲生儿子都姓姬,为何大儿子叫伯邑考?而不姓姬?
伯便是大,叔便是小。伯邑考本来是姬家同辈中的老大,又是世子。所以,他的称呼便显得比较慎重了。就仿佛太子的位置一般,很多人盯着,所以,他的名字可以多一点儿,但是决不能出错。姬发是老二,姬是姓,发是名。在伯邑考的光环下,没人会在意他这个不显眼的弟弟。所以,提起姬发,很多人都把他叫做...

《封神榜》姬昌的大儿子为啥叫伯邑考?
伯邑考,是单名考。他姓姬,叫考,全名姬考。考被封了个官是邑,所以是邑考。在封神演义中,姬发其实是姬昌的次子,姬昌的长子名叫伯邑考,若是他不死,姬昌的权利应该是他继承的。不过伯邑考为了救援被软禁的父亲,最终遭到了纣王的杀害。纣王甚至把伯邑考做成了肉羹,以此来试探逼迫姬昌,看看姬昌到底...

封神榜姬昌两个儿子,为什么二儿子叫姬发,为何长子却叫伯邑考?
伯邑考是周文王姬昌的嫡长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兄长。伯邑考的母亲名叫太姒,姒姓,是夏朝开国君主夏禹后代有莘[xīn]氏部落之女[3] ,周文王的正妻。太姒勤劳持家,恪守妇道,因此号称文母。要说这大儿子难道是不姓姬?那我们就得先来卡看看这伯邑考的来源,实际上来说的话,他的全民应该是叫做姬...

为什么姬昌的大儿子叫伯邑考,二儿子却叫姬发?
在探讨周文王(姬昌)与他的两位儿子伯邑考与姬发的名字时,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在先秦时代“姓”与“氏”的区别。在当时的称谓习惯中,文王、武王、周公等人名字前并没有“姬”姓的标记,这些标记是后人添加的。这是基于西汉《史记》原文的记载,它反映了与先秦时期更为接近的称谓方式。伯邑考的名字“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