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名著读后感1200字左右,四大名著除外的都可以,高中及以上人群适合的

如题所述

我是猫:作者:(日)夏目漱石。类型:现实。本文作者:愿咸与恒。
这本书的视角很独特,主人公是一只猫,借一只猫的视角叙述了十九世纪初期以猫的主人为代表的一群知识分子的形象。
这只猫呢,虽然只是一只动物而已,但在某些方面,看得比人还深刻。比如关于人的相貌的评论,以及人类自寻烦恼的见解,都让人感到独到
情节上好像没有什么可说的,都是一些日常琐事。主要写的是苦沙弥、迷亭、寒月、东风等一群看不起资产阶级,自己又寒酸,时而还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比如书中的苦沙弥就十分羡慕那些情场老手,风流才子,虽然他自己明知道那些人不怎么道德。
故事的主要线索是资本家金田想招寒月为婿,但却遭到了苦沙弥和迷亭的嘲讽,为报复苦沙弥便找了一帮学生不断骚扰苦沙弥。最后寒月还是找了一位普通人家的女子,因为书生虽然迂腐寒酸,自有一番清风傲骨。而迷亭和苦沙弥也说寒月没娶金田家的小姐是三生有幸(挺解气的)。
尽管这帮书生有诸多缺点,但他们不向恶势力低头,不与金钱同流合污,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还是值得肯定的。最后,善于谄媚的多多良三平娶了金田小姐。而一只作为旁观者的那只猫,喝醉了酒,误入水缸当中,感到大彻大悟,十分感谢苍天,就此逝去。
不过在结构上还是让人觉得有些松散,比如第一掌就出现的老黑家的那只猫,到后面就没有了下文,确有虎头蛇尾之感(我还一直盼着有什么伏笔呢)。
关于结尾那段结婚的议论,让人觉得作者很有先见之明。个性的发展使人变得越来越难相处,这是一种趋势,人们都想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虽然充满了自由,却也催生了——孤独,在现在这个社会,寂寞基本上是一种社会病,试问有谁没有感到过寂寞呢?飞翔是一种幸福,虽然,需要付出迷茫的代价。可以想去哪儿去哪儿,可是不知道该往哪里去走,只能原地打转,最后一事无成……叹叹。
总体来说小说写的最好的地方就是关于某些哲理的评论,像关于人类相貌的,还有虚火上升之类的。用风趣诙谐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真实而又深刻的道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1-27
《围城》读后感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由著名作家钱钟书所著。钱钟书,江苏无锡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留学英、法,是位学贯中西而富才情的学者,而这样的文化大融合很好的体现在他身上,他的文学作品多有一种很特别的底蕴,越读越觉得有味道.
故事的发生时间是抗战初期,故事的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主体是知识分子,但是这部分的知识分子不属于那个时代先进的知识分子行列,当抗战烽烟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们大都置身于这场伟大斗争的风暴之外,如同世家公子的生活一般,他们一直生活在自己编织的美好中,他们的思想层次是很低的,远远没有达到国家的高度,一直在考虑的只是自己眼见的小事,没有从国家形势和未来考虑,这也不是他们能预见的,他们只是有文化而已,他们没有思想.
作者想用笔画表现的是在那个时代的中国的一类人,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而在本书中,可以看到,作者着意表现的是现代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浮世绘。通过主人公方鸿渐与几位知识女性的情感、婚恋纠葛,通过方鸿渐由上海到内地的一路遭遇,《围城》以喜剧性的讽刺笔调,刻画了抗战环境下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彷徨和空虚
而小说的基本情节,都围绕着方鸿渐展开,小说的诸多人物,场面也大都从方渐鸿的观点展现,方渐鸿的观人阅世的挪揄态度,以及隐含在他背后的小说作者的嘲讽口吻,交错交融,使《围城》的讽刺门手法别具一格,同时表达出了作者对那类所谓的知识分子的赤裸裸的讽刺,表现出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忧国忧民的思想,他也看出了国家的未来有太多的不明朗,而作为国家之栋梁和未来的年青一代的所谓的知识分子却还是这般彷徨和空虚,心中也有了更多的苦楚,希望可以唤醒年轻一代的知识分子的危机意识和思想觉悟,国家大难当前,需要有人挺身而出.由此可以看出这部作品是很有深度的,不是简单的一部小说,在风月之外更多的是对国家前途的忧患,也是对年轻一代的知识分子的殷切希望.文中的主人公方渐鸿只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缩影,很多留洋回来的海归都有着相似的情况.
作者在这部小说中也表现出了对世态人情的精微观察与高超的心理描写艺术。其中的每个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心理变化,人物性格可谓是刻画的入木三分,如苏文纨的矜持与矫情,孙柔嘉柔顺后面深隐的城府,可谓洞幽烛微;而对嘴上机敏而内心怯弱、不无见识而又毫无作为的方鸿渐的复杂性格心态的剖析,则更是极尽曲折.文章在语言方面体现出了作者的文学水准,文中的语言风趣,诙谐幽默,描写精辟,很容易让人融入书中,更深刻的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而对于小说的主旨,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一部警世之作,作者以其浩如烟海的知识量,旁征博引,博古通今,使这部小说有着极其丰富的知识.而对于《围城》这个题目,或许是来自于文中人物的精神层面的围困。作者借小说人物之口解释“围城”的题义说:这是从法国的一句成语中引申而来的,即“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小说的整个情节,是知识界青年男女在爱情纠葛中的围困与逃离,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表现一部分知识者陷人精神“围城”的境遇。而这,正是《围城》主题的深刻之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