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自身教学学习中,谈谈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认识

如题所述

由“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引发的思考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一种教育理念,这种理念朴实无华,值得肯定。
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师是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的导师。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方是真正的教,不教并不是教师不作为,而是教师化有形之教于无形之中,让学生受教于无声无息之中,这是教学的大境界,这种思想源自于老子的“无为”思想。《道德经》言:“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想想看,我们的教学是一种什么状况,我们在课堂到底在做什么啊,真是惭愧啊!
我们在课堂上耐心的讲解。
我们不厌其烦的叮咛。
我们无休止的强化训练。
可我们曾意识到:
我们耐心的讲解,封闭了学生的慧眼,封杀了学生原本开放的思维。
我们不厌其烦的叮咛,我们无休止的强化训练,麻木了学生的灵魂,腐蚀了学生原本“灵敏,灵动”的心。
我们的“好心”,宠坏了学生,让学生失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丧失了积极思考的功能。我们的热情,熄灭了学生求知的火焰,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施舍,他们只是被动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这样的教学,有什么好的课堂效果可言?
“不放心学生”“放不下教师的架子”。
是我们普通教师的普遍心理,“不显摆一下自己,仿佛自己就不是教师”是我们普通教师共同的心结。
放下不是放弃,放弃是错误的,而放下是一种智慧。只有教师的放下,才有学生的担当。只有放下的教师,才能教出拿得起的学生,这是人生的至理。
学生是可以信赖的。
我曾经考察、研究过我所执教的每一级学生,我们发现:不论性别,不分年龄,每一个学生(人)都有无穷的智慧可待开发,每一个学生都有无限的潜力可待培养,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片无限的值得开垦的肥沃的荒野。而我们,我们教师,我们人类,大多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一直因循生活在“知我所知,好我所好,做我会做”的怪圈中,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这实在是一种悲哀,这是学生的悲哀,这是人类的悲哀,我们至死都不知道:我们竟然是一个具有大智大慧根基的人,我们至死都不明白,我们为什么不如别人。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教育理念的精义就在于:让学生高度紧张的学习。“让他们动脑,动得紧张得不得了”;让学生的大脑动也得动,不动也得动;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有无积极主动的思维,是勤奋与懒惰的分水岭,勤奋就是通过积极主动深入的思考,获取知识,开发智慧,提高自己。
因此,会教的教师,教学生思维(会学的学生学思维),
不会教的教师,教学生知识(不会学的学生学知识),
半会不会的教师,教学生方法(半会不会的学生学方法),
什么是真正的启发式教学?
启发就是翘动学生固化的思维,
启发就是翘开学生闭锁的心灵,
启发就是驱动学生静止的步伐,
启发就是唤醒学生沉睡的求知欲。
“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虽然没有花样繁多的问答形式,却是启发学生的最佳手段。
谈到这里,我们就不能不说一说我们的教学。
一堂变了味的语文课
我有幸听了某校一位老师的语文示范课,他是这样执教的:
一、 激情导入
二、 查预习
生字词的读音、读法、书写
三、 明确学习目标
四、 按照分工,自主学习讨论
五、 学生按练习要求,回答问题。
六、 分组回答问题
七、 仿写片段
这堂课从表面上看无可挑剔,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主先,讲练结合,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
在课后教师评议的时候,这个老师坦率的告诉我们,这是一堂展示课,为准备这节课,他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听到这些话,我有一种大上其当的感觉:这算什么示范课,连最基本的诚信都没有,这样的人,怎么能做教师呢?
我们要听的是一堂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示范课,你怎么可以拿一堂展示课来胡弄我们呢?如果我们每讲一节都用两节课的时间来准备,我们哪有那么多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呢?
再说,这位教师上的是语文课,如果是其他学科的课,我还真的无话可说,可偏偏他上的是语文课。
“语文课怎么可以这样教?”
“那你说语文课该怎么教?”
“语文课怎么教,岂能由我说了算呢?”
语文课怎么教,应由语文课的功能和性质来决定!
(某门课怎么教,有三个因素决定:一是学生的状态——知识状态、能力状态心理状态,二是该门课程的功能和性质,三是执教教师的教学风格,其中最主要的是该课程的功能和性质)
还是让我们从学生的语文素质说起吧。
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写字(书写)素养,二是阅读(理解)素养,三是写作(表达)素养。这三个方面的素养,虽然不是语文素养的全部,但却是整个语文素养的核心。
学语文,首重文字书写。字如其人,什么样的文字书写形态,对应什么样的人,字写的不好,是人心态不好。换句话说,就是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字体,书写好字体,不仅仅是练字的问题,而且是练(修养)人的问题。唯有练(修养)好人,才能写好字。字要写得工整、整洁、利落、流畅,人要做得规矩、公正、直爽、自然,心要修养得平静、坦然、安详、自在。从表面上看,文字问题只是一个书写问题,其实文字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书写问题,而是人品问题、人生问题,人的心态问题。我们不能要求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书法家,但,我们却可以要求我们的学生做到:书写正确,书写工整,书面整洁,落笔利落,行笔流畅,这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做到的,也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做到的,因为这关系到人生,这个需要用一生的精力来解读的大课程。
第二是阅读素养。阅读问题,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一个理解问题。一个人,理解能力的大小与高低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人生的经验和阅历,二是语感的灵敏与强弱。作为一个具体的人,人生经历和阅历的获得,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直接的人生经历和阅历,它来源于主体我的生活经历和对生活的思索,作为正处于成长发育时期的初中生或小学生来说,这个途径获得的人生经验和阅历是有限的。二是间接地人生经验和阅历。这种人生经历和阅历,可以来源于阅读,及对阅读内容的思索与感悟,也可以来源于对他人、对社会人生现象的观察与思索,作为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阅读是获取人生经验和阅历的主要途径。这又涉及到一个怎样阅读和阅读什么的问题,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论。接下来,我们要谈的就是语感问题。可以这样坦率的告诉大家,语感问题,是制约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问题的一个核心问题,语感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能力的高低。语感的强弱灵敏与否,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更大程度上受制于后来的练习与训练,语感的获得有两个根本途径,一个是倾听,一个是朗读。倾听声情并茂的朗读,倾听真切流畅的谈话;朗读思维严谨、行文流畅的经典,朗读自然流淌的心音之作。这是获得高度灵敏语感的唯一捷径。(有关语感的奥妙与培养,本人另有专文论述)
第三是写作素养。写作问题,也就是表达问题。从本质上看,写作问题,本身并不在写作,而在于人的心灵的感受,在于人的思想。一个人心灵的感受丰富而真切了,思想丰富了,就会有话可说,有话可谈,就会有话想说,这样,写作问题,也就不成其为问题。要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刺激学生,丰富学生的心灵体验,丰富学生的思想是关键,教学生学会主动思考,是学生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根本保证。一个人,丰富的心灵体验,丰富的思想,来自于这个人持久地对人生、生活、社会、自然的关注、观察与思索、思考;来自于这个人,对经典文本的朗读与感悟。一个人,一个学生,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才可能有丰富的心灵体验,才可能有丰富的思想,才可以沉淀出丰富的思想。这一切,都从激发培养学生的爱心开始,爱学习,爱生活,爱生命,爱人类,爱祖国,爱社会,爱自然,爱思索。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语文问题,从本质上看,就是语感问题和思想问题,就是朗读问题与人生问题,就是心灵体验与思索的问题,就是爱的问题。明白了这些,我们就可以总结语文课该怎么教了。
语文课,应以朗读为主要手段,应以思维为核心内容,应以丰富学生的心灵体验为目标,应以丰富学生的思想为根本目的,应以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为价值取向,以培养学生的爱心为出破口。
课文课要读,但并不是简单的看,与默不出声的读,而主要应是适当的朗读(朗读艺术有专文论述)。
课文要讲,但并不是机械的肢解式的泛泛的讲,而应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深度为目的地精讲。
语文课要练,但并不能向练习式的机械化训练,而应以练促读,以练促深思。
语文课要正确处理好读讲练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中的读讲练问题,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试卷成绩,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读讲练,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成份,其中读是基础,讲练是巩固与提高,而思想是核心,思维是关键。一节课45分钟时间,读至少应占25分钟,而讲与练,所占时间的总和不能超过20分钟,这样才算抓住了语文教学的中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良好的语感的培养与形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复制流畅清晰的思维程序。
读,主要应以朗读为主,间或默读;朗读应以全体学生都参与为宜。讲与练是读的延伸,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阅读教材,熟悉教材,加深对教材的记忆。
讲,不应是肢解式的某字某词的解释,讲应该有一个明晰的思维顺序,讲应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讲应有一个基本的条件(学生会的不讲)。
练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练是为了丰富学生的思想,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与此三者无关的不练,或少练,最好是不练。
谈到这里,我们就不能不说一说我们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
基于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以讲为主,有些有思想的语文教师,便提出了以练为主的语文教学理念,于是一堂语文课,学生的大半时间用在语文试题的练习之中。练,我们不反对,但关键是看怎么练,练,好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试卷成绩,但实际上却很难,因为制约学生语文素养高低的,不是学生练习的多少,而是学生思维的正确与否,而是语感的灵敏与否,而是学生心灵体验的丰富与否,而是学生思想的有无。练应围绕着思维展开,练应有利于促进阅读,练应有利于丰富思想,练应有利于培养语感。
语文教学,你刚走出以讲为主的误区,你又步入了以练为主的误区,你什么时候才能进入正途呢?
附:
良好的思维顺序
一、谁?什么——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物、什么理、什么问题?
二、 干什么,怎么样——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特点?有何功能、作用和用途?
三、为什么——什么原因、什么规律、什么原理、什么定律?
四、有何感想?受何启发——联想到什么?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1-30
……这个百度文库去找比较好

结合自身教学学习中,谈谈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认识
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中的读讲练问题,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试卷成绩,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讲练,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成份,其中读是基础,讲练是巩固与提高,而思想是核心,思维是关键。一节课45分钟时间,读至少应占25分钟,而讲与练,所占时间的总和不能超过20分钟,这样才算抓住了语文教学的中心,这样才有利...

简述语文学科的性质
语言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当前,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呈现出两个方向,一是关注人文精神,一是加强言语实践。语文学科的性质一定,是作为一门学科的语文,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根本不同之所在。从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来看。语文课程的主要学习材料...

如何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
(1)语文是语言,语言是工具或交际工具,所以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2)语文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具有人文性,所以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学科.(3)语文既是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这个观点已被写进2001年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

怎么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
1.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它是学习和表达的基石,这是所有学科共有的特性。语文不仅仅是学会阅读和写作的技能,它还是获取和交流知识的关键工具。例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的阅读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课程被视为一门基础工具课程。2.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强调它在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

你对语文的性质是什么看法?
如指责“工具说”带来了科学主义,导致了种种教学弊端。此种认识并不准确。首先,语文就要理直气壮地强调科学化,教材编写、内容安排、训练体系、教学原则、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等等本来就需要实现科学化,否则,语文教学质量无以保证。目前,语文教学科学化程度并不高,就连语文概念、语文性质等说法尚不统一...

怎么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只是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外在意义和价值;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却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内在意义和价值。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功能呢? 1.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让学生通过大量...

如何看待语文的学科性质
第三,从语文学科的教学实践来看,语言性也体现得十分明显。“言语—语言—言语”的模式,是古今中外人们学习母语的基本模式。这一模式道出了人类学习语言的一般规律。人类学习母语,都是从模仿他人的言语行为、言语作品开始,入学后逐渐学习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语言规则,最终用于自己的言语行为——听...

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目标
性质:综合性:语文学科包括阅读理解、写作、听力、口语和文学欣赏等多个方面,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实践性:语文学科注重实际的语言运用,通过实际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基础性: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它为学生提供了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知识...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理解语文性质对指导语文教学有何指导意义_百度知 ...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指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根本属性。它对语文教学的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具有制约作用。语文课程性质的演变过程,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过程。

如何正确理解语文的性质?
因为学科性质是学科教学的根。无根将无枝无叶,更不会有花有果。一、“语文”即语言! “语文”是语文教学的对象,正确认识“语文”是语文教学成功的起点。但说清语文不容易。1、“语文”的由来:“‘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