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读书笔记,3000字,急求

如题所述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我国道家学派和道教最著名的一部经典。它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短短的五千文,以“道”为核心,建构了上至帝王御世,下至隐士修身,蕴涵无比丰富的哲理体系。 《老子》一书,原著不过五千言,可以说,几乎是一字就涵盖一个观念的好文章,一句就涵盖有三玄三要的妙义。它告诉了我们许多法则。几千年来,大家都在研究老子,各说杂陈,见解不一,读来似丝益棼之感。 老子被誉为道家的宗师,道教的教主。道家为中国文化主流之一,人们每提及道家,则必说到老子,但多半亦仅仅说到老子而已,最多并称“老庄”,其实道家的“大腕”,不止这一二人,南怀瑾先生经常与朋友说笑称:道家有三代人物,老子、儿子-倪子(计然子,是范蠡的老师)、孙子(帮吴王阖闾击破强楚)。事实上,如果把老子、倪子、孙子三人的著作、思想研究的透彻清楚了,差不多对中国文化中的“治道”的精要,便可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值得注意的。 中国文化历史,在秦汉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笼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了唐宋以后,换了一家,成为儒、释、道三家,这三家又笼罩着中国文化思想,一直到中华民国立国初期。迨发生了“五四运动”,当时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国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阵涟漪,一度有所变化,又影响了几十年。对这三家,南怀瑾先生经常用这样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百货店,各式各样的日用品具备,随时可以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我觉得南老先生的譬喻是恰当的,有其理由。细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我们便会发现一个秘密: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自汉、唐开始,接下来宋、元、明、清的创建时期,都是如此。内在真正实际的领导思想,是黄(黄帝)、老(老子)之学,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而外面所标榜的,即在宣传教育上所表示的,则是孔孟的思想、儒家的文化。 最能代表黄老之学的道家思想是老子,他所著《老子》(到;了唐玄宗时代,又尊称它为《道德经》)一书,最能代表道家思想,最有系统,有最具体的叙述。而阐扬、诠解老子最清楚正确的,发扬道家思想最透彻的,则是庄子。庄子所著《庄子》一书,唐玄宗时代又尊称其为《南华经》。其中所论辩的道理,在政治、军事、教育、经济等等各方面,都可致用,它对历史人物的建功立业乃至对个人修养——修道、养气,以及立身、处世等等,都有大用处。这个不只是指《庄子》的内七篇而已,事实上,几千年来,历代所偷偷运用庄子的学术,都取《外篇》和《杂篇》中的精华。因此,真正把五千年来中国文化,发挥的光辉灿烂的,亦就是道家的老庄之学,尤其是《庄子》的《外篇》与《杂篇》部分最多。 清乾隆年间,主编《四库全书》的著名学者纪晓岚曾经说过:“世间的道理与事情,都在古人的书中说尽,现在如再著述,仍不超过古人的范围,又何必多再著述。”这的确是一则名言,试看今日世界各国学者关于思想学术方面的著作,无不拾古人之牙慧。纪晓岚对道家的学术下了八个字的评语:综罗百代,广博精微“。 老子的精神之一――“谦德“。《老子》中说:”我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这是老子的三件法宝。汉文帝的一生,就实践了老子的这三件法宝。参谋长宋昌的公事私事-老子之道无私的反面运用。刘恒接过玉玺却说保管,这就是黄老之道的“用而不用”,要而不要了。谦虚是谦虚,该要得还是要。在个人修养方面,运用黄老之道立身处世,有一个大原则,就是:“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另一个就是庄子在《让王篇》中说得:“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这就是老庄的基本原则,了解这些,才能深入地研究老庄之道。 南老先生曾经下过这么一个结论:中国自唐宋以后,以儒、释、道三家的哲学,作为文化的主流。在这三家中,佛家是偏重于出世的,虽然佛家的大乘道,也主张入世,普救众生,但出家学道、修道的人,本身还是偏重于出世。而且佛家的学问,从心理入手,然后进入形而上道;儒家的学问,又以孔孟之学为其归趋,则是偏重于入世的,像《大学》、《中庸》。亦有一部分儒家思想,从伦理入手,然后进入形而上道,但是到底是偏重入世;道家的学问,老庄之道就更加妙了,可以出世,亦可以入世,或出或入,都任其所欲。像一个人,跨了门槛站在那里,一只脚在门里,一只脚在门外,让人无法去猜其出入,所以道家的学问,是出世的,亦是入世的,可出可入,能出能入。在个人的养生之道上,亦有如此之妙。 了解这些精神,欲懂得老庄的运用之道,在“用”上发挥老庄的哲学,那么必须先读庄子的《天下篇》和《让王篇》。老子是主张用阴、用柔。但是,不要忘记,他和我们固有的文化,远古的源流——阴阳五行与《易经》诸子等系统,是同一个来源的。阴与阳,是一体的两面,只是在用上有正面与反面的不同而已,无论用阴用阳,都要活用。换言之,要用活的,不用死的。所谓用阴柔,即不用刚强,不是勉强而为。一件事物的成就,是顺势而来的。因此亦可以说,他是用顺道,不是用相反的逆道。过去以文字表达意义的方法,常用“阴”字来表达“顺道”。正如《周易》的“坤卦”,代表“阴”的“顺道”。因此南老让研究老庄的学术之人,不要误会老庄是阴谋之术,是有道理的,我们必须深刻了解到这一点。 CH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徽。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段话,真有一语中具备三玄门,一玄门具备三要义的深不可测。提出道,同时提示我们,不可执着道是一般的常道。在后语中又附带说明,在不得已的表达中,提出了一个“道”字;接着又强调,不可执着名相而寻道。其次说到形而上道与形而下万有名器的关系,是有无相生,绵绵不断的。在形而下的情况下而要体认形而上道,必须从常无的境界中去体认它的道体。但是如果更透彻精辟,又需要在常有之中领悟它的无边无际。再反复说明有无之间互为因果,如一呼一吸之自然往复。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老子》读后感
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下面是我为你整理了“《老子》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助到您。 《老子》读后感范文(1) 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神奇的时代,涌现了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而且一下子就奠定了中国人的思想基础,光是儒家和道家...

《老子》的读书笔记,3000字,急求
《老子》一书,原著不过五千言,可以说,几乎是一字就涵盖一个观念的好文章,一句就涵盖有三玄三要的妙义。它告诉了我们许多法则。几千年来,大家都在研究老子,各说杂陈,见解不一,读来似丝益棼之感。 老子被誉为道家的宗师,道教的教主。道家为中国文化主流之一,人们每提及道家,则必说到老子...

老子学说读后感
回答:阅读老子,感悟智慧 每当我手捧《老子》,读着那充满智慧的故事,探求那玄而又玄的“道”,这样的一幅画面总会出现在我的眼前: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骑着青牛,悠悠的去 到函谷。老人微笑着看着路边的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在一张牛皮上,老人慢慢的记录着心中不时涌出的点点思绪,只言片语„„...

老子读书笔记300字
《老子》读后感 我最喜欢“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动善时。”就是说:心胸要像海面一样广大,对朋友应该像清水一样真诚,说话一定要像潮汐一样有诚信,做事一定要像水一样发挥最大的作用,行动时一定要像瀑布一样迅速。水是柔弱的,它无形无色无味。但水是顽强的,滴穿石头的水滴因...

《老子》第四十章读书笔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在《道德经》第四十章中,老子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学理念: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一章的核心思想是,万物运动的规律在于对立面的不断转换,看似相反的过程实则孕育着再生与回归,如同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反者道之动”揭示了道的运行机制,即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着对立面发展,...

老子学说读后感
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书评舞台艺术点评读后感 当今的主流世界观亦较为吻合。足见其认识世界的深刻程度,且对中国哲学的发 展乃至文化的形成都具十分深刻的影响。短短五千字的《老子》包罗万象,字字精髓,包含了老子独特的世界观,价 值观和政治观。如体现世界观的“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

《老子》第四十章读书笔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在《道德经》第四十章中,老子阐述了道的运动规律和其在世间的作用。他指出,“反者道之动”,意味着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的,事物发展常在对立面之间转换,最终回归本源。这种规律与现代哲学中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相吻合,也体现在物理学的“质能守恒”和“熵增定律”中。“弱者道之用”教导...

《老子他说》读书笔记03——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引而伸之,老子又说:“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比如这个天地间的万物,它们都不辞劳作地在造作。但造作了以后,虽然生长不已而并不据为己有,作了也不自恃有功于人,或自恃有功于天地。它们总不把造作成功的成果据为己有。“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是说正因为...

读书笔记300字
“上善若水”,源自《老子》,蕴含深刻哲理。老子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比喻最高境界的善行。水的谦卑、宽容、无争,启示我们向水学习,以和谐包容的态度面对人生和社会。水的特性,让人不禁联想到人类社会。若人人能如水般谦卑宽容,社会将充满爱与和谐,而非战争与争斗。水助万物而不争,安于低处,...

《老子他说》读书笔记23——曲则全,枉则直
译文:弯曲才能保全,能屈故能伸直,低洼才能盈满,破旧才能更新,少取才能多得,贪多反而惑乱,因此,有道的人固守一个大道而自处。不固执己见才能更加明白事理,不自以为是才能开彰大业,不自我表扬才能不埋没你真正的功高望重,不傲慢才能成长。只有不与人争,天下的人没有谁能与他争,古代所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