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道德经》第八章的读后感

如题所述

这一章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荀子·宥坐》记载了孔子答第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在此处,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这里涉及到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这其中的观点与道家有显而易见的区别,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可以此段引文与《道德经》第八章参照阅读。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08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翻译:水是万物中的上善者!水对万物的益处很多而不与万物相争,处于人们不愿意去的地方,因此接近于“道”。这里用了“众人”而不是“众物”值得注意,因为物是没有情感的,何恶之有呢?这里是把水的这种“处恶”的品质进行升华,意思是有道者应该具有处众人之所恶的品质。这部分应该是老子的原话。
以下内容是藏书者或者老子的弟子在观看《老子》时在旁边作的笔记,不是老子所说的原话,与老子的真实思想是有一定差距的,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道德经》全本内容是由老子的原话和某人学习老子的笔记构成的,不是所有的话都是老子的原话。居善地,要让自己处于优势地位,善地不只是讲要找一座好房子来住,地是指自己所处的位置,任何时刻的位置!在公司的位置,在班级的位置,在男女朋友之间的位置,在亲戚朋友之中的位置。。。。。。心善渊,渊者深也广也!表面上波澜不惊,实际上深不可测。与善仁,有的版本是“与善天”,给予之德最好的是天,他给予从来不求回报,人的付出也应该不求任何回报。
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3句我不翻译了,意思很浅显,一般人都能看懂。我个人翻译不了的原因是这3句话与老子的原本思想是向背离的,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而且对政事没有兴趣,怎么会讲“政善治”呢?老子主张诀窍弃利,主张无用之用,又怎么会讲“事善能”呢?动善时不做批判,如果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又怎么能做到不争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读后感】无所求必有所得——一起来阅读之《道德经》篇...
“无尤”没有怨尤,没有怨恨责怪。此怨恨责怪是从何而来?一是自身发出的怨尤,即怨天尤人之怨尤;二是他人发出的怨尤,即怨词詈语的怨尤。处“不争”的心境,眼中心中何来怨尤?保持平和的心,首先就能免去许多自身发出的怨尤。其次长期保持平和的心,会使人由内而外显得温柔平和,自然也就少了许多...

有没有《道德经》第八章的读后感
这一章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

要一篇<<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说的是,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够滋润万物却又不与万物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低洼处),所以是最接近“道”...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篇1 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林语堂曾经这样说过。 对于《道德经》,很多人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对于我这种凡夫俗子,才在短时间内粗读了一回让国内国外深...

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老子首先提出上善若水的思想,老子善用一些生活中常见,而又不会引起争议的事物来引喻一种态度或表达一种道理,如同天、地、人、万物。老子谈水,不谈水对人或万物的帮助,而独辟新径地谈论起了水的“不争”,水是世界上最柔和的事物,就算有东西挡住了它,它会从它的周边流...

老子第八章水读后感
书中的老子多次提到水,而《道德经》中也不乏对水的赞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我觉得,水的精神是可贵的,水的力量看似柔弱而又十分刚强。正如老子所说:“真正强大的不是刚强而是柔弱啊!”因为水很柔弱,它没有争斗的心愿,所以它能够...

《道德经》第八章读后感,越多越好,要自己写的,抄袭的不要,写得好再加...
与善仁,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居住习惯于安静之地,心思习惯于缜密无漏,给与习惯于真心,从政习惯于治理,做事习惯于忍耐,行动起来习惯于把握时机。夫唯不争,故无尤。---人之所争非名既利,因其不被名利所牵制,所以没有忧虑。此章甚妙,共勉!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400字
附老子《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何谓道,水即是。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400字(三)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

道德经读后感
但是,我并不认为《道德经》是高高在上,遥远而不可攀的。当我们看透世俗的风景,也许我们会静静地看细水长流。 道德经读后感6 道德经分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共计八十一章,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书,道家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

《道德经》读后感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道德经》读后感1 《道德经》原文我是看不懂的,从译文的描述中作了一些思考。 道德经分析的范围侧重于非物质的一面,分析了个体和集体。个体分析的刻度是普通人与圣人。集体分析是侧重于道德来推动集体往更好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