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我的大学梦

写这个题目作文原创 要原创 700字

人生如梦,岁月如歌,在日月如梭的人生岁月里,不知会有多少梦随着光阴的流逝而飘零、淡忘。但有些梦却让你刻骨铭心,永不忘怀。
  我的“大学之梦”,当始于那个“史无前例”的年代。   古人说:人生识字忧患始。记得我的“大学梦”从上小学时就开始了。一次,读过大学的伯父回来探家时,拍着我的头说:“你要好好读书,将来得上大学。”并把装着他大学课本的旧书箱留给了我。就这样,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深深的播下了遥远的“大学梦”。然而,这“梦”很快被那场“史无前例”击碎了。同时,也使我今生的求学之路变成了“求学三部曲”。   回顾这段历史,是令如今的后生学子们难以理解的。但那确是一段真实的、令人回味和感伤的史实。   1966年,在我的小学还未毕业到时候,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铺天盖地的降临了。大鸣大放大字报,批斗游街大串联,那真是“横扫千钧如卷席”呀!是整个社会生态都改变成一个近乎疯狂模样。教育和学校这个社会最敏感部位当然首当其冲的成了“重灾区”。正常的文化课是上不了了。除了搞运动,老师能拿到课堂上讲的只有“语录”和“诗词”了。在读完了能读的“语录”之后;在背完了该背的“诗词”之后;在“泼墨写意”“刷”够了满墙的大字报之后;我厌倦了这所谓的“校园生活”,艳羡起生产队那“扬鞭催牛”的“田园牧歌”来。那一天早晨,便以家庭生活困难,缺少劳动力的实际情况为由,办理了退学手续,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农村“我们用双手修红地球”的光荣行列。那一年我十三岁。然而,如此“壮举”,已意味着我那萌芽状态的“大学梦”,就这样被“历史巨轮”无情地扼杀于摇篮之中。   从此,我便完全投身于故乡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了。一干就是三年。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我,在这之前也从没间断过田间的农活。但这三年才是我真正踏进社会的第一步;是我真正接触人生、体味世态炎凉的第一课。在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我真正用皮肉感受到了生存的艰辛,用心灵感受到了人间那种美善与丑恶的真谛。一年四季365天的沉重的劳作,日复一日奴隶般的处境,严寒酷暑,霜刀雪剑,“抓革命促生产”。在我和贫下中农一道斗遍了能斗的父老乡亲之后;在我学会了、干完了所有的农活之后,我真的“长大了”。我不得不重新认识和审视这个世界。我一步踏入的决不是想象中的“田园牧歌”,我的“毅然决然”的“退学行动”,无异于宣判了自己今生的求学之路“死刑”。从开始 “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的那一天起,又唤醒了我的“大学梦”。但人家说,中学你都没上过还想上大学,死了这条心吧。当时,我的心中大有“一失足成千古恨”之慨叹!   然而,正如那句老话所讲:天无绝人之路。1968年家乡的一所中学高中招生差半个班学生,学校到村里招生。于是我顶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又挤进了阔别三年的课堂,跨越了初中的门槛,直接驶进了高中的港湾。然而这时坐在课堂上的已不是当年那梦想“田园牧歌”的“纯粹”学生。当时正赶上那段教育界所谓的“回潮”,老师说高中毕业后可直接考大学,同学们的学习劲头可想而知。但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临近毕业时节一个“反回潮”,一巴掌把我们从“浪峰”打回“波谷”,我的大学梦再次破灭了!尽管我的毕业考试成绩已位居全县前2名,但也不得不恋恋不舍的离开校园,回归到“修理地球”老路。   这一年我十七岁。十七岁啊我的十七岁!这是生命最璀璨的流金岁月;这是人生最珍贵的求学时光,但我却背负着沉重的“大学梦”,一头扎进“广阔天地”,开始了长达七年 “寻梦”的漫漫征程。“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在这七年里,且不说庄稼地里的耕秴铩种、摸爬滚打,我修过铁路挖过河,干过铸造拉过石头,后来还卖过雪花膏。我曾在数九严寒的冰碴河水中挥汗如雨;我曾在炼铁炉前围着2200度高温的铁水包赤膊上阵……我用心灵和血肉历览了人生的“水深火热”。这七年里,我没有一天不在等待和期盼:渴望着大学之门为我闪开一道门缝.但我看到的却是一批批“别人”捷足先登,哪怕有的连小学三年级都没读过! 这使我醒悟:在当时 “土皇上”的一统天下,我上不了大学,根本不在于读没读过高中,是因为我没有能给他们进贡的“朱门酒肉”和“金钱、秀色”。“大学之梦”将永远是我的“白日梦”!为此我曾有过由失望到绝望的悲哀,由无助到愤慲的迷茫。但在那近乎荒诞的年代,哪有你绝望的余暇。有凛凛之躯,有“发达的大脑”,有青春作伴,我还有梦!在那历史的严冬里,我“不信春风唤不回”!既然近乎残酷的劳动强度压不垮我的脊梁,空白荒漠的文化生活反而赐给我自学的天地。在擦干了每天的汗水之后,在陋室昏暗的灯光里,我默默打开了伯父留给我的旧书箱。“我的大学”就此开课!在那些厚重的老高校教材中,最使我流连忘返的是那本《大学语文》,我贪婪的研读着鲁迅、郭沫若、茅盾、艾青……研读着《药》、《女神》、《包身工》、《大堰河》……在文学先辈们用思想和语言打造的文学意境我暂时却了现实的一切……在那漫漫长夜里,无论《高等数学》、《高等物理》、《历史地理》,还是《农机制造》,我饥不择食,一路通吃,无论心领神会还是似懂非懂。我要用全人类创造的文化武装自己,我在上“自己的大学”。   我没有再彷徨,没有去乞求“土皇”们赐给我希望。   从1972年冬天我就开始磨砺我那已“铮铮作响”的蘸水笔,在包茶叶纸上,在废报刊的空白处,在香烟盒的内面,描摹的心声,我内心深处的“呐喊”。1974年,当我的那篇题为《鲍邱河的号角》的散文在一家文学杂志发表的时候,我感到我的心灵终于与这个世界沟通了,我的存在已经得到社会的承认。我已经向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张答卷。   那场“十年动乱”恶梦终于结束。1977年10月,“恢复高考制度”的佳音,像无声的春雷响彻了神州大地,这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却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永恒的辉煌,它一举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我同亿万青年一道迎来了梦幻人生的又一个春天。我理直气壮的报名;堂堂正正的走进考场,满怀希望的迎接命运赋予我的新一轮挑战。   在那个晴朗的日子里,生产队的大喇叭播送了要我去领录取函件的通知。当我取回信函,在亲人们人眼前展开那张我祈盼了近十年的大学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我心中一片茫然,脸上表情淡漠,只有泪水无声的流……翻开当天的日记,上面这样写道:
  “忽得录取之信,心情激荡,感慨万千,终成无题一首,略为念意:   怎奈春芽萌中秋,愁果怒结恨枝头。
  本欲开怀冲天笑,不禁笑中泪纵流。
  创业艰难心将碎,回首征程梦里哭。
  壮志斩断千行泪,笑踏今生又一筹。”   这首似试非诗“小诗”,虽显幼稚,但却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心境。这诗不久被已调回本县工作的伯父发现,这位见过这诗的唯一的读者批评我说:“这首诗不对头,你恨谁呀?不要……”是的,的确应采纳苏轼老夫子的观点:“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生活的一切,一切的生活,全如普希金老先生的结论: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永久的怀恋。”   应该感谢生活!心灵的压迫和磨难,锤炼了我坚强的意志;艰苦卓绝、近乎残酷的体力劳动,磨砺出我刚强的体魄。此时我突然萌发出一种“笑傲江湖”感慨:当我历览过人生的酸甜苦辣,当我饱尝了世间的“水深火热”,在今后的征途上,一切艰险对我来说都将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了。   古人云“天道酬勤”。在这个被称作“国家和时代的拐点”时刻,党中央英明决策,“公平竞争”、“科学”、“民主”重放的万丈光芒,又让我辈体现了一次自身的“人生价值”。感谢命运之神的厚爱,在全国1180万考生“大比武”中,让我成为全公社300名大、中专考生中跳过大专“龙门”的佼佼者。高校的大门终于为我敞开。让我圆了期盼十年的“大学梦”!这一天永远让我纪念。这一年我二十四岁。   柳暗花明,阳光灿烂。当我第三次坐在陌生的大学课堂,难免又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兴奋和激动之余自发出一种紧迫感和压力感。经历了十年浩劫,我们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时光荏苒,我们的大多数已不再是“花季少年”。“四人帮”已夺走了我们人生最宝贵的黄金岁月。当时有一个口号叫做:“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夺回来!”我们这些今天可称之为大男大女的兄弟姐妹们,早已深知时间的的宝贵、知识的重要。在那段难忘的日子里,我们就像饥饿的孩子遇到甘甜的乳汁,就像干燥的海绵适逢无边的海水,近乎贪婪的、拼命的吮吸着、吞食着,不遗余力。我们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地学,我们没有周末,没有假日,自习就是休息。我们仿佛是一个精力超常的群体。每每晚餐过后,自习室里,桌边一暖壶水、炉边一个窝头,陪伴我们渡过一个个不眠之夜。自习室不息的灯火里,每天都有半屋子师兄师弟师姐师妹们一直自学到天明,然后迎着晨曦的微光,回宿舍洗把脸又开始了新一天的课程……求知欲与上进心,召唤我们抓紧每分每秒来和时间赛跑,责任感和使命感,鞭策我们用每一学科的优异成绩来铸造明日的辉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三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回眸三十春秋岁月,我们这些当年的莘莘学子,早已告别母校,在社会、人生的长河里跨过了“知天命年”。或“早生华发”或“层林尽染”。我们实现了当年的心愿:不慕达官显贵,无求飞黄腾达,只求用当年那种拼搏的学习精神投入工作,把当年那些崇高理想化为现实,加倍回报党和国家,人民和时代;加倍回报生我养我的父老乡亲和乡梓热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用我们与时间赛跑夺得的知识宝藏,建功立业,兢兢业业,填写面对人生与社会的完美答卷。无求功名显赫,只求今生无悔。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只求在回首往事时,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厚爱,无愧于乡梓父老的养育,无愧于革命先驱和未来后辈,无愧于造就我们成长的历史和时代。无愧于我们的“大学之梦”。   岁月如歌,人生如梦,青春无悔,感谢生活。三十春秋尘与土,十万朝暮云和月 ,我的“大学之梦”做到如今:但那已是对那段幸福的校园生活的甜蜜回忆和缱绻温习……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