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双双把家还》最早是哪里的?

我是安庆人所以一直以为《夫妻双双把家还》是家乡黄梅戏《天仙配》选段中的其中一首戏,不过今天有2个湖南的同事说《夫妻双双把家还》是湖南的,我晕了,这戏到底最早是哪里的呀?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相信大多数朋友对上边的这段唱词并不陌生吧,这是黄梅戏剧目《天仙配》的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中的一段词。如今,几乎男女老少都会唱这段,至少哼上几句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黄梅戏的民间乡土风味浓厚,唱腔优美,旋律简洁明快。不象京剧那样一个字能唱上半天不换气儿还得拐十几个弯儿——您要是肺活量不够大还真干不了这活儿,黄梅戏是戏剧中的流行歌曲,适合老百姓传唱。

黄梅戏在美国演出的时候,外国朋友就认为它是“中国的乡村音乐”。连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都会唱“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可见黄梅戏的通俗易懂,本身就具备了大规模普及的条件。

通常说起黄梅戏,人们就把它和安徽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很多人就认为黄梅戏是起源于安徽的。其实不然。黄梅戏最早是在湖北省黄梅县附近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小调,因此又叫“黄梅调”。又因为人们多是在采茶劳动时自娱自乐,所以也叫做“采茶戏”。后来,“黄梅调”进入相邻的安徽省安庆地区,与当地的各种民间曲调相融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色,而且有了一些固定的曲目。这时,它不再是以前的自娱自乐的乡土小调了,而已经成为一种戏曲了。解放后,经过严凤英等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的努力,对黄梅戏进行了改进,使黄梅逐渐成为一种全国闻名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

小时侯我第一次接触到的戏曲就是黄梅戏。大概在我5、6岁的时候,我的姑姑就教给我一段黄梅戏,就是开头的那一段。因此,虽然我是山东人,却对山东本地的吕剧不感冒,不能不说是我最早接触的这段《夫妻双双把家还》对我的影响了。

其实,判断一种戏曲的受欢迎程度很简单。您只要看看每年除夕夜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有哪些戏曲出场就知道了。我的印象中,除了京剧被定为国粹必须出场外,其余出场的地方戏曲有评剧、豫剧、黄梅戏、越剧等。

以我这个外行看来,如果单从唱腔旋律上来比较,咿咿呀呀的京剧和越剧首先被排除――太难学。评剧和豫剧倒是不怎么咿咿呀呀的,但是比起黄梅戏的旋律来,感觉上优美度(自己造了一个词,学工的,语言表述能力不怎么样)还是差了一点火候。越剧的旋律是过于婉转柔媚了,让人听了之后浑身懒洋洋的,肠子不舒服,而且江浙一带的话也比较难懂。京剧被推为国粹,我个人以为更多的是得益于生旦净末丑的脸谱的各种形象。很多外国朋友见到京剧,首先就是被各种脸谱所吸引,至于唱词和旋律倒是次要的了,这就很说明问题了。

从八十年代开始,受商品大潮的影响,各种戏曲的传承都受到了冲击,黄梅戏也不例外。曾经的黄梅戏“五朵金花”如今是改行的改行,下海的下海,忙得不亦乐乎。

不过我并不担心黄梅戏会后继无人,因为它是来自乡间的,大俗才能大雅,有很强的生命力。黄梅戏不象京剧,是被束缚在高雅艺术的围墙里。说起来,京剧最早也是起源于江南一带的乡间戏曲,自从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由于受到当时北京的王公贵族的追捧,再加上不断吸收其他戏曲的成分,造成了京剧的成分过于复杂,并且各种流派繁杂,逐渐提高了进入这个行当的门槛。我想,如果没有国家的特意扶持,让京剧和黄梅戏一起自生自灭,我认为京剧失传的可能性更大。

中国的乡村音乐——还是旁观者清啊。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3
天仙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