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主人公简介

谁知道《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主人公简介?

阿廖沙 - 《童年》人物

       阿廖沙三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沙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可惜的是强壮的小茨冈,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地压死了。(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又名瓦廖沙)


中文名称:阿廖沙

外文名称:Алёша

别       名:阿列克谢

国       籍:前苏联

出 生  地:莫斯科

人物性格:善于观察,十分敏感

亲       属:母亲,继父,外祖父,外祖母,两个舅舅


简介:

      《童年》是讲述阿廖沙个人成长和生活经历的自传小说,也是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小说,细读《童年》,犹如走进一个书卷里镌刻的黑暗社会,聆听一次社会底层老百姓的诉苦,它虽然没有大部小说的气势雄伟,却给我带来了更多的感慨与震撼。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谢因为染坏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过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树枝抽得失去知觉。他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疯狂虐待自己的妻子。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也不乏温暖与光明。这就是以外祖母为代表的另外一些人,另外一种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她对阿廖沙的影响,正像高尔基后来写的那样:“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另外,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持,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童年》讲述的是作家一段沉重的童年往事。对于他所经历过并在心中留下过伤痛记忆的人和事,那些“铅一般沉重的丑事”,作家在叙述的时候,心情不可能是轻松的,因此这部小说的基调在整体上显得严肃、低沉。但另一方面,小说是以一个小孩的眼光来描述的,这样就给一幕幕悲剧场景蒙上了一层天真烂漫的色彩,读起来令人悲哀但又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24
小主人公阿寥沙的童年与其他孩子相比,并无多少差别,但因为他有思想,善于思考,时而令自己痛苦、纳闷、无奈。在从外祖父与母亲住所之间不停搬迁过程中,他观察周围人、事的方式与做出的敏感判断,都在悄悄地变化着。但并不是变得趋向大众,而是更深入、透彻。阿寥沙童年时期,得到过外祖母无微不至地关怀、呵护,受到过她所讲述的优美故事的熏陶;也因犯错时常被外祖父训斥、抽打;同时也亲眼目睹了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琐事中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已经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无法继续过寄人篱下的生活后,阿寥沙不得不走上社会,独立谋生。其实他内心正轻声呼唤能踏上“人间”,指望可以过上有意义,属于自己的生活。但是无论在哪儿,他都不仅负担着一个孩童难以胜任的、苦役般的劳动,而且受尽屈辱,饱尝辛酸。虽然也有得到好心人的鼎力相助,但更多是过着底层劳苦大众的奴隶般非人生活。他感受到这个社会根本无法让人幸福、快乐,每个人的本性其实都不坏,但在当时压抑的环境下,人人都过着令自己郁闷、厌恶的日子。他们保守、自私、贪婪、庸俗,常常暴食暴饮,无病呻吟,彼此吵架揭短,用不堪入耳的脏话制造丑闻,传播谣言,以此来填补他们空虚无聊的灵魂,这实在是一种人性的扭曲。在喀山时期的活动和成长,使阿寥沙在黑暗中寻找真理,追求光明的欲望更加强烈,主要是通过书籍,使思想正在朦胧成长,逐渐趋向清晰化的阿寥沙走向了成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