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分析《史记.项羽本纪》中刘邦和项羽的人物形象

希望能详细点 字数:2000左右
比较分析<项羽本纪>中刘邦和项羽的人物形象

  一代王者,威加四海;一世英雄,气盖寰宇

  ——浅析《史记》对项羽与刘邦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史记》“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司马迁《报任安书》)司马迁在这一百三十篇中刻画了帝王将相、谋臣策士、游侠商贾等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众多人物形象,在这一百多个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中,或许这两位人物是最让人记忆深刻,不能忘怀的——西楚霸王项羽、汉之高祖刘邦。

  在《史记》中,司马迁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更充分、集中地刻画历史人物形象,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命运,赋予了历史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太史公的笔下,我们看到的项羽、刘邦,虽然同为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却具有着迥然不同的人物性格以及人物命运——沛公刘邦,机智果断,能屈能伸,贪财好色,狠毒阴险,最后威加海内,成就一代宏业;西楚霸王项羽,率直磊落,勇武过人,刚愎自用,寡谋轻信,最后自刎乌江,失去一生霸业。太史公以细腻的笔触精致地雕琢刻画出了两人复杂的人格特征。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善于将人物置身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他们各自的行为显现个性特征。如在《鸿门宴》中通过展现紧张、复杂的矛盾冲突,揭示了项羽与刘邦两人的不同性格。先看项羽,当曹无伤派人将刘邦“欲王关中”的野心告诉给项羽时,项羽大怒,准备“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可是在鸿门宴上,刘邦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席温顺言语对项羽讲过之后,他不但不杀刘邦,而且竟然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幼稚、轻信,缺乏最起码的政治斗争的意识,是个莽撞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樊哙进来保护刘备,进来后“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种剑拔弩张的情势,项羽丝毫没有看出来,反而称赞樊哙是个壮士,并赐给酒食。再看刘邦,当得知项羽要来攻打时,虚心听取了张良的建议,想利用项伯度过难关。刘邦问张良何以与项伯有故,了解关系的深浅,考虑是否靠得住。接着又问项伯的年纪,想出一套逢迎项伯的办法。精细老练、会拉拢人、会利用人,表现出刘邦机智权变的性格。刘邦鸿门宴脱险后,立即诛杀了内部的叛徒曹无伤;可是,项羽对项伯的通风报信、吃里爬外的做法不闻不问,表明两个人政治警觉的差异。通过这个戏剧性的情节,成功地展示了项羽和刘邦两个历史人物的个性:一个豪爽、无谋和轻敌;一个机智、老练和精细。

  《史记》善于通过一些细节琐事展示人物性格,看似闲笔,但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的座次,表现了项羽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性格弱点。又如在韩信平定齐国后,派人向被敌围困的刘邦请求封他为假齐王时,刘邦很生气,《史记》记载:“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与自立为王!’”可是,当张良、陈平一蹑其足,他立刻就醒悟过来了,马上话锋一转,“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为假!’”“复骂”得多么妙,一点痕迹都没有。但诚如清代何焯所说:“人见汉王转换之捷,不知太史公用笔入神也。他人不过曰‘汉王怒,良平谏,乃许之。’”正是太史公对这两个细节的客观描述,显示出了刘邦的头脑机警;也表现出了刘邦的雄才大略。这也恰恰正是他最后能战胜项羽、统一中国的才识和性格上的原因。

  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独白,成功地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高祖本纪》写刘邦与项羽对峙于荥阳时,项羽的部下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口,而刘邦当时竟“乃扪足曰:虏中吾趾!”这生动刻画了刘邦那种聪明绝定,那种像是条件反射一样迅捷而自然的随机应变,同时又是“恢宏大度”、好骂人、好调笑的性格。又如写刘邦和项羽都看到秦始皇出行的场景,项羽在观看秦始皇渡浙江时,脱口而出说:“彼可取而代之也”,显示出了他的雄心壮志,又看出了他的无所顾忌,心口如一的坦率性格。而当刘备在咸阳看到秦始皇出行的场面时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说得委婉曲折,垂涎于至尊之位的心思也揭示无遗。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常采用对比描写的手法,多角度烘托主要人物的性格。还是以《鸿门宴》为例——在鸿门宴上,项羽在杀不杀刘邦这件事前后不一的态度上,反映了他的有勇无谋和优柔寡断;另一方面是项羽与刘邦的对比,反映了项羽的盲目自尊和夜郎自大的心理;再次是项羽与范增的对比,如结尾对刘邦所送礼物的不同表现:项羽安然收下,范增摔在地上,并用剑剁碎。范增的坚决果断,反衬了项羽的优柔寡断、自命不凡;范增的老谋深算,更体现出项羽的幼稚轻率、不善权谋。

  司马迁善于运用多维透视的手法刻画人物,使他笔下的人物显露出多方面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血肉俱全,丰满立体。如司马迁塑造的英雄人物项羽具有多重人格。他喑恶叱咤,又言语呕呕。他爱人礼士,又忌贤嫉能。他是残暴的,焚烧咸阳,坑杀俘虏;他又是仁爱的,鸿门宴是有恻隐之心,不杀刘备,还顾虑百姓疾苦。他有时与部下同甘共苦,分衣推食;有时又吝啬,已经刻好的官印不肯发给功臣,放在手里把玩。至于和虞姬悲歌唱和的场面,则兼有风云气势和儿女情长。

  为突出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性格特征,《史记》常用“互见法”。所谓“互见法”就是关于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去写,而是移植到其他相关的人物传 记中,其主要目的是从对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认识出发,将材料加以有意识地安排和剪裁,以使他们服从于对某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如《项羽本纪》,为不损害他的英雄性格,把他许多政治、军事上的错误放在《淮阴侯列传》中去写,韩信对刘邦说项羽:匹夫之勇、迁逐义帝、失天下之心、妇人之仁。又如《高祖本纪》主要写了刘邦的发迹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用,对他的很多弱点则没有充分展示。而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却使人看到了刘邦形象的另一些侧面。《项羽本纪》通过范增之口道出刘邦的贪财好色,《萧相国世家》、《留侯列传》表现出他猜忌功臣等等。

  司马迁对现实的自觉干预和他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以及包括他个人对身世遭遇在内的个人体验,使他在以理性批判的态度叙述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同时,常常直接和间接地移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他除了在《史记》每一篇传记结尾添加“太史公曰”,直接、明确地表达他对历史人物所持有的看法和评价之外,还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中寄托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如在《项羽本纪》中,项羽在垓下之围中,夜闻四面楚歌,于是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同时在《高祖本纪》中,刘邦衣锦还乡,与父老子弟纵酒,慷慨伤怀,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两人虽然是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下怀着不同的心情歌唱,表达了不同的内心感受,但都可以显现出太史公对两个人物所倾泻的情感。这种动人心弦、移人性情的效果并不是一般史书所能达到的,这正是司马迁一书所特有的成就,是它为视为传记文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矛盾设置,细节描写,对话、独白、人物对比和多维透视、互见法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使历史人物形象化、个性化以及更具有感染力。在太史公的笔下,两位历史人物风云际会:一代王者刘邦,威加四海;一世英雄项羽,气盖寰宇。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7-11
2000多年前的乌江边,霸王项羽,怀着壮志未酬的悔恨之情倒了下来。那边的胜者刘邦终于在这一刻结束了楚汉分割天下的局势,打下了这片得之不易的江山。

乌江畔流传着霸王边下的慷慨悲歌。

刘邦与项羽,在历史的烽火台上演绎着可歌可泣的楚汉战争。然而,刘邦为什么最终战胜了项羽?

我想,这绝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是在央定在打江山时的那一刻,刘邦、项羽所各自选择的结果。

刘邦与项羽在年少时,几乎都可以冠上“不学无术”的名头。刘邦根本不读书,也不肯参加一般的劳动,只是沛县一个小小的亭长,而项氏家族世世为将,却项羽是学文武都无成就。可见一斑的是,刘邦与项羽都是见过秦始皇出巡的场面。项羽当即对叔父梁言:“彼必可取而代也。”而刘邦则长叹:“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强调自己与他人作比较,而刘邦则是感叹自己应也有如此建业。此是两人视野广狭之分。(这句引《秦汉一统山河》)

两人性格也有很大分别,刘邦生性洒脱,貌如长者,善于广纳博众。项羽一喝,人马辟易,不怒自思。项羽个性,韩信曾有过一番评论:项羽发怒的时候,“千人皆废”,但他不能用人,这只是匹夫之勇;项羽又有另一面,有时待人很恭敬慈爱,说话温和,“言语呕呕”,有时还很有同情心,给疾病的人分饮食,但是对有功应封的人却又拿不定主意,这只是妇人之仁,这段话收录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而没有写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说明司马迁认为这段话更能能表现韩信的性格,这段话虽不可尽以为信,但还是归纳出项羽“感性大千理性”的特性,项羽是有些优柔寡断的,与几次绝好除去刘邦的机会失之交臂,最典型的例子当数“鸿门寡”上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刘邦此人善于把握机会,并能随机应变,识时务者为俊杰。

再者,刘邦手下猛将如云。刘邦自己也说:“吾可用人杰。而项羽却中反间计,气死了谋士范增,失之左膀右臂,项羽危矣!

当然,刘邦也有见奸几次差点便误入歧途,甚至死里逃生。但刘邦毕竟目光长远,采纳了正确的意见,范增曾对项羽分析:沛公居山东时,贫财,好色;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宰,此其志不在小。刘邦克服了致命的缺点,向目标更近一步了。

刘邦甚至民心,入王关中时,便实施“约法三章”,不复秦朝暴政,无为而治,这也是汉朝初期推行的“无为政策”,这是后话次不提。

得到多助,失道寡助,项羽确实会打仗,把“巨鹿”这块硬骨头给啃了下来,项羽引兵渡河作战,渡了河,把船都弄沉了,甚至只留下三天粮食,别的东西都被烧了,以示决心。这点倒是似凯撒。这种“破釜沉舟”的英雄悲壮情怀,相信刘邦是没有的。但这只是将军的勇猛,坐在龙椅上的人只需任用这种所向披靡的将军,而无需自己也去像他这样冲锋陷阵。项羽起事以来,一直用杀人来解决问题。可以想象当时天下的老百姓早已痛恨秦朝杀人的暴政,自是民心所向宽厚的刘邦了。

项羽越战越孤立,到骇下之战,已是四面楚歌。项羽到乌江边的时候身边只剩二十六骑了。当然即使被汉军几十追杀,西楚霸王一行人仍是杀得勇猛,锐不可挡。项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愧对江东父老,拒绝渡江,确实死得英雄。只是项羽至死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输给“明明不如自己的刘邦”,高呼:“此天亡我,非战之罪!”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在骇下,项羽带着从者八百余人突围,本是可以逃脱,但当他们在阴陵迷路的时候,向一个农夫问路,农夫对他说:“左?”他们向左走,左边是大泽,再也没办法快速逃脱了,时间不允许,汉军又追了上来。

一个普通的农夫为什么要欺骗项羽呢?

不管如何,这段历史终已成为过去,关于项羽当时是否该渡乌江,回江东,东山再起?后人有不少说法。

唐朝杜牧经过安徽乌江亭,题了一首绝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修忍耻是男儿。

江东干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联系当时亡国之势,也感叹: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不过,相比而言,我更赞同王安石的诗句: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边君王卷土来?

毛泽东曾说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民心所背的项羽啊,即使过了江东,在意志消沉,百姓不愿战火再起的时局下,如何不输?!

但毕竟,项羽确是一代霸王,一个气盖世的英雄!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8060149.html?si=2

比较分析《史记.项羽本纪》中刘邦和项羽的人物形象
在太史公的笔下,我们看到的项羽、刘邦,虽然同为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却具有着迥然不同的人物性格以及人物命运——沛公刘邦,机智果断,能屈能伸,贪财好色,狠毒阴险,最后威加海内,成就一代宏业;西楚霸王项羽,率直磊落,勇武过人,刚愎自用,寡谋轻信,最后自刎乌江,失去一生霸业。太史公以细腻的笔触精致地雕琢刻画出了两人复...

鸿门宴中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对比
刘邦:虚伪狡诈、善用人才、随机应变、忍辱负重。《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片断,它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原创)
刘邦出身低微,流氓习气,游手好闲,狡诈无赖。但刘邦却打败了项羽,使项羽无可奈何自刎乌江,刘邦因此成就伟业,开创大汉王朝。一、不同的性格项羽出身贵族,自小受到叔父项梁的严加管教。但他“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这说明他学习缺乏耐心,眼高手低。项梁教育他:“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

分析《史记·项羽本纪》与《史记·高祖本纪》的项羽与刘邦的形象
项梁说:“桓楚正在外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只有项籍知道。”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说:“请让我把项籍叫进来,让他奉命去召桓楚。”郡守说:“好吧!”项梁就把项籍叫进来了。呆了不大一会儿,项梁给项籍使了个眼色,说:“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籍拔出剑来斩下...

从鸿门宴中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
项羽:优柔寡断,胸无城府,刚愎自用。刘邦:狡诈智慧,能伸能屈,懂得随机应变。刘邦善于采纳建议。比如说,在危急时刻,刘邦总和张良、樊哙商量,对他们言听计从。当知道项羽要击破其军时,立即采纳张良的对策.最后离席未辞,他担心会引起严重后果,要张良、樊哙拿主意,并采纳樊哙“不辞而别”的建议.刘邦...

鸿门宴中刘邦项羽的性格特点
《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片断,它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全文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连同赴营以前和逃席以后分为三个部分,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按项羽是否发动...

项羽和刘邦谁是真英雄?
而刘邦就是个流氓无赖,自小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在外面吃喝玩乐,结识了一群狐朋狗友。到楚汉战争的时候,一打不过项羽就逃跑,连家人都不顾,根本就没有一点英雄的形象。可是,楚汉战争最后还是刘邦胜利了。虽然外面不以成败论英雄,可是,我们还是能从这个结果里面看出一些东西。在《史记项羽本纪》里...

谁能帮我比较一下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人?
就写人说,即将人物的主要性格和经历的重要事件写在本人的传记中,次要性格写在相关的别人的传记中。从全书说,人物的性格仍然完整。如在《项羽本纪》中,突出写项羽的主要性格,作为英雄本色表现出作战勇猛、为人豪爽直率等。而项羽一生重大事件是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至于他性格的其他弱点,则...

项羽和刘邦性格对比、品评
刘邦与项羽的区别在於,刘邦小狡诈而大仁厚,项羽小仁厚而大狡诈。刘邦之诈无伤大雅而项羽之诈却是罪不容赦。刘邦是一个小处随便的人, 所以他以酒色为娱,嘻戏为乐,绝不象那些所谓贵族一样道貌岸然却残忍卑鄙。 据《史记》载,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 因家沛焉。 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

刘邦与项羽的性格处事对比
刘邦高明的地方在知人善任,宽宏大量,宁愿斗智而不斗力。这正是刘邦能够从风起云涌、诡谲多变的时代里脱颖而出的原因。 三、项羽失败的原因 一、缺乏谋略和视野,不具备政治家 读 司马迁《史记》得知: 项羽,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