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大于号的音乐符号名称是什么

如题所述

音乐符号名称是“渐弱”,符号:“>”。

英国人哈里奥特于1631年开始采用现今通用之“大于”号“>”及“小于”号“<”,但并未为当时数学界所接受。直至百多年后才渐成标准之应用符号。

庞加莱与波莱尔于1901年引入符号<<(远小于)和>>(远大于),很快为数学界所接受,沿用至今。

而音乐中“>”和“<”分别代表:音乐中的弱音和强音符号。

扩展资料: 

变音符号

1:升记号(#)表示将基本音级升高半音。

2:降记号(b)表示将基本音级降低半音。

3:重升记号(×)表示将基本音级升高两个半音(一个全音)。

4:重降记号(bb)表示将基本音级降低两个半音(一个全音)。

5:还原记号(♮)表示将已经升高或降低的音还原。 

变化记号只应用于一个小节

反复记号

从头反复记号:D.C. 从头反复。当出现Fine记号时则反复至Fine记号结束。

从记号处反复记号:D.

S. 从此记号反复到如图记号处。

段落反复记号:从:|| 反复到||: ,若没有对应的||: ,则从头开始。

不同结尾反复标记(房子):演奏时,先进入1房子,再进入2房子。

小节反复:在后一小节中出现play 2 bars,则此小节再反复两遍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于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音乐符号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01

音乐符号名称是“渐弱”,符号:“>”。

符号学

赵毅衡在1993年就把符号学定义为“关于意义活动的学说”。

没有意义的表达和理解,不仅人无法存在,“人化”的世界无法存在,人的思想也不可能存在,因为我们只有用符号才能思想,或者说,思想也是一个产生并且接收符号的过程。

因此,认识论、语意学、逻辑学、现象学、解释学、心理学,都只涉及意义活动的一个方面,而符号学是对意义的全面讨论。因此把符号学定义为“意义学”是能够成立的,也是有用的。

扩展资料:

变音符号

1、升记号(#)表示将基本音级升高半音。

2、降记号(b)表示将基本音级降低半音。

3、重降记号(bb)表示将基本音级降低两个半音(一个全音)。

4、还原记号(♮)表示将已经升高或降低的音还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音乐符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6

音乐符号名称是“渐弱”,符号:“>”

1629年是法国数学家日纳尔在代数教程里,用“AffB”表示A大于B,用“B A”表示B小于A。

1631年出版的英国著名代数学家哈里奥特的数学著作里首先使用了大于号“>”和小于号“<”,但并没有立即被认同。同时期英国的奥特雷德又发明了用“ ”表示“大于”,用“ ”表示“小于”,这种记号到18世纪还通用。

近代数学逐渐统一用“>”和“<”分别表示大于和小于,并用“≯”“≮”及“≠”表示对大于、小于及等于的否定。

而音乐中“>”和“<”分别代表:音乐中的弱音和强音符号。

扩展资料:

音乐符号的分类介绍:

1、全音符:没有符干和符尾的空心的白色音符叫“全音符”。它是音符家族的老大哥,其他音符的时值都比它短,而且要以它为准。依次分为两半。

2、二分音符:带有符干、没有符尾的白色音符叫“二分音符”。它只有全音符的一半长,等于全音符1/2的时值;

3、四分音符:带有符干、没有符尾的黑色音符叫“四分音符”。它比二分音符又小一半,等于全音符1/4的时值;

4、八分音符:带有符干和1条符尾的黑色音符叫“八分音符”。它比四分音符还小一半,等于全音符1/8的时值;

5、十六分音符:带有符干和2条符尾的黑色音符叫“十六分音符”。它比八分音符还小一半,等于全音符1/16的时值;

6、三十二分音符:带有符干和3条符尾的黑色音符叫“三十二分音符”。它比十六分音符小一半,等于全音符1/32的时值;

7、六十四分音符:带有符干4条符尾的黑色音符叫“六十四分音符”。它比三十二分音符小一半,等于全音符1/64的时值。

音乐除了音符外还有许多符号,像升号#,降号b,渐强<等等 。其中,mp是中弱。mf是中强ppp、pp、mp、p依次增强f、mf、ff、fff依次。我们要注意的是,音乐除了用五线谱也可以用简谱来表现。简谱的十六分音符下面有个横。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9
>——在音乐乐谱中的名称叫“渐弱”符号,类似于数学中的“大于”号,和数学中的由大变小一样,声音由强逐渐变弱。
与之相对应的是“渐强”符号(<),类似于数学中的“小于”号,和数学中的由小变大一样,声音由弱逐渐变强。
第4个回答  2013-08-16
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维叶特用“=”表示两个量的差别。可是英国牛津大学数学、修辞学教授列考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等于符号“=”就从1540年开始使用起来。
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菱形中大量使用这个符号,才逐渐为人们接受。十七世纪德国莱布尼茨广泛使用了“=”号,他还在几何学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不等号是表示两个量之间大小关系的符号,常用的有“≠”“>”“<”。

1629年是法国数学家日纳尔在代数教程里,用“AffB”表示A大于B,用“B A”表示B小于A。

1631年出版的英国著名代数学家哈里奥特的数学著作里首先使用了大于号“>”和小于号“<”,但并没有立即被认同。同时期英国的奥特雷德又发明了用“ ”表示“大于”,用“ ”表示“小于”,这种记号到18世纪还通用。

近代数学逐渐统一用“>”和“<”分别表示大于和小于,并用“≯”“≮”及“≠”表示对大于、小于及等于的否定。

而音乐中“>”和“<”分别代表:音乐中的弱音和强音符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