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等于多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5-08
在数学角度来说,1+1等于2。
在1742年给欧拉的信中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于2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因现今数学界已经不使用“1也是素数”这个约定,原初猜想的现代陈述为:任一大于5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欧拉在回信中也提出另一等价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把命题"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
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2"成立,即"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二个素数的和,或是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
第2个回答  2019-03-04
第一种答案:1+1=0
(你是头脑比较零活的人)
这种人适合做人事工作,他可以用一个人对付另一个人,自己鱼翁得利,比较会整人,仕途会爬的很快,用谁交谁,真正的朋友很少。
第二种答案:1+1=1
(你的学历可能比较高,明知道等于二,但认为不会出现这么简单的问题,脑子比较复杂)
这类人的优点是一般具有管理协调能力,具有凝聚力,能让两个人拧成一股绳,这种人适合做企业的领导者。
第三种答案:1+1=2
(一般幼儿园小朋友会脱口而出)
这类人具有原则性,不管你是什么样的,我都按规律办事,做事严谨,比较适合做学者,科学家,如搞搞"神七"等
第四种答案:1+1=3
(你属于家庭主妇型),
这样的人将来一定会是好丈夫、好妻子型,会生活的人,和这样的人结婚比较幸福。
第五种答案:1+1>2
(你是外向型人,做事有激情)
这样的人能把每个事物的优点发现出来。有头脑。能把有限的力量发挥至无限,可以做政治家、军事家等。
第六种答案:1+1=王
(你属于不无正业型,也可能你是小学在读)
这样的人做科研工作或做技术开发。空间思维能力比较强。
第七种答案:1+1=丰
(你很冷静,看问题有深度)
这种人做发明家比较合适,想象力丰富,而且逻辑思维能力强。
第八种答案:1+1=田
(你很有思想,喜欢换位思考)
这种人空间想象力丰富.做设计师比较合适.
第九种答案:是我同事女儿回答的。
在小丫头二岁的时候(当时他只认识二十以内的数字)我两只手每只手伸出一个食指。靠在一起问她:“宝宝,一个加上一个等于几个”她大声说:“11”。
(我晕)
数字如此之大,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
/
第3个回答  2014-11-29
1+1=?
“姐姐,1+1=几呀?”邻居家的一个小妹妹跑过来问。“2!”正在做作业的我有些不耐烦,于是脱口而出。但静下来仔细地想一想,生活中的1+1到底应该等于几呢?
1个家长+1个老师=1张天罗地网;1双好奇的眼睛+1颗不安分的心=1条漏网之鱼;1场考试+1个分数=1根紧绷的心弦;1个重重的跟头+1场无泪的痛苦=1步成长的代价;1生不懈的努力+1生严谨的治学=1点微薄的成就;1惯的诚实+1贯的清廉=1个正直的人;1点冲动+1点不成熟=1个不小的失误;1个聪明人+1次投机=1词遗憾的教训;1种急功近利的思想+1种短浅的目光=1场重大的损失……而我一贯认为做人应该这样:1次机遇+1次冒险=1生的成功。
行事不能太刻板,为人不能太耿直,重要的是轻松、自在、实惠。这便是我生活的观点和核心。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自己的错误,我的“实惠、舒服”其实暗含了一种守株待兔、不劳而获的思想。我妄想一步登天,我像一个盲目的投机者,漫无目的地逛着,不惜付出美好的青春年华。而父辈们都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干着。虽然家里没有电影院、高档电器,出门要挤公交车,虽然拿回家的“大团结”不多,但他们是满足的。
满足便是幸福,幸福便是满足。知足常乐嘛!
沉思良久,我默默地又加了几条:
一点奉献的精神+一点主人翁的态度=一个国家的兴旺;
一群忘我的人+一种前赴后继的精神=一个民族的腾飞!
第4个回答  2018-09-24
1+1除等于2外,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答案:
1、在二进制时.1+1=10;
2、布尔代数时.1+1=1;
3、作为代表时.如哥德巴赫猜想;
4、单位不同时.如1小时加1分等于61分;
5、在急转弯时.如1加1,答案是11;
6、特殊情况下.如一个男人加一个孕妇等于三个人;
7、实际需要时.如一尺布加一斤米等于一袋米;
8、智力测验时.如一滴水加一滴水等于一滴水;
9、搞笑回答时.如一只猫加一只老鼠等于一只吃饱了的猫;
10、在猜字谜时.如一加1,答案是十;一加一,答案是王、丰、卅等;一加一等于,答案是田、由、甲、申等;
第5个回答  2021-10-16
1位粉丝
在数学角度来说,1+1等于2。
在1742年给欧拉的信中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于2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因现今数学界已经不使用“1也是素数”这个约定,原初猜想的现代陈述为:任一大于5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欧拉在回信中也提出另一等价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把命题"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
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2"成立,即"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二个素数的和,或是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
扩展资料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当代数学家。
1973年他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 1981年3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