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更好地建设服务型政府

如题所述

  随着社会文明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人的价值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化,以人为本、以服务为要,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已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政府改革的趋势,也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中理论界和政界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一、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1、服务型政府的定义。

  从功能上讲,服务型政府就是要使政府由原来的控制者变成服务者,政府以控制管理为要务转变为以服务为目标,管理目标由经济领域转变为公共服务领域;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

  2、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意义和必要性。

  在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都是为人民服务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和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对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政府的职能必须向服务型转变。

  二、构建服务型政府存在的问题。

  1、观念上因循守旧。

  政府在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上总是抱着“以前如何如何”,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对改革后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不相适应,服务意识不强。例如,某人在办理户口从学校转回原籍手续时,当地派出所居然不同意转回,理由是在原籍没有房产证,农村的房屋都是集体土地,哪有房产证!如果某人原来不是此地人,想把户口转入,那可以要求有房产证,政府部门为什么不考虑群众的具体情况而一概而论,到政府办事难啊!当然,要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也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这要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进步。

  2、服务于人民的制度不完善。

  评价机制的不建全,在评价政府以及干部的工作成绩时,评价主体都是上一级部门或者上一级领导,造成工作重心都是向上边看齐,造成了对群众意见、群众利益的忽略。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群众到镇政府来办事,但是相关的人员经常性不在,要么是去开会,要么是休假。由这样一些小事逐渐积累,造成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印象并不好,间接地加大了政府的维稳难度。

  3、行政效率较低。

  由于政府处于垄断地位,导致公务员缺乏竞争意识。在这种垄断的政府组织里,也如缺乏竞争的企业和其它社会组织,它必然产生低效率,影响了工作效率。

  三、构建服务型政府中存在的问题的应对措施。

  1、确立以服务为核心的治理理念。

  更新政府行政理念,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履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重要前提。必须要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使政府的各级工作人员从传统政治中的官民观念转变为现代政治中的政府与公民的平等交换和平等制约的观念。

  2、完善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队伍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主体,公务员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加强培训,不仅向广大公务员队伍灌输执政理念、法治意识和国家观念,而且培养他们服务精神与服务技能。

  3、变革政府管理模式。

  加强依法行政,进行制度管理。从依法治民、治事向依法治官、治权转变,政府权力要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推行政务公开,实现阳光行政,使公众与政府打交道更容易,改变政府职能机构各自为政、不易协调的状况,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政府组织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要更好地建设服务型服务型政府是一场深刻的“政府革命”,它不是简单地对现有政府管理体制的修修补补,增增减减,也不是一般性政府职能调整,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最终要使政府在角色定位上,由“父母官”转向“公仆”;在服务价值取向上,由“官本位”转向“民本位”;在服务评价标准上,由“高成本低效率”转向“低成本高效率”,以不断适应新时期对政府的要求。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26
  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的建设标志着我国政府职能的逐渐转变,一方面是从审批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过渡,一方面是从高成本政府向高效率政府转变。但从现阶段来看,在我国政府中还普遍存在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诸多问题,这与我们要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是相违背的。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严重损害着人民群众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浅谈一下如何更好地建设服务型政府。  第一个方面,我觉得是评价机制的问题。  首先是评价主体。在评价政府以及干部的工作成绩时,评价主体都是上一级部门或者上一级领导,造成工作重心都是向上边看齐,基层干部把大量的心思花在了揣摩上级意图上,无形中造成了对群众意见、群众利益的忽略。由此造成了很多群众对政府的怨言,政府的信誉受到严重损害。个人认为,评价政府及干部的标准应更多地放在为民服务的工作上,让那些真正热爱群众、甘心为群众利益着想的干部能得到鼓励,那些对群众态度冷漠、眼睛只会瞅着上级的干部得不到重用。  举一个例子,经常有群众到镇政府来办事,但是相关站办所的人员经常性不在,要么是去开会,要么是休假,要么就是明明人在办公室但却躲着不愿意为群众办事。因为群众得罪不起干部,而干部不怕群众,他怕的往往只是上级领导。由这样一些小事逐渐积累,造成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印象并不好,间接地加大了政府的维稳难度。  我想政府可以想出更多的办法让群众来当裁判员,比如“平安创建”电话抽查就是个比较好的办法,让群众来回答是否对政府工作满意,这样就使得政府不得不去更多地关注群众呼声,从而做到真正为民服务。  其次是评价对象。现在对政府以及干部的评价往往集中在一些能看得着、特色突出的内容上,比如说修建个小广场了,立个碑了,做出亮点工程了,导致一些真正为民服务的很普通的工作被忽略。下级政府和干部的精力都大量用在应付上级检查上,一些为民服务的事情不得不搁置于次要地位,比如在重点工程验收前期,镇上的人员都集中在准备这件事情,群众来办理的事情不得不被拖延。这样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民众对政府产生不满情绪,社会和谐稳定受到影响。  我想政府可以适当调整考评工作的内容,更多地关注群众切实利益,比如从省上发起的“三问三解”活动就是个非常好的办法,让每一名干部不得不去关心民间疾苦,这样从客观上也缓解了维稳的压力,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第二个方面,我觉得是政府效率的问题。  首先是某些政府工作方法值得商榷,目前来说,各种各样的会议召开得过多,导致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缺乏足够的时间来做本职工作。个人认为,完全可以贯彻中央的精神,做到消除“文山会海”,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本职工作中。全国政协委员刘光复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就曾经说过,现如今政府依然是文山高耸,会海汹涌,最终结果是累了干部,苦了群众。其次是人员配备还不够均衡,不同职位干部的状况差异很大,有的岗位明显业务繁忙,人员编制却比较少,有的岗位工作比较清闲,却占了很多编制。个人认为,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结构,削减编制人数,以此来提升政府工作效率。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