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特征?

如题所述

春节
俗称过年,时间从初一至十五日。正月初一接年祭祖、初一零时起各家各户燃放鞭炮,辞旧迎新,即“开年”。这一天,一般不走亲访友,有的人吃斋,人们出门相遇,互道“新年好”、“恭喜发财”等。初二拜年,各家各户亲戚朋友互相来往拜年。一般是晚辈携带礼品到长辈家里拜年。出嫁的女子也在这天偕丈夫和孩子一起回娘家贺年。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开市贸易。初七为人日,老人说这是众人的生日,据传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这天早上,各家各户煎年糕、炒粉利、热粽子吃;晚上还杀鸡饮宴。初八有谷日节之说,初九有天日节之说,也有的地方称天公生,初十是地日节也称石头节。 初十一到十五的元宵节等。乡间在十二日、十三日这两天,欢聚在庙里观看演春傩和师公戏。
元宵节
元宵节的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灯节,以闹花灯、观灯为主要内容,并吃糯米面做的元宵,在此之前有舞龙、舞狮,舞龙的标名“祥龙”;舞狮的叫“瑞狮”。龙狮出发前就给各商号、大店送帖,通知有龙狮队来拜年,龙狮队一到门前,店主先在旁边放一串鞭炮,待大狮靠后,小狮子上前时,便燃放鞭炮向小狮子掷去,俗称“烧狮”。也有入屋舞狮的,名曰“扫荡”,意为把污晦邪气扫掉。每年舞狮舞龙活动持续到元宵节。
清明节(寒食)
清明节阳历四月五日 祭祖、扫墓清明前后几天,各家各户做五色糯饭,备上祭品去拜山(即扫墓),以祭祀先人。现在人们还到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扫墓,缅怀革命烈士的光辉业绩。 寒食为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荆楚岁时记》说,冬至后一百五日,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为寒食的代称。但依旧法推算,清明前二日不一定是一百五日,有时是一百六日。 古人常常把清明和寒食联系起来,有传说在清明节这天吃点“寒食”一年内就可以放心吃“寒食”了。
糍粑节 、药王节
四月初八,邕州官话有句民谚:四月八,吃“腊萨”(即垃圾)。相传此日又为神农药王诞期,神农氏尝百药,治百病。所以一些妇女在这一天到近郊采摘臭藤、白头翁、野艾之类的植物,以糖及大米粉制油糍粑,名曰吃“腊萨”,说是可以治百病。这天还有浴佛节之说,传说四月初八日是释迦牟尼的生日。《荆楚岁时记》说,荆楚以四月八日诸寺香汤浴佛,共作龙华
端午节
五月初五,亦称“端阳”、“端午”、“端五”。这一天,各家用苇叶把糯米包成羊角粽,又名凉粽或三角粽或粽子。人们还用艾绒制成猴状或三角符状的香囊或彩色丝线缠成的菱角等挂在小孩胸前以防病;有的用红绒丝织成的小网兜装着一颗臭珠(即臭丸);有的则用雄黄、臭黄、朱砂等中药包在一只小布袋里,袋里用红绿绒绣以各种动物图案和吉祥字样,称为香包。人们用当天从街上买回来的香蒲草、艾叶枝、酒饼果叶、路边青等草药来煮水洗澡,说是可以治皮肤病及去邪气,还有赛龙舟、悬艾和菖莆于门辟邪等,又称端五节、端阳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
雨节(关公磨刀日)
夏历的五月十三。雨节又叫关公诞、关公磨刀日,众所周知,我国民间关公崇拜的现象非常普遍,关羽被附会成了各种神,这是一种民间信仰文化现象,关公和下雨联系了起来,使他具有了一定的“雨水神”的属性。
天贶节
六月初六,乡间各家各户用新米煮饭吃,称“食新节”。初六这一天,还杀鸡煮肉,到田头祭祀田祖,祈求晚造丰收。人们还把家中衣服棉被拿到户外曝晒,故民间有“六月六,晒红绿”的谚语,亦称姑姑节
七夕节
阴历七月初七 又称星期,即中国爱情节、情侣节,神话传说中鹊桥相会之日农历七月初七,传说牛郎织女神话,青年妇女供奉瓜果,向织女“乞巧,还有传说七夕之夜在葡萄藤下能听到牛郎织女对话和七夕之夜所有喜鹊都要为他们相会搭桥即:鹊桥。
中元节
阴历七月十五(有说十四日)又称盂兰节,主要是祭祀已亡故的先人,俗称七月半、鬼节,有祭祀灵魂等民间习俗。地藏节 农历七月三十日。
中秋节
八月十五,亲朋好友,习以月饼相馈送;出嫁女儿,也买月饼、柚子等回娘家。晚上,合家团聚,在当空之处,摆上月饼、茗茶、蜜柚、花生、九爪芋等食品,焚香拜祭月神,叫赏月。小孩手拿各式花灯,如刘海戏金蟾、走马灯等,游街串巷,嬉戏为乐。有的小孩还把酸柚挖空,插上点燃的蜡烛,空柚皮上雕上四个金钱洞,在街上踢滚玩,叫做“剥碌灯”(即柚子灯)。
重阳节
九月初九,又称敬老节,古人以为九是阳数,百月都逢九,所以称重阳。这天人们佩茱萸、赏菊、饮菊酒,到郊外登高放纸鸢,以舒展情怀,是举行秋季郊游的节日。
祭祖节
十月初一,民间有祭祀祖先之俗,并剪制冥衣送到祖坟前焚化,叫做“送寒衣”。 又称十月朝、烧衣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
下元节(下元水官节)
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中华风俗志》也有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4-13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点

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

多元性与复合性 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内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阶层性与地方性 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内部亦有着民俗差异。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张、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居于社会支配地位的达官贵人,他们拥有明显区别于社会中下层的生活方式,因此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当然,在传统社会中,各阶层之间仍然有着部分具有共同意义的习俗。

其次是地方性,这是就民俗的区位性特点而言。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这是较概略的区分。总之,民俗文化的发生、发展、演变是在一定地域空间下进行的,它受地理环境、人们谋生方式与历史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民俗文化显现出浓烈的地方特色。

神秘性与实用性 神秘与实用是中国传统民俗的一大特性,这是就民俗事象本身性质来说的,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民众的实用目的,大多依靠神秘的民俗行为来促成,神秘性事象无论怎样复杂,目的也只有一个,即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

首先看中国民俗的神秘性。民间传承着大量古老风习,“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依然浓烈,民俗事象大多蒙上了神秘色彩。佛、道二教的传播与流行,尤其是道教对民俗生活的介入,使中国传统民俗的神秘色彩更为浓厚。

其次,实用性。实用性是中国民俗最本质的特点,民俗服务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人们依赖民俗开展生产,繁衍后代,寻求精神愉快。民众创造了民俗,民俗服务了民众。民俗信仰的直接功利性是它区别于一般宗教信仰的根本特征之一。当然,中国民俗的实用性,不仅仅表现在信仰心理方面,更重要的是许多民俗活动在民众实际生活中发挥着效用。

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俗文化因其传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袭,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但民俗作为一种基础文化,它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它随着时空的变化不断地发生变异,形成了与稳定性相联系的变异性特征。稳定性,是中国民俗性格突出表现之一。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虽然发生了几十次大规模的王朝更迭的战争,但农业社会的基础并未动摇,几千年一以贯之的农业宗法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由此围绕着农耕社会所形成的大农业民俗得到相对稳定的传承。这种稳定性主要有以下体现:家族观念的稳定性,节俗传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生仪礼习俗的稳定性。但是,中国民俗性格的稳定性只是相对而言,我们在讨论民俗的稳定特性时更应强调其变异的特性。变异性是中国民俗的显明特征之一。民俗在传承中变异,在变异中传承。民俗的变异性从总的方面看,与历史性、地方性相关联,同类民俗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会有各自的特点。

民俗的变异性还表现在横向的地域分布中。我们在论述民俗地方性特征时已涉及到民俗的地方变异问题。同一种民俗事象,在各地会出现不同形态,有的是因为发生的基础不同,有的是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形。民俗的变异性,一般说来有3种情况:一种是民俗表现形式的变化;一种是民俗性质的变异;再一种是旧俗的消亡。民俗的变异性特征为移风易俗提供了学理的依据,人们可以依据民俗变异的规律,“化民易俗”,删繁就简,推陈出新,为建设民族的新文化服务。

汉族传统节日的民俗特征
1、礼仪性。众多的节日风俗中,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理想性。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包含着人民的迫切希望,寄托美好的生活理想和宗旨。3、时代性。节日风俗的形成,有一定的环境背景,体现了时代性特征。4、民族性。原始人因居住的地域...

我国传统节日有什么特征
传统节日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体体现在:清明节是中国人扫墓祭祖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缅怀先辈,激励后人;端午节源于屈原投江的传说,有浓重的爱国主义色彩;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有“庆丰收”、“人团圆”之意,并以赏月吃月饼的形式,把中华传统民族的真善美发挥到了极致;元宵节和重阳节则充分体现了保持...

中国有哪些民俗特色?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

中国传统节日有什么特点?
传统节日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体体现在:清明节是中国人扫墓祭祖的日子;端午节源于屈原投江的传说,有浓重的爱国主义色彩;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以赏月吃月饼的形式,把中华传统民族的真善美发挥到了极致;元宵节和重阳节则充分体现了保持家庭和睦、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3、重伦理观念礼节...

我国民俗节日的特色
中国传统节日有五大特色,具体如下:1、内容丰富多彩。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出自农耕文化传统,一年四季主要是以农事、农时和农耕生活为本的节日民俗。比如清明踏青、祭祖,端午临水、包粽子,重阳登高等,国人在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中与自然和谐相处。2、人是节日的主体。中国的传统节日内容多是以人际关系、...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有哪些特征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国的传统节日起源古老,与中国的历史同步,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到了汉代,节日的基本形式已经定型,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节日风俗开始加入更多人文因素,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隋唐宋元时期,节日风俗基本定型,至今仍然存在。这些节日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经历了王朝的...

中国传统节日有什么特点?
民俗的传承性体现在空间上的传播和时间上的延续。民俗活动一旦产生,便会在群体中扩散,并在时间上不断传承。这种连续性和稳定性形成了节日的传承性特征。中国的传统节日包括除夕、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腊八节、小年等。各民族也有自己的...

传统节日有哪些特点?
1. 传承历史:传统节日通常源于古老的传统和习俗,代代相传。它们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对历史的尊重和传统的珍视。2. 强调家庭和社区:传统节日通常是家庭和社区团聚的时刻。人们会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共同庆祝节日。这种强调家庭和社区的特点使得传统节日成为人们重要的社交活动...

简述民俗的特征。
3、民俗文化活动的地方性 :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是以人世代相传,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如春节活动等具有全国性特点。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环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同一种民俗事象在各地会出现不同形态,不同时代,不同的地区都会有自己的特点。4、民俗文化活动的变异性 :民俗文化因其...

中国每个传统节日的习俗和特点。
1、灯会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活动,通常在春节至元宵节期间由官方举办。这些活动包括大规模的灯饰展览,常伴有民俗表演,体现了丰富的传统和地方特色。元宵节,即正月十五,民间有观赏花灯的习俗。2、踩高跷是中国流行的传统民俗表演,俗称“缚柴脚”,舞蹈者脚穿长木跷进行表演。这一活动通常在节日期间举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