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中的子曰“求也退,故进之。”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子路问:“闻斯行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
(1)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2)兼人:好勇过人。

【译文】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评析】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读着两千多年前的《论语》,感慨于孔子对“因材施教”一词的诠释,也更明白了孔子教育思想经久不衰的缘由和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的根源。早在读师范的时候,我就知道了因材施教是教育原则之一,是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既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照顾到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育行政领导、学校领导也大会小会要求教师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各种相关文件也条文清晰地规定教师要因材施教,家长也渴望因材施教能给予自己的孩子更恰当的教育……然后实际情况并不理想?原因很简单——用来考量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是划一的。这就从本质上彻底扼杀了教师因材施教的可能,再加上本来的班级授课制带来的因材施教的不易,于是,因材施教成了领导、教师、家长和孩子共同的痛。 很多的教育者也论过“因材施教”,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只是摇了多年的船唯独没有解开“考量标准”这根缆绳。记得02年带团赴美国学习旅行,对方接团的冯老师亲诉了她儿子的一件事情:冯老师的儿子随父母定居美国,入学当地的一所学校。学期结束,儿子捧回了一个“A”级的成绩单,父母很纳闷:儿子天资并不聪颖,又是才移居异国他乡,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达到A级的。于是,冯老师来到学校向老师提出了质疑。结果老师的答复,让冯老师非常的意外,因为老师说这个“A”就是综合考虑了孩子的资质、跨国移居文化的差异和孩子实际的表现及最终考试的成绩打出来的。说者感慨,听者同样感慨。这才是因材施教啊! 而令人感慨之至的还并非如此,其实孔子两千多年前就具体地提出过因材施教的做法:“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6�1雍也》)可见,那时的孔子就已经主张针对不同学生智力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教育。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26
求做事不积极,因此要鼓励他。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