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是什么

同上

  一、调整产业结构对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1.调整产业结构有助于着力培育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是首先的要求,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发展生产必须要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强大的产业支撑。如果离开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而单纯地搞新农村建设,就必然会导致新农村建设泡沫化、虚拟化、空心化。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广大农村地区的产业素质不高、结构性问题突出。

  2.调整产业结构有助于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必须发展好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使现代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等产业协调健康发展,能够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能够积累资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能够改变农村收入结构、就业结构,推动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改变农村生活方式;能够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业用地、农村人口居住的适度集中。

  3.调整产业结构有助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怎样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一个重要、实质性的措施是:在城乡发展具有差异、互补和衔接的产业分工体系。农村地区在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要主动与城市进行产业分工,大力发展与城市经济具有差异、互补的产业,使农村的生产体系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与城市衔接,城乡经济在生产环节实现一体化。通过优化和调整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农村地区整体上能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在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作用下,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自然会向农村流动,从而加速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二、农村经济存在的突出性结构问题

  1.过于依赖农业和打工,农民收入增长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的农业和乡镇企业有了很大发展,但与中心城区比较,并没有形成各个产业全面繁荣发展的局面。农村地区农业占相当大的比重,工业的先导作用不突出,第三产业比重过低。改革开放初期,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后来乡镇企业的兴起给农村经济注入了一股活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在城市经济的激烈竞争下,少数乡镇企业升级成现代企业并做大做强,多数乡镇企业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收入较少,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绝大多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是农业。近年来,虽然各地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推广力度,但农村土地有限,加之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不少农民缺乏专业技能,打工体力劳动居多,也制约了农民增收。农村产业结构的简单化使多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仅有农业和打工两项,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2、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产业化水平不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有的地区种植业和养殖业单纯追求数量增长,不注重质量提高,不重视品牌培育,新技术的培育和推广、更新周期太长。部分农民缺乏农业科技知识,导致他们搞农业只能粗放而不能集约经营。农业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产品结构雷同,虽然产量逐年递增,但农民在买方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增产而不增收。

  农产品加工水平低,产业化进展缓慢。多数以初级产品销售,没有分类分级,没有加工转化增值。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上,精加工少,深加工不够,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生产基本上以个体为主,多数个体户和企业分散孤立经营。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业的市场、信息、技术服务支撑体系较薄弱。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市场服务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加上信息闭塞、流通不及时,阻塞了农产品销售渠道。

  3.重复建设严重,产业素质低,缺乏特色优势

  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趋同,造成生产能力结构性过剩。企业之间没有分工,产业关联度低,企业内部也不搞专业化分工。产业链条短,延伸不够,上游、下游和横向要么是生产的空白领域,要么协作能力差。同一部门的生产能力分散于多个企业之中,企业分散孤立生产经营、零散布局,缺乏一定的生产集中度,产业规模和企业规模都不大,不能很好地形成集聚效益。小而散直接导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弱和竟争能力弱,难有量的扩张和质的突破。

  农村产业素质低,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高,整体竞争力较弱。设备陈旧,技术更新慢,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采用少,缺少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总体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大多从事粗加工、低附加值、低水平产品生产。普通产品多,特色产品少,大众产品多,品牌产品少,缺乏比较优势。经济发展严重受资源约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高消耗、高浪费、高污染、低效益,缺乏综合、循环利用能力。

  4.城乡产业存在二元结构,关联与互补性不强

  有的地方认为新农村建设是纯粹农村的事情,与城市无关,农村的产业规划只能根据农村的情况搞,或另起炉灶搞自己的一套,忽略了对中心城市经济的依赖、互补关系,不知道借中心城市快速发展的东风提升自己的发展起点,不知道以自己的优势对城市的弱势,不知道靠着大树好乘凉的巧妙之处。与中心城市经济缺乏互补、联动,浪费了农村的资源,延缓了发展过程。

  三、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思考

  1.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坚持市场导向

  脱离城市建设新农村是没有出路的,农业本身很难让农民富裕起来。目前的小农经济只能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而农民增收的最主要的方式应该是在农业之外。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认为新农村建设只是农村地区的事情,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城市是城市、农村是农村的建设办法,要通过城乡互动来建设新农村。根据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思路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主要是:第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技术、市场 、人才等条件;第二,随着中心城区产能相对过剩、产业升级、生产成本提高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扩大,农村要主动创造条件承接中心城区转移、辐射和扩散的产业,与中心城区建立起合理分工、互为支撑、相互补充、相互推动、紧密联系的产业布局体系,实现城乡生产层面的衔接。同时,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凡是企业能办的,政府就不干预;凡是中介机构能解决的,政府就不包揽。政府要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提供战略规划,实施分类指导,集聚优势产业,培育经济增长点。

  2.实施技术创新,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比较优势”

  技术创新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起主导作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必须重点从科技创新抓起。要多渠道吸收资金,建立科研风险补偿基金和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奖励基金,以灵活多样、务求实效的方式推动科技创新,用新技术新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实施产业升级。以具有地域独特优势的特殊资源或关键资源为基础,以特色传统工艺或高新技术为支撑,确定特色产品,引导生产要素向特色产品生产领域集中,开发和延伸特色品牌,进行优势延伸,形成特色产业。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要注重实效、突出特色,不搞形式主义,形成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精的比较优势,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增强农村经济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3.选择关联、互补产业,发展集群、链条经济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解决重复建设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在国际、国内分工体系中合理定位,通过合理的产业分工,与国内外密切协作、互通有无,形成良性互补的关系。大企业可搞内部专业化,小企业可搞企业专业化,不搞大而全、小而全。抓住国内外分工深化和产业调整的机遇,在乡(镇)或村等较小区域内集中生产某种产品,把就近出现的自发性专业市场改造成规模化、高效率的物流基地,吸引众多的企业集聚在该区域投资生产,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板块经济,在市场与产业互动中培育产业集群,企业间进行分工协作,降低交易成本,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4.加速发展现代农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循环经济

  推动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加速发展现代农业。以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高技术来调整产品结构,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发展。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县城和农村的重点建制镇要加快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发展规模化的加工业和具有地方风味、特色产品的小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这个重点主导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加速发展农村新型的社会化生产性服务业,构建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推动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引导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鼓励发展农村信贷、财务、技术服务与推广、职业介绍与劳务输出等组织,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使农民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农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消费心理等方面,能够获得及时、充分的数据和资料,能够以此分析和判断应该种什么、养什么。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实施生态建设,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6-02
西部调整产业结构主要是基于比较优势理论,东部中部和西部比较优势各有不同,东部属于资本密集,中部属于劳动密集而西部属于资源密集,以往产业发展时我国讲求赶超,要建设一些大型的现代的企业,这些企业大多都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不符合西部的比较优势,随着改革的深入,西部市场开放后这些企业都成为了政府的负担,国家对于这些企业转移支付、补贴已经无法面对竞争的外部环境,所以需要改变西部产业结构,发挥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