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发病后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如题所述

林木发病后在其体内外出现的一些可以察觉到的异常现象叫林木病害的症状,如变色、变味、坏死、萎蔫、畸形以及发霉、长锈、生粉、出黏液等。发病林木本身的不正常称为病状,有时还可在发病部位看到一些病原物的结构(营养体和繁殖体),这些结构称为病症。所有林木病害都有病状,而病症只存在于由真菌、细菌及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引起的病害上,其他在细胞内寄生的病原物(病毒、类病毒、植物菌原体等)在植物体外无表现,故它们所致的病害无病症。
林木病害的症状表现非常复杂,大致可以分为五个类型。
(1)变色
由于各种色素的增加或减少,使受病林木局部的颜色发生不正常的改变,且细胞不坏死的现象称为“变色”。变色主要发生在叶片、花及果实上,枝条上也偶有发生。叶绿素均匀减少,使叶片均匀改变为淡绿色者称为“褪绿”;褪绿加重则变为黄色,称为“黄化”;再加重变为白色,称为“白化”;如果花青素或其他色素积累而使叶片变为红色或紫色,则称为“红叶”或“红化”。褪绿、黄化、白化、红叶可表现为整株叶片的颜色变化,也可表现在少数枝条或一个枝条的部分叶片上,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颜色变化比较均匀,如苹果及梨黄叶病等。有时叶片颜色变化是不均匀的,界限较为明显,多呈绿色与黄色或黄白色相间的杂色叶片,这种现象称为“花叶”,如杨树花叶病、苹果花叶病等。
(2)坏死
受病部位细胞死亡,但组织不解体的现象称为“坏死”。常见的林木坏死病状有斑点、穿孔、叶枯、枝枯、溃疡、疮痂、立枯、猝倒等。斑点是林木病害尤其是叶部病害最常见的坏死病状,斑点的主要特征是坏死部分比较局限,轮廓清晰。根据坏死斑点的形状,可分为圆斑、角斑、条斑、环斑、轮纹斑、不规则形斑等;根据坏死斑点的颜色,还可分为灰斑、褐斑、黑斑、黄斑、红斑、锈斑等。斑点的形状和颜色往往有许多变化,可随病害的不同而变。即使是同一病害也会因病害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病部位而变。即使是同一病斑,周围、边缘和中心的颜色也可有所不同。如果坏死部分周围产生离层而脱落,则成为“穿孔”。叶片上较大面积的坏死,轮廓不甚清楚的现象称为“叶枯”;如果枯死部位在叶尖或叶缘,也可称为“叶烧”;从枝条顶端开始枯死并逐渐向下发展的现象称为“枝枯”或“枯梢”。疮痂和溃疡主要发生在叶片、枝条和果实的表面,疮痂的主要特点是病斑局限,表面粗糙,有时还因形成木栓化组织而稍有突起;溃疡的主要特点是由于皮层甚至木质部坏死造成,病斑凹陷、开裂、周围组织略有增生或木栓化。立枯和猝倒主要发生在幼苗期,幼苗根颈部或近地面的嫩茎皮层和木质部坏死,导致幼苗倒伏枯死的现象称为“猝倒”;如果皮层坏死,木质部仍有支撑能力,幼苗不倒伏而枯死的现象称为“立枯”。
(3)腐烂
受病部位细胞死亡,且组织解体的现象称为“腐烂”。林木的根、茎、叶都可发生腐烂,幼嫩或多肉组织则更容易发生。腐烂的特点是细胞解离或消解,组织不能保持原有形状。如果细胞消解较慢,细胞内容物中的水分能够及时散失,腐烂组织较干燥,则称为“干腐”;如果细胞迅速消解,腐烂组织不能及时失水,则称为“湿腐”;如果细胞的中胶层受破坏,腐烂组织中的细胞发生解离,进而细胞消解,散出大量水分,腐烂组织呈烂泥状,则称为“软腐”;根据腐烂发生的部位,也可分别称为根腐、茎(干)腐等。
(4)萎蔫
林木因病而呈现的明显缺水状态称为“萎蔫”,由于细胞的膨压下降,导致叶片萎垂是萎蔫的主要表现。造成萎蔫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有两个方面:一是水分的吸收和输导机能受到破坏,如根部坏死腐烂、茎基部坏死腐烂、导管堵塞或丧失输水机能等;二是水分散失过快,如高温或气孔不正常开放加快蒸腾作用、组织受伤增加散失面积等。由病害所致的萎蔫以前者为主。由于受损伤的部位不同,萎蔫的表现可以是局部性的,也可以是全株性的;由于发生萎蔫的机制不同,有些是可以恢复的,有些是不能恢复的。
(5)畸形
林木的外部形态因病而呈现的不正常表现称为“畸形”。叶片皱缩、变小、枝条带化、袋果等都属于畸形,瘤肿、扁枝等也是一种畸形。真菌、病毒及某些非生物因素都可能引起植物器官的不正常生长而导致畸形。
必须指出的是,病害的症状是随着病害的发展而变化的。初期症状、中期症状与末期症状往往迥然不同,各有其特征。同时,症状的表现也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例如桧柏小枝上的锈病到后期时,如环境干燥则表现为木瘤状,如遇雨则表现为胶团状。但是,每一种病害症状发展变化的过程,以及它们与特定环境条件的关系又是相对稳定的,也就是说,在特定的条件下,病害必然表现出特定的症状。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