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最初是指谁的关系?

如题所述

这句话原本是战士之间关系。

意思是: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出自《国风·邶风·击鼓》,原文为: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战鼓擂得震天响,士兵踊跃练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

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可叹相距太遥远,没有缘分重相见。可叹分别太长久,无法坚定守誓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是不管是哪种背景,可以肯定的是:此诗反映了一个久戍不归的征夫的怨恨和思念。 

此诗出自《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其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思想主题及赏析:

这是一位远征异国、长期不得归家的士兵唱的一首思乡之歌。

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

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邶风·击鼓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09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最初是指战友之间的关系。

现在多运用执手偕老,形容爱情的永恒。而在种种承诺面前,爱情的承诺应是最动人心魄的了,平凡而真诚的诺言最为感人。

出处:周朝 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原文节选: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别时握住你的手,白头到老此生休,我声声叹息今离散,不能相见多悲叹;我声声叹息天涯远,不能信守誓言把家还(huán)。

扩展资料

本诗描写兵士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表达渴望和平的强烈愿望。诗从出征南行写起,再写了战后未归的痛苦,又写了战士之间执手相约,一直到最后发出强烈的控诉,次第写来,脉络分明,而情感依次递进。叙事中推进着情感的表达,抒情中又紧连着情节的发展,相得益彰,而自然天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在古代,这句诗的意思是战士之间的约定,说要一起死,是兄弟间的情和意。现在人们大多用它来歌颂爱情的伟大。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真正的含义,而拿来歌颂爱情。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2-25
这句话原本是战士之间关系。
意思是: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出自《国风·邶风·击鼓》,原文为: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战鼓擂得震天响,士兵踊跃练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
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可叹相距太遥远,没有缘分重相见。可叹分别太长久,无法坚定守誓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是不管是哪种背景,可以肯定的是:此诗反映了一个久戍不归的征夫的怨恨和思念。
此诗出自《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其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思想主题及赏析:
这是一位远征异国、长期不得归家的士兵唱的一首思乡之歌。
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
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国风·邶风·击鼓
第4个回答  2013-06-10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诗经·邶风·击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