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减少自然灾害,并且如何防灾

我要完成一个作业,白话说些道理就靠大家喽~

战略措施1:制订预案,常备不懈
通过在国家、省、市、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制订与演练应急预案,形成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有条不紊、有备无患的局面。应急预案应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机制,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不能将预案束之高阁,要通过培训和预案演练使广大群众、灾害管理人员熟练掌握预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要增强忧患意识,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政府应鼓励社区制定紧急防灾预案、开展救灾演练、装备专门的通讯设备在紧急条件下替代常用的通讯方式,并保证必要的紧急储备物资和设施。积极做好装备、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应急准备。

战略措施2:以人为本,避灾减灾
以人为本,把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的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面对自然灾害,科学防御,从早期盲目的抗灾到近年来主动地避灾,体现了在防灾减灾中的科学发展观。

战略措施3:监测预警,依靠科技
在防灾减灾中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
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2005年台风防御工作实践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气象科技在防台抗台中的重要作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移动气象台,以及气象卫星等现代化探测手段,提高了对台风的最新动态进行实时监测的能力;数值预报产品,为准确预报台风未来的路径提供了参考依据,使预报员对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更有信心、更有把握,为准确超前的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骨干预报员在台风预报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战略措施4:防灾意识,全民普及
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增强防灾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普通群众能够知道如何处置灾害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社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近年来,气象部门在重大气象预警信息服务中,向政府相关部门呈送供决策的气象信息的同时,在电视上滚动播出气象警报,并用手机短信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至用户,使基层干部和群众对预警情况心中有数,从而解决气象产品从气象局到普通用户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战略措施5:应急机制,快速响应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快速响应、协同应对”是应急机制的核心。
防灾减灾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组织领导,各个部门积极响应。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中,气象部门在内部上下联动的同时,加强了与新闻、水利、民政、安全监督、海洋、农业、林业、环境等部门的横向联动和紧密协作,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把气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
需要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规范、高效的灾害管理工作流程。

战略措施6:分类防灾,针对行动
不同灾种对人类生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差异很大,防灾减灾的重点、措施也不同,如对台风灾害,重点是防御强风、暴雨、高潮位对沿海船只、沿海居民的影响,强雾、雪灾则对航空、交通运输形成很大影响,沙尘暴灾害主要影响空气质量。根据不同灾种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特征,采取针对性应对措施。
预防和减轻台风灾害,应根据台风预警级别,及时疏散沿海地区居民,人员应尽可能呆在防风安全的地方,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只走锚、搁浅和碰撞,拆除高层建筑广告牌,预防强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
对暴雨洪涝灾害,根据雨情发展,及时转移滞洪区、泄洪区人员、财产,及时转移城市低洼危险地带以及危房居民,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
浓雾发生时,大气能见度与空气质量明显下降,机场、高速公路、航运采取停运、封闭措施,交通驾驶人员控制速度,确保安全,居民减少外出、外出时戴口罩。
雪灾发生时,相关部门做好交通疏导,必要时关闭道路交通,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驾驶人员小心驾驶,防范道路结冰影响。

战略措施7:人工影响,力助减灾
人工影响天气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减灾科技手段。在合适的天气形势下,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人工消雨、人工防雹、人工消雾等作业,可以有效抵御和减轻干旱、洪涝、雹灾、雾灾等气象灾害的影响和损失。

战略措施8:风险评估,未雨绸缪
自然灾害风险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开展灾害风险调查、分析与评估,了解特定地区、不同灾种的发生规律,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对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短期和长期变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包括灾情监测与识别、确定自然灾害分级和评定标准、建立灾害信息系统和评估模式、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等。
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对自然灾害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不同,其防灾救灾能力也各不相同。灾区的经济实力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灾区自组织能力都是影响区域自救能力和恢复能力的重要因素。经济发达地区,一旦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能力强,速度快,但其损失也就越大;不发达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当致灾因子与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的脆弱性相结合,灾害风险也随着增加。
通过自然灾害的综合风险评估,并应用评估结果,可以进一步探讨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模式和预防措施,可以有针对性地控制灾害,规范对易灾地区的利用,提高对灾害的认识。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灾害风险评估方面的经验与做法值得我国学习、借鉴。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建立了对内陆和周边水域、森林和其他自然资源进行制图、调查的政府机构,收集了大量有关洪水、火灾、风暴和相关灾害的数据,为有关地区后来的灾害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美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和地质调查局、美国林业局在内的机构,记录了大量洪水、航运灾难、极端气候事件、森林火灾,以及相关的原因和措施方面的资料。依据风险评估资料,建造大规模的防灾工程,如堤坝、水库、海堤等,突发事件“避难”场所;从法律上控制对易灾土地的利用;制定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防灾标准和法规;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多灾地区居民的防灾意识;开展农作物、洪水和地震保险;开展改善气候的实验,如人工增雨、消雾、减弱风暴,及降低地层缝隙的压力避免地震等实验。在上世纪中叶,联邦政府还制定了全国性的第一部灾害救助法律,启动永久性的灾害救助项目。美国陆军工程兵在修建灾害工程 (防洪堤、水坝和防洪墙)的同时,还为大型人工养滩项目提供资金资助、为沿海地区建立风浪侵袭模型,监督跨洲飓风疏散计划的实施,(受洪水影响)湿地使用许可管理等。保险公司如联邦保险管理局,与当地政府共同监督洪区和高风险沿海地区的制图和管理,通过各种政策增强公众对洪水的认识,帮助受灾人员恢复工作生活,推动在有严重洪水威胁地区的长期居民搬迁工作。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11
城市如何防灾减灾

因城市人口剧增、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日益突出,已成为阻碍城市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和其它发达的国家一样都非常重视城市的防灾、减灾技术的研究和减灾工作的管理。城市减灾管理既是一门系统科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经验科学,其中构造适合城市发展和灾情特征的减灾模式是减灾管理工作顺利实施、展开的前提和基础。减灾管理模式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综合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管理学、减灾管理学、系统工程学多种学科,到行政、专业和社会等三类灾害管理系统。针对城市灾情特征、发展趋势和城市减灾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实施综合减灾管理是在对灾害事故发生发展规律和减灾工作规律充分认识基础上的理性选择,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城市减灾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建筑作为现代化城市基础单元和设施,是城市减灾管理重点对象之一。本文就城市减灾工作管理与智能建筑之间的关系及智能建筑如何进行减灾设计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1.城市的减灾管理与智能建筑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灾害事故出现新的发展趋势:一是城市重大自然、人为灾害和事故隐患依然存在,并且一些新的致灾隐患还可能不断出现:二是原有的致灾隐患的内涵和外延可能不断扩展、激化,新的致灾因素还在不断呈现(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天然气的生产和利用、流行性传染病、雷击对智能化建筑和设施的危害等):三是人为事故在灾害发生次数、灾害损失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从城市灾害事故和现状特征及发展趋势分析,其灾害事故在产生根源、表现形式、危害对象及灾损程度等方面与自然、技术与社会经济系统非常复杂的交织于一体,使得任何单一、局限某一领域的行政与技术的管理手段都无法应付,必须要求采取综合的减灾管理手段,才能有效地防范与应付灾害事故。从城市灾害事故的现状特征及趋势分析来看,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飞速发展,已成为新的致灾因素和灾害发展的重要隐患之一。因此,智能建筑中灾害的预防和防灾、减灾管理就成为城市防灾、减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的城市防灾、减灾管理应急指挥系统,已经可以把一些大型智能建筑监控系统和车站、码头、地铁、机场一样切入到城市应急指挥中心。对重要的、大型的,高层的智能建筑作为城市防灾、抗灾、减灾的重要目标,强化了城市对灾害控制的实时性。

  2.开展智能建筑减灾管理设计的必要性

  2.1大型建筑内灾害发生和表现的几种形式

  (1)自然灾害

  雷击、地震等外界因素引起的突然停电、停水;气体输送管道的破裂引起的有害气体的泄漏供电线路老化引起的火灾,设备老化故障引起的事故,电梯困人:水灾:传染病的流行等都属于自然灾害。

  (2)人为事故

  人为引起的火灾、盗窃:坏人的破坏引起的停电,停水、有害气体的泄漏、爆炸:操作不当引起的设备故障的蔓延等。

  (3)混合型的事故灾害

  设计与管理不善引起的火灾、爆炸、停电、停水、有害气体、液体的泄漏;设备故障引起的灾害等。

  2.2智能建筑灾害管理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的需要由于致灾因素的相互叠加,城市减灾的群发性还体现在各种灾害的链状的特点,当一种灾害发生后,时常会发生一连串的衍生灾害,这种现象称为灾害链。城市人口、建筑和经济因素的高度密集,相同等级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比农村相应增大。建筑的密集,大型建筑的人口众多,当灾害发生时,是灾害容易衍生的场所,可能产生灾害“放大效应”。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经济实力强大,决定了城市防灾资源和智力资源非常丰富且相当集中,只要能够有效地加以综合利用,就可以提高综合减灾、综合效益。由于大厦内智能化系统的存在和考虑了减灾管理,又可以体现城市灾害的“缩小效应”。因此,智能建筑必须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在设计、建设和管理智能建筑时必须体现减灾管理的理念。作为城市减灾管理的一个单元,通过社会的共同努力使城市尽可能实现灾害“缩小效应”的效果。

  (2)智能建筑理论发展的需要

  虽然现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对智能建筑定义说法不一,但都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就是智能建筑一定要给使用者提供一个安全的使用、居住和办公环境。这就是说,提供环境愈安全,智能建筑就愈好。所以说智能建筑的减灾设计和管理是智能建筑发展的需要。

  (3)智能建筑减灾管理是大型建筑内灾害隐患增多的需要

  3.智能建筑减灾管理设计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1防灾减灾内容设计不完全

  目前智能建筑防灾减灾设计主要考虑火灾和盗窃破坏等内容,并建立了相应的火灾报警系统和综合保安统。近年来对防雷接地设计也开始了重视,但是对突发性灾害,缺少技术防患和减灾安全管理,目前智能建筑设计中几乎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和描述。

  3.2防灾系统增多时系统联动关系不清

  智能建筑中,当某层发生火灾时,又突然停电(或火灾要切断该层电源),按常规设计,突然停电时为了防止失窃,门禁系统控制门要求处于关闭状态。而同时发生火灾时,为了人员生命,要求火灾层人员能赶快脱离现场,门要迅速打开。由于系统联动设计考虑不周,或没有在集成系统中进行综合减灾管理设计,延误了救灾的宝贵时间,往往会影响急救放行准备和大厦物管人员做急救现场处理工作。这些没有减灾管理设计,与各急救中心不能及时联系,大厦保安人员或物管人员没有准备等,延误了救护的实时性,造成的危险就更大。还有其它一些减灾管理设计,在目前的智能建筑集成时考虑甚少。

  4.智能建筑防灾减灾管理设计基本内涵和方法

  4.1防灾减灾管理设计基本内涵

  智能建筑防灾减灾管理设计内涵从理论上讲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又是一个联动过程。它应该以建筑为平台、为基础,包括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的整个过程。

  (1)结构:从建筑结构开始,有建筑抗震设计、防雷设计、防火设计及消防安全通道设计等。

  (2)系统:从智能化系统设计上,有火灾报警系统、综合保安系统设计等机房防雷接地系统、不间断供电系统、突发事故的应急指挥系统等。

  (3)服务:从服务方面讲,包括提供安全、舒适、便捷和实用办公、生活、居住环境,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生活服务、咨询服务,提供突发事件救助服务等。

  (4)管理:包括建筑的使用、维修管理,系统使用维护管理,服务、设施和人员管理,防灾、抗灾、减灾管理以及突发事件应急救助等。实质上减灾管理与智能建筑的4项基本要素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讲,智能建筑的防灾减灾设计是智能建筑基本的设计内容之一,和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好坏有关,也是实现系统综合优化、实现系统联动控制、实现系统信息、资源共享,最终实现系统集成达到1+1>2的目的和效果的基本要求。

  4.2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是实现减灾的基本方法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IT)与建筑技术(BT)相结合产生的智能建筑在防灾减灾方面的有效结合,就需要系统集成技术来支持。除了结合建筑技术建立必需的电子技术系统外,还要把这些系统结合起来,发挥综合防治效益,对一些没有建立防灾电子系统的灾害。如突然停水、停电、有害气体泄漏、设备故障衍生的突发的灾害等,实现人、机结合的综合减灾、防灾管理设计。在智能建筑管理系统(IBMS)中建立相应的管理应急处理措施和模型,并且实现与城市灾害应急指挥中心互通、互联,作为城市防灾、抗灾、救灾体系的一个结点,充分发挥智能建筑集成系统的作用,这是目前智能建筑实现减灾管理基本方法和手段之一,所以在智能建筑管理系统(IBMS)设计时,必须对减灾管理设计进行考虑。

  5.加强智能建筑的防灾减灾设计管理,适应城市现代化、数字化、信息化的需要

  “十五”期间,我们国家加快了城市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步伐,智能建筑作为城市信息化,数字化基本单元之一,智能大厦的建设应该顺应这个城市发展的大环境,做好智能大厦的社会化工作。几年来,我国的一些单位投入了大量资金,修建了许多智能大厦和智能小区,这些工程的建设虽然对于我国智能建筑事业的行业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应当进一步认识到智能建筑不仅是一项建筑工程,也是一项社会工程。因而在考虑智能建筑问题时,仅仅从智能建筑的基本理论来进行研究和系统设计是不够的。作为一项社会工程它还需要和城市的建设、发展、管理的构思和理念联系起来,智能建筑和城市的现代化、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同步发展起来,智能建筑不仅仅发挥了本身功能效益,还要与城市发展同步,发挥智能建筑外延的作用,产生更多的新的功能和应用。智能建筑防灾减灾管理设计与体现城市灾害损失“缩小效应”的城市灾害应急指挥系统设计联系起来,智能建筑给人们的安全感就愈大,社会对智能建筑的需求就愈大。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智能建筑事业向前发展。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12-14
自然灾害,包括人造灾害,都是人们最大的敌人。自然灾害有许多,比如,地震、酸雨、温室效应、台风等。人造灾害有火灾、水土流失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懂得用科学道理、实用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减少灾害威胁到自己的生命。
防灾、减灾目前的手段很多,伴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国家已经建立比较完善的灾前预防、救援和灾后恢复的体制,但是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灾前的预防上,有些灾害和我们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列举如下大家共勉:
1、有些灾害是可以预防的。地震发生前,会有些预兆。比如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会涌出洞外;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国家已经有相当准确的预防仪器了,所以一旦有灾难大家不要惊慌,听从指挥。
2、自救的方法。例如:地震了,你被压在废墟的底下,这时候,你不要盲目乱动,要冷静,先把手抽出来,慢慢地挪动废墟,先保持呼吸顺畅,再想办法呼吸,喊人员来救你。如果发生地震时你在家里,必须马上钻到坚硬、并且没有倒塌的小房间中躲避,以免砸伤。
3、还有,要贴着坚固的墙壁或在门口蹲着,在房子倒塌后,再求生,要避免被弄伤。如果在野外,一定要避开陡崖,防止掉下山。还有要预防山体滑坡,以免滑下去。如果在学校,一定要听从老师的指挥,躲到课桌下,注意保护头部,如果在上体育课,要避免高大的建筑物,不要被砸伤。
4、在商场发生了地震,要避开玻璃柜,避开货物、广告牌、灯等物品。如果在公共汽车内,要躲在椅子底下或蹲下,要稳住重心,扶好扶手。
5、其他自然灾害不像地震一样不可避免,有时是完全可以控制的。酸雨,被人们称为“空中死神”,因为人们的工厂排放出的废气,(硫化物)飘到空中,一下雨,便和雨一起下来,就成了酸雨。酸雨会导致湖水变酸,鱼虾类死亡;森林渐渐衰老;农田变贫瘠;一旦滴到文物古迹,珍贵字画上,马上会被腐蚀烂……可见,酸雨对人们的危害有多大!温室效应就是指大气层中有气体吸收红外线,导致气温升高的一种效应。它的危害也不小,会导致很多人丧失生命,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子。温室效应会使人得哮喘病等肺病,还会引发许多疾病,如脑炎、高烧。并会造成干旱、洪水,粮食减少,许许多多地方财物损失重大。还有许多自然灾害,其中有许多是人类自己的“杰作”。所以,我们要有这方面的知识,不要自己害了自己。不止自然灾害,还有人造灾害。如火灾、泥石流、水土流失等,都是人类自己砍伐树木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所以,我倡议大家做好以下几点:
a、 保护森林,种植树木,保护水土。
b、 工厂不要排放太多废气,多用取之不尽的太阳能。
c、 要保护臭氧层,汽车不要排放废气。
d、 小心用火,不乱丢烟头。
e、 要多学防震、防灾方面的知识,有防范意识。
f、 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
6、发生灾难后一些必备的科技产品
a、药品应急包:一些简单包扎、药品、消毒也等的应急包,每个单位或者家庭都可以配备;
b、食物:尤其是水更为重要,人在不吃的时候可以活几天,但是没有水的情况下会对生命构成很大的威胁;
c、应急通讯箱:主要是通过卫星通讯,因为一旦发生自燃灾害时,地面的网络可能会瘫痪掉,所以必须要有卫星通讯,可以手持便携使用,也可以车载使用,多用用途更能发挥大的作用,家庭必备有些困难,但是单位、机构必备一两套还是很有必要的。
d、生命探测仪:比较昂贵,专业部门才会配备。
如果先做好了这几点,会减少灾害的发生,或者一旦灾难发生时会挽回不少人的生命。
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便是保护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防止灾害的发生,让明天的地球更加光明,更加灿烂!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6-11
爱护大自然
第4个回答  2013-06-11
保护环境

如何减少自然灾害,并且如何防灾
依据风险评估资料,建造大规模的防灾工程,如堤坝、水库、海堤等,突发事件“避难”场所;从法律上控制对易灾土地的利用;制定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防灾标准和法规;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多灾地区居民的防灾意识;开展农作物、洪水和地震保险;开展改善气候的实验,如人工增雨、消雾、减弱风暴,及降低地层缝隙的压力避免地震等实验...

怎样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才能减少和防御自然灾害的发生,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提前预防和预警,包括加强自然灾害监测、构建综合监测预警网络体系,提高预报预警的准确性;二是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包括提升工程标准、完善防洪指挥体系,以及增强应急救援力量和救灾救助能力。对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等,虽然无法避免,...

怎样减少自然灾害 明天就要交作业啦,我是小学生呀!跪求~~~急用_百度...
我是中学生:1、 保护森林,种植树木,保护水土。2、 工厂不要排放太多废气,多用取之不尽的太阳能。3、 要保护臭氧层,汽车不要排放废气。4、 小心用火,不乱丢烟头。5、 要多学防震、防灾方面的知识,有防范意识。6、 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如果先做好了这几点,会减少灾害的发生,或者一旦...

防灾减灾,科学先行!面对自然灾害,我们该如何科学应对?
3. 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是应对自然灾害的有效策略。4. 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变化多样,自然灾害如洪水、飓风、龙卷风和地震等频发。例如,汶川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每年,自然灾害给中国带来的经济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5. 提高国家的防灾减...

怎样防范自然灾害:自然灾害防范措施
9. 救:要学习一定的医救知识,准备一些必备药品,以在灾害期间,医疗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及时自救和救治他人。10. 保:为减少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损失,除了个人保护以外,还要充分利用社会的防灾保险。相信随着国家减灾体制的健全,减灾能力的提高,和全民每个成员的努力,一定会大幅度减少灾害损失。遇到自然灾害时的应对...

尽管自然灾害还会发生但是我们会尽最大的力量全国上下形成什么共同预 ...
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早期预测,并向当地居民发出警报。强化基础设施,提高抗灾能力。例如,建造更坚固的房屋,加强河流、湖泊的堤防,以及建设可以承受强降雨的道路。提高社会应急能力,建立应急救援队伍,让社会能够在灾害发生后迅速进行救援和重建。开展防灾教育,让人们了解自然灾害的...

如何应对自然灾害
1. 加强预警系统: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预警系统,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通过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可以提前做好应急准备。2. 提高防灾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知识,掌握基本的应急逃生和生存技能。3. 制定应急预案:制定针对不同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明确应对措施和责任人,确保在灾害...

如何防自然灾害
一、加强预警监测 预警监测是预防自然灾害的首要环节。通过建设完善的气象、水文、地质等监测站网,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及时发现和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对易发灾种的监测要做到全覆盖、实时化,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二、做好应急准备 应急准备工作是减少灾害损失的重要措施。政府应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

如何能减轻地震等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有哪些可行措施(高二地理题)_百度...
1.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2.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对于地质灾害多发区进行移民3.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的政策法规4.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5.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6.加强国际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应采取哪些措施减少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危害的影响
1. **源头控制和减弱灾害源**:- 通过限制过量抽取地下水、控制地面沉降和海水倒灌来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灾害。- 减少烟尘和二氧化碳排放,努力对抗全球气候变化,降低自然变异灾害的强度。2. **调整灾害能量和流通渠道**:- 利用人工干预手段,如爆破消除雹灾“龙头”、分洪滞洪减轻洪水冲击等,以应对灾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