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父亲是谁?

如题所述

有的说的是秦庄襄王子楚,有的说的是吕不韦。但到底是谁的儿子,这个已经无法说清楚了,而且目前现存的史料只有司马迁的《史记》,但是这两种说法在《史记》一书中都有。可以看出秦始皇的父亲是吕不韦之子的说法应该是野史,而且较为后起。试想在秦朝哪个人敢明目张胆的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那不是找死。不过就是根据目前现有资料推断,秦始皇也不大可能是吕不韦的儿子:
1、秦始皇是吕不韦之子的说法是在《吕不韦列传》中提到的,而列传中有很是口头传说,其可信程度相对较低。而秦始皇是庄襄王之子的说法则见诸《本记》。司马迁的《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是根据秦国的史书《秦记》所写。
2、赵姬是嫁给子楚后怀孕12月个月才生了秦始皇,如果在吕不韦那儿就怀了孕,则至少要怀孕13个月,试想这种情形有可能吗?
3、子楚并不是不能生,而是比较能生,因此他的儿子并不止秦始皇一个,他还有好多个儿子。即使赵姬怀了孕,吕不韦当时就算得出一定是儿子?就能保证赵姬在怀孕时不出意外?即使他有先天秘术能算准,他又怎么保证赵姬所生的儿子就一定能继位?
4、秦国一直是君权较重,自秦献公开始历代国君都加强君权,尤其是秦孝公采用商鞅变法,使的秦国君权空前加强。而且秦庄襄王也不是个窝囊废,吕布不韦通过“奇货可居”当上了秦国的丞相,但是他远达不到左右秦庄襄王的程度。他的功名富贵得之于秦庄襄王,而秦庄襄王想要剥夺他的功名富贵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象后来秦始皇搞倒吕不韦,根本就没费什么劲,两道诏书就让他死翘翘。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14

秦始皇他爸是秦庄襄王,可是还是有人怀疑他爸是吕不韦。

第2个回答  2005-10-20
合法的父亲是:秦庄襄王(异人)

秦庄襄王,名异人,改名子楚(公元前?~前247年)。秦孝文王子。孝文王死后继位。在位3年,病死。葬于葚。

嬴异人,曾在年轻时作为人质居住于赵国都城邯郸,因为秦国屡次攻赵,他的处境很困难。这时,有个卫国大商人吕不韦知道了他的情况,认为他是“奇货可居”,决定进行一次政治赌博,于是,设法结识了他,成为密友。吕不韦用重金买通了秦孝文王宠爱的华阳夫人,使她劝说秦孝文王立异人为太子。为了博得出生于楚国的华阳夫人的欢心,异人在吕不韦的授意下,改名为子楚。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继位三天后突然中毒而死,异人继位。

异人继位后,尊华阳夫人为太后;拜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洛阳10万户,执掌朝政大权。当时,东周王朝境内的小封国西周已经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军所灭,赧王病死,西周公被迁于但狐聚 (今河南省临汝县西北),小封国东周还存在。公元前249年,东周君联络诸侯,谋划伐秦。异人获悉,立即派吕不韦统领10万大军,一举攻灭了东周7邑,迁东周公于阳人聚(今河南省临汝县西)。东周王朝的最后残余被铲除。接着,秦军继续蚕食三晋,又攻占了大片土地。

公元前247年5月,异人病死。异人死后的庙号为庄襄王。
第3个回答  2019-05-13

秦始皇的母亲是赵姬,《秦始皇本纪》和《吕不韦列传》里的记录有分歧,嬴政的父亲究竟是异人还是吕不韦,在正史野史中的争论仍在继续。

第4个回答  2019-01-04
顾颉刚先生曾经提出层累地形成的古代史之理论。顾先生以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古代史,是经过漫长而复杂的流传过程而形成的,不是它的原貌。原貌的古代史,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被修改和添加,而每次的修改和添加,往往自有其当时当地的理由。顾先生的这个思想,用现代科学的术语来说明的话,就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失真问题,其中所涉及的修改和添加问题,用法理性的术语来说明的话,就是伪造和伪造的动机问题。顾先生这个天才的思想,为我们解决谁是秦始皇的父亲这桩流言蜚语的产生和传布提供了可能的方向,关于这个问题的具体探讨,我将在另外的场合进行,此不赘述。
行文到这里,我们不妨再次回到这个问题的开始,即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记载上来。首先,我们来看《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引用原文如下:
秦始皇者,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
庄襄王就是子异,行文用追述的笔法,用死后的谥号庄襄王称呼他。这段记事,简洁明了,将秦始皇的身世交代得清清楚楚,明言他是子异和赵姬所生的儿子,并没有对他的出生置疑。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吕不韦列传》的记载,引用原文如下: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子楚,是子异的字。根据这段记事,秦始皇的母亲赵姬本是吕不韦的情人,她与吕不韦同居有身孕以后,才由吕不韦送与子异,成为子异的夫人。赵姬隐匿身孕嫁给子异以后,“至大期时”生下的儿子嬴政,实际上是吕不韦的儿子。
司马迁在《史记》的不同篇章中对于同一事件有不同的记载,我们应当如何来理解这种叙事笔法呢?
司马迁是东方史学之父,是纪传体史学的开创人,当他大量地阅览和考察各种不同来源的史料,着手编撰《史记》时,他面临了一个难以处理的棘手问题:对于同一事情,不同的史料有不同的记载,应当如何取舍?这个问题,是史学史和司马迁研究中的一个专门问题,我不能在这里作详细的论述,只能根据学术界现有的研究结果,作一个结论性的简短介绍。一,司马迁是非常严肃的历史学家,他视史实的可信为《史记》的生命,对于史料的取舍有严格的标准,凡是他认为不可信的史料,都在判定后作了删除。二,对于可信程度不高,但又有保存价值的史料,他在史记中以异闻和异说的形式作了保存。三,最可信的史料,多用于本纪和表的撰述,信用度较低的史料,保留于列传当中,有时甚至将相互矛盾的史料并列一处,留下让人思考和回味的隐语。关于这一点,限于篇幅,我也只有留待将来了。
明白于此,对于谁是秦始皇的父亲这一问题的由来,以及司马迁为什么会在《史记》的不同篇章当中对于同一事情作不同记载的原因,自然就一目了然了。《秦始皇本纪》的记事,基于最可信的史料撰写,是司马迁确信的所在,嬴政的父亲是秦庄襄王子异。《吕不韦列传》的记载,采用了坊间的传闻趣事,尽管信用度低,删去又可惜,于是用隐喻和矛盾的笔法,以异闻异事的形式将不同来源的史料保存下来,飨与好奇者。一句调侃,太史公逗你玩儿,冷不丁巧布迷阵,教你仔细读书,用心体会《史记》编撰的苦心和不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