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河南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做题技巧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4-11
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的是一个重要的考察题型。其中,片段阅读中的细节型题占据了相当的比例,是考生备考复习的重点专项。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非常清楚细节型题目的考查思路和相应的解题方法,方可轻松应对各种细节型题目。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针对细节型题目做一些分析,帮助大家理清思路,快速解题。
一、认识细节型题目:
细节型题目的问法,通常是以下说法符合/不符合文意的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等等,选项通常是针对所给的文段中的某些信息进行加工,让我们去判断选项的正误。所以首先学员们首先得快速的判断出题型特征,和主旨观点类题目区分开,因为细节型的解题方法和主旨类题目是不同的。
二、了解常见选项设错类型:
细节型题目的选项通常会有很多常见的错误类型,我们如果熟知这些选项设错类型就可以非常好的帮助我们了解选项并快速判断其正误。
1、无中生有:指选项把材料中没有的说成有,凭空捏造。在题目中主要体现为原材料中没有提及这层意思或信息,但是选项中体现出来了。另外一层很多出现的情况是,选项无端把题干的两个信息作了比较,比如A比B更快,更好,更优等,而原文中并没有体现比较性的信息,这种也是经常在选项中出现的情况,需要学员仔细查看原文到底有没有这层比较。
2、正话反说:指选项的设置和原材料作者的意思正好相反或相悖。
【例题】由于蚕丝特有的化学特性使绣品难以在四川潮润的气候下长期保存,所以在四川地区考古发现的绣品极少,无法以考古的方法来追溯蜀绣的起源。但是,蜀绣仍以其他形式留下了吉光片羽。1986年,在成都三星堆遗址上出土了一件距今约4800年的青铜立人像,该铜人身穿龙纹礼衣,礼衣上有复杂的龙纹、兽纹、变体云纹雷纹。以当时的纺织工艺水平,这些装饰花纹不可能是纺织机织出来的。由于其纹样的表现手法和1974年在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刺绣残痕一致,所以最有可能是用锁绣法绣制的,这一推断将蜀绣的历史上溯到了与中原夏朝文明同时代的古蜀三星堆文明。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A.锁绣法起源于蜀绣
B.早期的蜀绣大多用于礼衣的制作
C.青铜立人很可能身穿的是刺绣礼衣
D.难以通过出土绣品的制作工艺推断其年代
【中公解析】正确答案C。该题的问法即可快速判断为细节型题目,对应的选项就要快速去找原文对应信息。A、B两项查找发现并没有原文信息与之对应,所以这两项不正确。属于无中生有的错误类型。D选项定位原文查找信息:“这一推断将蜀绣的历史上溯到了与中原夏朝文明同时代的古蜀三星堆文明”。所以该选项的说法与原文信息完全相反,属于正话反说的错误类型。
3、绝对表述:选项出现一些绝对化的词语或者从表述方式上看比较绝对的选项。当出现一些绝对化的词语或者表述需要我们提高警惕,和原文进行仔细比对。
绝对化的词:一定、必须、最、必然等
绝对化的表述:除了A不能B,只有......才,只要......就
4、偷换概念:指将一些貌似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实际上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
5、混淆范围:指选项扩大或缩小了材料中某些概念的范围,导致表述出错。如把部分国家扩大到全部国家。
【例题】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罗伯特·海尔曾经做过实验,发现喜欢虐待、生性残忍的人在辨识富有情感意涵的词汇与一般词汇时,脑波无明显差异,而普通人的脑波则表现出不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前者负责辨识字的语言皮质以及负责赋予字义的边缘系统的连接出了问题。正因如此,他们的情感较常人淡薄,在面对痛苦时不会引发焦虑,甚至对于恐惧没有感受。犯罪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暴力犯罪者通常是这种缺乏同理心的人,他们无法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或同情别人,亦很难受到良心谴责。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A.喜欢虐待、生性残忍的人没有同理心
B.普通人与暴力犯罪者的脑波有所不同
C.暴力犯罪者在辨识文字时往往存在困难
D.难以受到良心谴责是缺乏同理心者的特征之一
【中公解析】正确答案D。A选项对应原文:“那些暴力犯罪者通常是这种缺乏同理心的人”,原文说的是通常是,而A项拿掉这两个字,就使得该说法过于绝对,所以属于绝对表述的错误类型。B项看似正确,实际上,该说法存在严重问题,就在于虽然原文提高普通人和犯罪者脑波确实有差异,但是有它的前提范围,就是在辨识富有情感意涵的词汇与一般词汇时,出现这种差异,但B项去掉前提直接说他们存在脑波不同,显然有误。属于混淆范围的错误类型。这种错误类型在细节型题目中也比较多的出现过,而且很多时候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因为该类型选项的说法本身原文中有相对应的原话或者意思相近的表述,但我们往往自己忽略的原文中出现这句话还有个前提范围。出题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设错,迷惑考生。C项对应原文:“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前者负责辨识字的语言皮质以及负责赋予字义的边缘系统的连接出了问题”,显然这里说的是...边缘系统连接出现问题,并不是C项所说的辨识文字存在困难,两者概念不同,所以是偷换概念的错误类型。偷换概念的错误类型在细节型题目当中,也比较具有隐蔽性,还是因为很多选项的某个词语增减个别字,看似和原文相同或者表述差不多,但实际上,某些重要的语句或者词语,增减或者改写了之后,可能就会和原文所写的概念发生不同,就会造成偷换概念的错误出来。而我们往往习惯自己默认某些词汇的替换好像是正确的或者无所谓的。
以上就是中公教育专家对于细节型题目解题方法的一些分析,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能够能够快速地识别题目类型,并针对性找出不同选项的错误类型,锁定正确选项。
第2个回答  2019-04-11
关联词近年来一直是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中的考查重点,不仅体现在选词填空的题目当中,更渗透在片段阅读、篇章阅读之中。因此熟练掌握关联词的搭配并深刻把握不同关联词引导的不同类型的复句关系,对广大考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以下中公教育专家将关联词的搭配及误用总结成词表的形式,希望考生由此可以系统掌握关联词的搭配及用法。
1.别说vs别看
别说:意思是不用说、不要说,作为关联词语时表示递进关系。
别看:意思是不要看,作为关联词语时表示转折关系。
【误用】别说小李是厨师,这个菜他也一样不会做。
【纠错】句中“小李是厨师”和“这个菜他也一样不会做”之间存在着一种转折关系,表明虽是厨师,但也有不会做的菜,因此应将表示递进关系的“别说”改成“别看”。
2.不但……而且vs除了……(以)外
不但……而且:表示递进关系的固定搭配。
除了……(以)外:表示排除的固定搭配。
【误用】这种新兴的疗法不但对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症有明显的疗效外,而且在治疗心脑皿管疾病等方面也卓有成效。
【纠错】句中“外”明显是杂糅成分,应该删掉。
3.不单是vs而是
不单是:表示递进关系,常常和“还是”“而且是”搭配。
而是:表示相反相对的并列关系,否定前者选择后者,一般与“不是”搭配,组合成“不是……而是……”结构。
【误用】在内蒙人民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昭群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纪念塔。
【纠错】句中说“昭君不是人物”、“昭君墓不是坟墓”显然是错误的,作者的意思是“昭君不仅是一个人物”、“昭君墓不单是一个坟墓”,因此应该把“不是……而是……”改成“不单/仅/只是……而且是……”。
4.不管vs尽管
不管:表示一种假设条件,后面一般有表示不确定范围或选择的词语。
尽管:表示一种让步条件,不要求后面有表示范围或选择的词语。
【误用】不管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可还是没有完成任务。
【纠错】句中“尽了最大的努力”和“完成任务”之间表示的是一种让步关系,所以正确的关联词应该是“尽管”。
5.从而vs进而
从而:表示目的关系和因果关系。
进而:表示递进关系。
【误用】我们在对某些教育现象进行分析后,从而应该思考教育方面更深层次的问题。
【纠错】这里的“从而”是“进而”的误用,句中想表示递进关系,而并非因果关系。
6.除非vs除了
除非:连词,表示唯一的条件,相当于只有,常与“才”、“否则”、“不然”等组合成关联词组。
除了:介词,表示所说的不计算在内,与还、也等词连用时表示在什么之外还有别的,与“就是”连用,表示不是这样就那样。
【误用】进山只有一条路,他之外没人认识。除了他肯答应领我们进山,否则我们进去了也是去白白送死。
【纠错】句中前后两个分句之间存在明显的条件关系,并且所带条件为一个完整的句子,因此不应该用“除了”,而要换成“除非”。
7.凡是vs不少
凡是:强调主语的总括性,强调主语所涉及范围内的“所有”性,常与“都”“总”等搭配组成关联词组。
不少:强调大多数、很多,但不是所有。“不少”和“凡是”在语义上是相互矛盾的,不能构成搭配,否则属于误用。
【误用】凡是在学问和科学研究上有成绩的人,不少是在客观物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经过顽强刻苦的努力才获得成功的。
【纠错】这一句子中应该删掉“凡是”,保留“不少”,因为并不是每个成功的人都缺乏“客观物质条件”的。
8.果然vs虽然
果然: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想的一样。有时也作连词,表示假设事实与所说或者所料想的一样。
虽然: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常与“但是”、“不过”等构成关联词组。
【误用】这首诗歌果然写的是旧社会所反映的社会性质问题,但是这里面包含着一些不健康的情绪。
【纠错】句中“果然”是对“虽然”的误用,后半句中“但是”表达了一种转折的关系,因此不能与“果然”搭配。
9.还是vs或者
还是:表示选择关系,主要用于疑问句中。
或者:表示选择关系,主要用于陈述句中。
【误用】关于工作职责定位的问题早就已经报送上级机关了,难道你到现在还不知道是归组织部或者宣传部吗?
【纠错】句子的“或者”属于误用,因为该句是一个明显的表示选择的问句,因此应该换用“还是”。
10.即使VS但是
即使:通常与“还/也”搭配,表示假设让步关系。
但是:通常与“虽然”搭配,表示转折关系。
【误用】即使自己有很多正确的意见,但是也还要听听大家的意见,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
【纠错】这里应该删掉“但是”,让“即使”和“也”搭配。
11.既然……就VS即使……也
既然……就:表示假设条件关系,分句关系为根据“既然”提出的条件或前提得出“就”引导的结果或结论。
即使……也:表示让步关系,分句关系为根据“即使”提出的条件假定某一情况是事实,让步表达出“也”后面的结果并不因此而改变。
【误用】既然你想学这个,也要先和父母打个招呼。
【纠错】“既然”不与“也”搭配,“也”常常和“即使”等搭配,表示让步关系,即假定某一情况是事实,然后语气一转,说明结果并不因此改变。因此“既然……也……”是错误的搭配。此句应该改为“即使……也……”。
12.况且VS何况
况且: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追加理由,不能用于反问语气的句子。
何况:表示意义更近一层的理由追加,可以用于反问语气的句子。
【误用】再大的困难我们都克服了,况且这么一点点小事!
【纠错】句中“况且”应该改为“何况”。“何况”表示意义更近一层的理由追加,可以用于反问语气的句子。
13.哪怕vs尽管
哪怕:表示让步关系的连词,即姑且承认某_未然性的假设事实。
尽管: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即对某一已然性事实的引导。
【误用】雪已经融化了,哪怕远处的山顶上仍然是白茫茫的一片,也不能阻止春天的脚步了。
【纠错】句中“远处的山顶上仍然是白茫茫的一片”是客观性的已然事实,不能用“哪怕”引导,应该换为“尽管”。
关联词在考试中的作用比较大,能够快速帮助考生判断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上下文行文脉络,也可以帮助大家去判断作者的感情色彩,所以辨认以及积累常见的关联词对于考生来说帮助是非常大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