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才能学好数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1-13
学会思考
抱紧大佬
第2个回答  2018-12-06
专研,兴趣,爱好
第3个回答  2018-11-27
喜欢数学老师,
或者找一个有数学味的朋友
多看多想多问
第4个回答  2018-11-24
学习的秘密:一个故事中究竟藏着多少玄机?
原创 2016-11-05 核聚 核聚们为什么对故事痴迷?这个问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曾经听一位朋友书,每当《西游记》在电视台播一遍,他就看一遍,这部电视剧背播烂了,他却还没有看够。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理论、观点痴迷。因为理论概括能力强,高屋建瓴,气势恢宏。后来我发现事实更重要,故事可以蕴含很多东西,包括理论,事实胜于雄辩。编造一个理论、提出一个观点容易,而一个真实的故事,或者精美的故事,绝没有编造那么简单。后来,我发现一个故事,可以让人回味很久,每次回味都有不同的感受和启发。再后来,我确信:每个真实的背后都有无穷玄机!比如下面这个故事:小平邦彦是亚洲第一获得菲尔兹奖的数学家。小平邦彦经常说自己天资不好,但是他从中学开始,就是那种做事情一丝不苟,全身心投入的人。他回忆自己第一次学习范德瓦尔登的《代数学》,几乎学不懂,然后就开始抄书,一直到抄懂为止。故事讲完了。就这么短。似乎没有多少百转千回的曲折。然而这个故事,却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最初看到这个故事,我立即联想到“勤能补拙”,“贵在坚持”,“聪明人下苦功夫就会不得了”。当然还有,“抄书是个好办法”。对这个故事的所有感触中,“抄书是个好办法”,占据的地位是压倒性的。因为,我联想起许多人都有过抄书经历。比如蒙台梭利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在创建“儿童之间”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之前,曾经翻译过两位人类学家的大部头著作,翻译完成之后,她还亲自抄写的一遍。在中国,许多和尚道士也是抄经的。这群人里面经常有智慧超群之士。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这个故事里还有新内涵。这来源于日常学习过程中的感受:许多重要的书籍看起来都很费劲。小平邦彦的故事给我的启发是:如果觉得看书学习很费劲,这实际上根本就不是个问题。因为,如果看书很轻松,一点都不吃力的话,那就是在看报纸,而不是在学习。即便对于小平邦彦这么牛的人,也不是生来天赋异禀,看数学如同看小说一样轻松。后来知道刻意练习的概念,知道人的活动都在三个区域里。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停留在舒适区的状态里,学不到东西,比如大学生从自然数的加减乘除法的算术中就学不到什么东西;在恐慌区里活动,也很难学到东西,比如高中生,让他做微分方程;在学习区里才能学到东西,这个时候,眼下的任务难度比自己的能力高一些,在努力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水平提升了。所以,如果你在做一件很费劲的事情,很可能你就在学习区里。这件事完成之后,你的能力会增长。朋友圈的力量再后来,我在各种场合跟一些聊得来的朋友分享小平邦彦的故事。大家的观点,千奇百怪。其中有个朋友的数学很强,大学的数学考试基本都是满分。他听了小平邦彦的故事之后说,“我平时经常抄书上概念”。这句话说的平淡无奇,却又给我带来启发。任何知识的基石都是基本概念。很多人思维不清,或者知识漏洞百出,观点说不明白,都是因为概念不清晰。一旦概念清晰,思维就有了生命力。就像这个朋友,他早在大学时代就发现了这个奥妙。另外一个朋友说,“抄书就好像抄不会做的题目答案一样,抄的过程中可以加深逻辑记忆”。的确如此,我们解题的过程中,常常一眼扫过,感觉这个题目我能解。实际上解不了。即便是看到答案和解题过程之后感到恍然大悟。问题是,即便恍然大悟还是不一定能够掌握。像这位朋友说的,抄不会做的题目答案(包括解题过程),抄的时候可以加深逻辑记忆。我高中的时候也这么做过。还有一个朋友说,“静下心来,一步一步来”。我也很赞同他的观点。抄书这个动作可以把焦虑的心态、着急的心态放平,一步一步的踏踏实实前进。人的求知欲一旦燃起来,或者外界的压力大起来,“一口吃个胖子”的愿望非常强烈,总是想一口气学的更多。这时候总觉得进度不如意,如果能静下心,一步一步来,反而效率高。专家是如何炼成的?此后,有一段时间,我关心“专家是如何炼成的”这个话题。又从小平邦彦的故事中获得了三个启发。抄书能抄出数学家吗?如果抄书能抄出数学家的话,岂不是满大街都是数学家了?联想起惠勒所说,“没有问题,没有答案”。我想小平邦彦肯定是带着问题抄书的。一边抄书一边思考问题,甚至猜想书的后续内容是什么,边抄边解答。把自己所想与书中的内容做对比,直到懂为。当他心里的困惑,他心里想到的问题,都一一找到了答案,有一些是书上得到的,比如书上给出的答案,有一些是他根据书上的提示自己独立推导出来的答案,想出来的答案,那么就自然懂了。任何知识领域的高手,必定需要扎实的基本功。问题是,这个基本功是什么?实际上就是一种思维结构。对于不同的知识领域,对应的思维结构不同。也许小平邦彦就在抄书的时候,想明白了代数学的基本结构。至少,想明白了范德瓦尔登的代数学的思维结构。任何知识的学习,任何知识的掌握,必定是先慢后快。如果小平邦彦只能通过抄书才能理解数学的话,那么他根本不可能成为国际级的数学家。因为,数学的著作浩如烟海,即便是经典著作都多得不得了。如果他都是这么慢慢的抄的话,那得抄到何年何月?他在抄的过程中,首先是不断熟悉那个思维技能,这个过程是慢的。而一旦这个思维技能掌握了、熟练了,那么任何数学分支都有同样的结构,在运用几乎相似的思维技能。然后熟能生巧了,不仅仅是解题,而是思维的延伸。思维的延伸就是发明创造。因此从学习到发明、创新之间,没有迥然的分界,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天赋与学习前年,我关心天赋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又得到三点启发: 第一,没有绝对懂与不懂。关键是我今天有没有懂得更多,我今天懂了多少,我今天究竟懂了什么?我今天想到了什么问题,找到了哪些问题的答案,这是关键。包括我们在做一道题目的时候,我做错了,做错的话,我有什么收获?我做对了,我究竟收获了多少?一是一,二是二,三是三,我们有没有这么去做?这样做非常关键。对于任何事情,没有绝对的懂与不懂。要找到跨越从不懂到懂的办法,即便是抄书。要迈步向前,哪怕一字一句。第二,不要纠结于有没有天资,除非努力过。即便是小平邦彦,他开始学数学的初期,仍然遇到很大的困难。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头疼的时候,我们看不懂的时候,题目做不出来的时候,经常会自我怀疑,是不是我数学真的就不行啊?我没有数学思维啊?或者某某方面真的没天赋啊?很可能,不是天资的问题。例如,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我们天生下来就有数学思维,这印刻在我们的神经结构之中。当然,神经科学的研究还表明,我们每个人本身就是一架超级计算机。我们今天,最先进的人工智能,依然耗费巨大的力气来模拟一个普通人都具有的图像识别、情绪识别的功能。生命科学技术再发达,我们仍然没有办法从无机物造出一个完整的细胞,而在我们普通人的身体里有多大100万亿个细胞。所以,当我们产生自我怀疑的时候,尤其是怀疑自己学习能力的时候,不要再纠结天资的问题了,除非我们努力过。既然国际一流水平的数学家都做过这样的努力,那我们应该自问:有没有做过与之相当的努力?第二,“如果世界上有奇迹,那只不过是努力的代名词”。我们能解一道题目,中等难度的题目,只不过是由那些基本的知识点,那些基本的思维操作,所导出来的。一道更难的题目也是一样的。我们解了一道很难的题目,有一天,我自己都觉得感到骄傲,感到是个奇迹,那只不过是我们以前以往点点滴滴的努力累积出来的,就是他们的积分一点一点的,先微分后积分积出来的。同理其他的事情也是如此。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处理越来越难的事情,作出更好的作品,写出更好的文章,做出更好的项目,开拓了更有前景的项目。这些都是点点滴滴的积淀而来。都是在学习区里的不断面对不舒服,不断面对挑战,付出种种努力的过程中积淀而来。曾经有一个TED演讲《我如何闭气17分钟》。魔术师David Blaine讲述了自己如何实现水下闭气17分半钟的经历,包括他如何一步步训练自己,做过哪些失败和成功的尝试。这段视频,我看过几十遍。因为这个魔术曾经被当做试验研究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这是国际四大医学杂志之一。更因为,这个演讲震撼人心。在演讲的前半段,大卫布莱恩讲了许多幽默故事,尝试闭气过程中的各种趣事。在演讲的结尾,他说:作为一个魔术师,我试着展示一些东西——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我认为魔术,不管是水下屏气,还是捣鼓一副纸牌,道理都很简单。就是练习,训练,以及......(几乎泣不成声,强忍着流泪,继续说下去)就是练习,训练,以及不断尝试。去强忍过那些极痛苦的时刻,做自己能做的一切。这就是魔术对于我的意义。谢谢你们。(掌声)在演讲的末尾,布莱恩已经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我想他原本想把这个演讲做成轻松幽默的风格,同时带给观众带来惊奇和欢笑。但是,当他谈及自己的训练过程,他感动了自己。许多人都曾经梦想或者幻想过奇迹发生在自己身上,包括我。我也曾经问过许多有关奇迹的问题。如今,我问:对于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付诸的努力,有没有达到极限?你何以知道已经达到自己的极限?是什么阻止你这么做?昨夜朋友小聚,相谈甚欢直到凌晨一点。一段往事,居然有无穷个角度解读。其中有欢笑,有人世间的是非,有社会和人性,有对命运的种种理解。一次小聚,至少可以回味一个月。发生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儿,都藏着无尽玄机。我是核聚,人生核聚变的核聚,阅读类似文章,关注我的公众号“核聚”(hejupai)。想加入我的微信群,请给我留言,注明你的微信号,拉你入群。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本号。我国著名数学家张广厚在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张广厚上小学时,由于算术成绩特别差,因此,没考上初中,但他并不灰心,他相信只要勤奋学习,一定能克服知识上的缺陷,把学习搞上去。于是他仔细检查了自己学习上的毛病,特别是数学学不好的原因。经过几个月的苦练,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的改变,并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中学。在中学阶段,他的学习更加勤奋了,读完中学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最后在数学方面刻苦钻研,成了国际公认的大数学家。张广厚上小学连算术都考不及格,但以后却成为著名的数学家,这件事十分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勤能补拙。
第5个回答  2018-11-22
多想多思考多问多练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