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明朝隆庆五年九边各军镇总兵、副总兵及总督、巡抚。

如题所述

副总兵除非有一定功绩,否则很少留下记载。现将隆庆五年九边的各个总督、巡抚、总兵陈列如下:

一、【总督】

蓟辽总督:全称是“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米饷,节制顺天、保定、辽东三抚,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四镇”。——总督刘应节: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

宣大总督:全称是“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节制宣府、大同、山西三抚三镇”。——总督王崇古: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宣大、山西。

陕西三边总督:全称是“总督陕西三边军务,节制陕西、巡绥、宁夏、甘肃四抚,固原、榆林、宁夏、甘肃、临洮五镇,专统固原兵备、洮岷兵备、……、归德、阶州等所”(很长很长,中间就省略了)。——总督戴才:兵部左侍郎、总督陕西三边。

二、【巡抚】

辽东镇:毛纲,以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后被弹劾。后是张学颜,以山西按察副使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蓟州镇:设有两个巡抚。顺天巡抚杨兆,驻蓟州,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保定巡抚宋纁,驻保定,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

宣府镇:巡抚吴兑,由山东按察副使升迁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

山西镇:巡抚(全称“巡抚山西提督雁门等关都御史”)先是石茂华: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后是杨彩:以山东左布政使迁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

大同镇:巡抚刘应箕。

延绥镇(榆林镇):巡抚郜光先,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

宁夏镇:巡抚张蕙,由山西按察使出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

甘肃镇:巡抚先是杨锦,后是廖逢节,以山西右参政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

固原镇(陕西):陕西巡抚,先是杨思忠,杨思忠改任户部侍郎、总督南京粮储后是张瀚,由兵部左侍郎、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

三、【总兵】

辽东镇:李成梁。

蓟州镇:戚继光。

宣府镇:赵苛。

山西镇:郭琥。

大同镇:马芳。

延绥镇(榆林镇):总兵雷龙

宁夏镇:先是牛秉忠,后是谢朝恩。

甘肃镇:先是郑印,后是佟登。

固原镇(陕西):总兵吕经。

隆庆帝即位时,年已30岁。他长期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中,而他的父亲似乎也没给过他过多的恩宠。他很迟才被立为太子。即使在被立为太子后,也没有享受到作为太子应该享有的地位和待遇。嘉靖帝对他和他的异母弟景王,似乎总是不偏不倚,以至于不少人由此猜测,这位太子未必能在老皇帝百年之后顺利接位。这种经历,对隆庆帝的心理甚至生理,自然会产生很严重的消极影响。按照传统的说法,隆庆帝是一位节俭和仁厚的君主。在隆庆帝在位期间,几乎没有爆发什么重大的变故,隆庆帝得以稳坐皇位六年。这与他的性情是分不开的,由于在作皇子期间处处小心谨慎,很少张狂,从小就养成了贞静、仁义的性情,才使得隆庆帝在位期间,总是避免卷入家庭和朝廷的争执之中,也从来不做出任何重要的政治决断。以至于他手下的那些大学士们,经常要隆庆帝参加一些精心安排的盛大典礼,并以此来树立他的威望。

隆庆帝不愿干预朝廷具体事务的态度,使得他手下那些有能力的官员们能放手去行使朝廷权力,管理帝国。隆庆朝近六年的相对稳定和繁荣的局面,也证明朝廷事务在没有皇帝的干预下似乎也能维持,甚至在某些时候或许能做得更好。万历初期张居正的统治差不多也是这种情形。

隆庆帝的统治风格,实际上也为他幼小的儿子朱翊钧即后来的万历帝的执政初期种下了善根。由于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阁班子,足以应付朝廷事务,因此,冲龄即位的万历帝,虽不能真正行使权力,但仍能依靠这一文官班子治理帝国,不致发生统治危机。但这种做法,也存在缺陷。因为权力中心的下移,最有可能出现以下的两种局面。一是由数位权臣共同掌权,其后果是极易引起文官之间的倾轧或党争,并必然到影响朝政。二是出现一位大权独揽的权威型人物,并由他以皇帝的名义行使皇帝的大部分行政权力,就像万历初期的张居正那样。但在后一种情形下,又有两个棘手的问题难以解决。一是如何保证这位文官独裁者不用手中的特权为自己的圈子或个人谋取私利,甚至威胁皇帝的地位,动摇王朝的根基;二是如何避免这位文官独裁者的权威一旦失去时所带来的各种灾难性的后果。后来张居正的统治经历,不幸印证了这些推测。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23
副总兵除非有一定功绩,否则很少留下记载。现将隆庆五年九边的各个总督、巡抚、总兵陈列如下:

一、【总督】
蓟辽总督:全称是“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米饷,节制顺天、保定、辽东三抚,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四镇”。——总督刘应节: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

宣大总督:全称是“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节制宣府、大同、山西三抚三镇”。——总督王崇古: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宣大、山西。

陕西三边总督:全称是“总督陕西三边军务,节制陕西、巡绥、宁夏、甘肃四抚,固原、榆林、宁夏、甘肃、临洮五镇,专统固原兵备、洮岷兵备、……、归德、阶州等所”(很长很长,中间就省略了)。——总督戴才:兵部左侍郎、总督陕西三边。

二、【巡抚】
辽东镇:毛纲,以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后被弹劾。后是张学颜,以山西按察副使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蓟州镇:设有两个巡抚。顺天巡抚杨兆,驻蓟州,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保定巡抚宋纁,驻保定,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

宣府镇:巡抚吴兑,由山东按察副使升迁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

山西镇:巡抚(全称“巡抚山西提督雁门等关都御史”)先是石茂华: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后是杨彩:以山东左布政使迁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

大同镇:巡抚刘应箕。

延绥镇(榆林镇):巡抚郜光先,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

宁夏镇:巡抚张蕙,由山西按察使出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

甘肃镇:巡抚先是杨锦,后是廖逢节,以山西右参政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

固原镇(陕西):陕西巡抚,先是杨思忠,杨思忠改任户部侍郎、总督南京粮储后是张瀚,由兵部左侍郎、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

三、【总兵】
辽东镇:李成梁。

蓟州镇:戚继光。

宣府镇:赵苛。

山西镇:郭琥。

大同镇:马芳。

延绥镇(榆林镇):总兵雷龙。

宁夏镇:先是牛秉忠,后是谢朝恩。

甘肃镇:先是郑印,后是佟登。

固原镇(陕西):总兵吕经。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4-21
王崇古上言封贡互市事  
  隆庆五年(1571)二月初八日,总督王崇古上疏八事:一、赐封号官职。俺答可赐王号颁印。老把都及吉囊长子吉能,俺答长子黄台进,应授都督。其子弟如兀慎、打儿汉等四十六部应授指挥。俺答婿十余部各授千户。二、定贡额。岁许一贡,各定马匹及贡使数额。三、酌定贡期贡道。事毕由原道而回。四、立互市。彼以金银革鬃等,我以缯紬布帛铁锅等,互市日期为一月。市场地点在大同左卫之威虏堡。宣府万全右卫之张家口及山西之水泉堡。五、省边费。过去备边之费,岁不下数千两,今可省为抚赏之需。六、拒收降。今后罪夷投降,俱免收纳,华人来归,许验耒马住边堡。七、开荒城。今既和好通贡,边境有数年之安,残域可渐,荒田可渐垦。八、修边备。请皇上命九镇将领,乘暇修备,彼知我有备,不敢复叛。穆宗命兵部廷议。兵部请求将王崇古八议刊刻发给廷臣会议,最后请上自裁,穆宗准行。

古田土官起事平定  
  古田僮族韦银豹、黄朝猛等起事,险不可拔,抵拒经年。隆庆五年(1571)三月初一日,调思明等处土兵及汉兵共十余万人,由总兵俞大猷统领,直抵其寨,合营并进,起事遂平。诏改古田县为永宁州,设立守御千户所。古田版图分隶常安镇土司、福禄镇土司和桐木镇土司,编立里甲保长,每村立一僮长,俱听里长管束。

礼部议宗藩廪禄  
  隆庆五年(1571)六月十七日,礼部复奏:国初亲郡王将军四十九位。今玉牒内见存者二万八千九百二十四位,岁支禄粮八百七十万石余,其中郡县主君及仪宾尚不在内,较之国初增加数百倍。全国岁供京师四百万石,每年竭国之数不足以供宗室之半。现国家财力既以无措,宗室又苦禄粮不给,公私两困,势不容不变。为今长计,不得不限服制以杀禄给,听自便以开生路,严法制以禁其非,审时酌变为国家经久之图。穆宗允从。
  
俺答献赵全余党  
  隆庆五年(1571)六月二十六日,顺义王俺答遣使恰台吉、打儿汉执赵全余党赵宗山、穆教清、张永保、孙大臣及白莲教徒李孟阳等来献。赏予俺答等银采帑,寻令宣大巡按御史磔赵宗山等,传首九边。

俺答上表称贡  
  隆庆五年(1571)七月十二日,俺答上表称贡,赏顺义王俺答及妻,都督同知昆都力哈、黄台吉、指挥使把汉那吉、指挥同知、千、百户等官,永邵卜大成台吉等六十二员,吉能侄切尽黄台吉及来使布嗦罗等七十名,各赏紵丝彩段,布泉银帑有差,并发太仆寺银五千两解边酌量予之,以为定例。至八月十四日,吉能要求进马,破例许之,以后与俺答同来入贡。并准于延绥、红山墩、宁夏清水营互市。

云南通海卫地震  
  隆庆五年(1571)八月二十一日未时,云南通海卫(今通海)地震。声如雷吼,倒坏城堞官衙民居千余所,压死数十人,七日方止。曲江(今曲溪县地)至临安地再震,宁州宁震三日,云龙州城北松牧村有古塔,高丈许、围丈许亦坏。震中烈度(Io)VII,震级(M)为六级。
  
蓟镇昌平敌台成  
  隆庆三年(1569)春,总理蓟、昌、辽、保练兵事务戚继光上任不久,即调配军卒,开始东起山海关西至昌平缜边的筑修墙工程。隆庆五年八月二十一日,蓟镇昌平敌台成。工程蜿蜒曲折,巍峨雄壮,最紧要地区数十步、或一百步筑一台;次要地区一百四、五十步,或二百余步筑一台。敌台一般高三、四丈,周围十二丈至十七、八丈。台基用砖与巨石筑成,高与墙平,向边墙外突出一丈四、五尺有余,向边墙内突出五尺有余。敌台分为三层,中层空豁,四面有箭窗,上层建楼橹,环以垛口。两台相应,左右配合,互助支援。每台设百总一名,专管调试攻击,台头、台副二名,专管台内军器辎重。每台驻守军三、五十名,常年守御。五台设一把总,十台设一千总,节节制之,官军可以固守无恐。敌军来攻,即登台作战,居高临下,火炮矢石齐发,而敌军矢石不能及,敌骑不敢近。即使敌军大举进犯,或突入边墙,台内驻军亦可据台固守,别台及地面守军可迅速攻击敌军侧翼与背后,使之处处陷入攻击之中,难入难出。每座敌台备有佛郞机八架,子铳七十二门,铁闰二十四要,铁锤八把,铁剪八把,铁锥八件,钥匙八件,圆木座八个,木梃八根合口铅子二千一百六十个,神快枪八杆。合口无铅子四百八十个,木马子四百八十个,火箭五十枝,铁顶尖棍八根,锣一面,鼓一面,旗一面,木梆一面,大水缸四口,石炮五十位,河光大石四百块,河光小石四千块,食米十石,锅二口。敌台之间设有烽堠墩,两墩相去一二里,梆鼓相闻。每墩驻军五名。凡遇敌军马所向之处,该墩即举烽火报警,蓟镇昌平边墙延袤曲折二千余里,不出三个时辰即可传遍所有墩台,能迅速做好抗击敌军的各项准备。驻军平时于敌台附近屯种,以解决军食。戚继光在筑台的同时还积极教练士兵,有的《哨守条约》。
第3个回答  2018-06-03

被骗了,怎么办请问各位舔丝袜脚是什么味道?
第4个回答  2012-04-21
其在外加都御史或副、佥都御史衔者,有总督、有提督、有巡抚,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及经历、总理、赞理、巡视、抚治等员。
巡抚”之名即起于明代,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辛未,太祖令皇太子(即懿文太子)巡抚陕西地方,巡抚之名,始见于此。”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遣尚书蹇义等26人巡行天下,安抚军民。此后,逐渐派一些尚书,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去巡抚各处的边境腹地,办完事情就回朝廷复命。这样的官员,当时称为“巡抚”,或名“镇守”。巡抚兼军务的加提督,有总兵地方加赞理或参赞,所辖多而事务重者加总督。以尚书、侍郎任总督军务的,皆兼都御史,以便行事。由于总兵、宦官也可称为“镇守”,容易造成混乱,所以后来凡是文职官员奉命出朝,就一律称为“巡抚”,以与“镇守”相区别。此外,明代还

派监察御史巡视各省,以资监察,称为“巡按”。“巡抚”、“巡按”略有不同,但这些都是明代才设置的差务。由于这些官职是临时性的,所以各处名称都不同。比较经常设置的,有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1员,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1员,总督陕西三边军务1员,总督两广军务兼理粮饷带管盐法兼巡抚广东地方一员,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兼巡抚应天等府1员,巡抚顺天等府地方兼整饬蓟州等处边备1员,巡抚保定等府提督紫荆等关兼管河道1员,巡抚南赣、汀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1员。巡抚偏沅地方赞理军务1员,抚治郧阳等处地方兼提督军务1员。这些官员设置都是以边防或镇压人民为主要任务的。日久之后,便变成定制,到清代才将督抚看作一省的最高长官。总督在明代有称总制的,所以清代一般还称总督为制台。而督抚仍用钦差官的体制,不给印绶而给关防,称部堂、部院,而不单称总督,巡抚.

总督:清朝时期对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尊称为“督宪”、“制台”等,官阶为正二品,但可通过兼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与只掌握一省行政事务的巡抚不同,总督兼管数省,同时在政务之外也兼掌军务。有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和陕甘总督。此外明清也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专管某项政务的总督官职。
总兵:官名。明初,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有总兵和副总兵,无定员。总兵官本为差遣的名称,无品级,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战,事毕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总兵官之下,还设有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游击之下还有坐营官、守备、把总、提调官等。
督师:在明代督师相对总督和经略来说,督师的级别要高一些,督师大都挂兵部尚书衔,但督师未必是很确定的职位。
经略: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巡抚: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
(1)明代宣德、正统时流民问题逐渐严重,各地农民的反抗时有发生,政府的赋役来源也受到影响。河南、江西、浙江、山西、和南直隶等地巡抚,正是在这一形势下设置的。 (2)明初确立了都、布、按三司并立的省级政治体制。宣德、正统以后,文官集团势力的扩充和军人集团地位的下降,三司的平衡被打破。日趋激化的社会矛盾,又使三司条条分割、运转不灵。另置巡抚,反映出统治集团坚持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原则的愿望。 (3)巡抚又是应提高统治效率、整肃军备的需要而产生的。通过派遣廷臣管理地方事务和对原有机构进行某些改革来整饬吏治、革除积弊,已成为历代虽然不自觉却又经常性的措施。
巡按:明永乐元年(1403)后,以一省为一道。派监察御史分赴各道巡视,考察吏治,每年以八月出巡,称巡按御史,又称按台。巡按御史品级虽低(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但号称代天子巡狩,各省及府、州、县行政长官皆其考察对象,大事奏请皇帝裁决,小事即时处理,事权颇重。清初亦有巡按御史,顺治十七年(1660)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