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生物复习题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6-04
1.由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
2.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常见的方式有扦插和嫁接等。比如,甘薯、葡萄、月季、菊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
3.家蚕的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成为完全变态。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有蜂、蝶、蛾、蝇、蚊等昆虫。
4.蝗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还有蟋蟀、蝼蛄、螳螂、蝉等。
5.昆虫的外面覆盖着一层外骨骼,它会限制昆虫的生长发育,因此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出现蜕皮现象。“蝉蜕”实际上是蜕去昆虫的外骨骼。
6.雄蛙鸣叫是一种求偶方式,是在吸引异性;雌雄蛙抱对可以提高卵的受精率。
7.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为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两栖动物,如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8.鸡卵中卵黄是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外面包裹卵黄膜。卵黄中央有一盘状的小白点,称为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这些结构构成鸡的卵细胞。
9.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伴随着复杂的繁殖行为。
10.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
11.遗传学上把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统称为性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12.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转入到另一种生物体内,这种生物技术称为转基因技术。
13.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14.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基因是染色体上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特指含有染色体的生物)
15.在生物体的体细胞(除生殖细胞外的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如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
16.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每对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如人的体细胞中具有23对染色体,精子或卵细胞中具有23条染色体。子代体细胞中的每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由于基因在染色体上,因此,后代就具有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
17.相对性状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显性性状的,其基因组成有DD或Dd两种;表现为隐性遗传的,其基因组成只有dd一种。
18.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人类遗传病中相当部分是由于致病基因引起的(致病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如果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之间再婚配生育,后代出现遗传病的几率就会增加。
19.人类性别一般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性染色体是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两种。性染色体组成为XY时表现为男性,性染色体组成为XX时表现为女性。
20.就性染色体来说,女性产生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男性产生两种精子,一种是含X染色体的,一种是含Y染色体的;这两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因此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21.男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为XY;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表示为:22对+XY(或44+XY);精子中染色体组成表示为:22+X或22+Y。
22.女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为XX;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表示为:22对+XX(或44+XX);卵
细胞中染色体组成表示为:22+X。
23.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引起变异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可遗传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变异。变异一旦发生,就能够遗传下去。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
24.原始大气层中没有氧气,这是与现在大气成分的明显区别。地球上原始生命的摇篮是原始海洋。
25.关于生命起源的观点,目前较为认可的是化学起源说。
26.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证据。研究生物进化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比较。
27.一般来说,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28.关于生物进化的原因,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29.达尔文认为,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的动力)、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的内因或前提)、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结果)。
生物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适应环境的方式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0.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称为病原体。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
31.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某种传染病的患者或病原体的隐性携带者。
32.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可分为控制传染源(如对传染病人尽量做到“五早”,对患病动物及时处理,对病人实行隔离,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封锁疫区等)、切断传播途径(如搞好个人卫生,喷洒消毒液,消除各种传播媒介等)、保护易感人群(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加强体育锻炼等)三个方面。
33.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如唾液中的溶菌酶;这两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其特点是生来就有的,对多数病原体都有作用。
34.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脾脏、脊髓、扁桃体)和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组成。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其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35.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做抗原。
36.平时我们打预防针,注射的疫苗属于抗原,疫苗能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获得抵抗该疾病的能力,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器官移植会产生排斥反应是因为免疫系统把移植的器官当做抗原。被毒蛇咬了注射抗毒血清,抗毒血清有效成分是抗体。
37.免疫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功能:第一,清除体内衰老、损伤、死亡的细胞;第二,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第三,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当人体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强时,会出现过敏反应等。
38.“是药三分毒”,凡是药物都带有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药物可以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按所附说明服用的药物,非处方药简称OTC。
39.动脉出血时,血液呈鲜红色,血液从伤口喷射或或一股一股流出,应在近心端用手指、止血带或绷带止血。静脉出血时,血液呈暗红色,血液连续不断流出,应在远心端用手指、止血带或绷带止血。
40.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健康的生活不仅需要加强体育锻炼,搞好个人卫生,还要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还应学会与人相处,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41.心情愉快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
42.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这些疾病也常常被称为“生活方式病”或“现代文明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除了受遗传因素和环境的影响外,还与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速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