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的答题技巧及答题格式有哪些

如题所述

其实答题技巧、格式不是最主要的,学会读懂文章是第一步,认真审读题目要求,依据“问什么,答什么,怎么答”的原则,学会思考,不机械地照搬答题格式,可能更有用。为你提供一些技巧,希望对你也有所帮助啦。

主要的题型及答题技巧:
1、概括类题型
审清题意,锁定答题区域,是全文还是某(些)段落。
分层,理清文章思路。注意找提示性的词语(如关联词、代词、副词等)和过渡句、中心句、主旨句(关注文章结尾),概括层意。如“同时”“也”“还是”“却”等。
③找平实的、概括性的词句进行整合、归纳。描写性的及举例的词句不能作答案。
④关注位置:概括性的词语一般在首句、尾句。合并同类意,组合表达。
⑤尽力用原文词句组织答案,言简意赅,不要照抄句子。
⑥根据题目分值,分点规范作答,注意条理,清晰完整。
⑦答完检查,不写别字、病句。

2、理解句子含义
①联系上下文,确定语句基本内容或含义。
②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的内涵及词义色彩、表达技巧、人称等,把握句子深层含义。
③从作者的情感、态度上分析。

3、理解句中词语含义
①先理解词语的本意,再放入语境中,理解语境义。可找同义词替代,比较探究原词特有的内涵与作用。
②分析该词句运用的表达技巧,分析词义的词性及感情色彩,联系前后文,审视作者的情感态度,并看对文题、主旨有无作用。

为什么用……做标题?
①从文题的表达效果上看,是否吸引人。(化用名言诗句,形象生动,增添文采;句式结构上,疑问句引发思考,感叹句表达强烈的情感,注意标点符号作用。如毛泽东有一篇短评《哈哈!》很新颖,象相声、滑稽和喜剧那样,一开场就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立即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理: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哈哈”呢?)
②从情感上考虑,表现出作者的某情感态度(赞美、忧思、眷恋,讽刺,引起世人警觉等等)
③从修辞表达技巧及主旨上考虑,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标题的本义和引申义,是否暗示、揭示主旨。
④从文章内容情感看,是点明对象,还是是贯穿了全文的线索,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结全文等等。

分析段落作用
(1)分析首段作用
①与标题的关系:开篇点题或呼应标题;
②与主旨的关系:暗示、揭示或突出主旨;
③与下文的关系:引起下文,为后文铺垫(打伏笔);和下文形成对比,反衬…..;首尾呼应;
④与全文内容、情感和结构的关系:总领全文或领起全文;揭示文章行文思路;奠定情感基调;营造气氛(多为景物描写);激发读者兴趣,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⑤点明运用的表达技巧(修辞、对比反衬、联想等),表达出作者的某观点、情感。

(2)中间段落作用
①与上下文的关系:过渡,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由……到……(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层层深入;
②照应前文;
③段落总结句: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3)尾段作用
①与全文关系:总结全文,结构严谨,使文章浑然一体;
②与主旨关系: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点明或揭示题旨;深化或升华主旨;
③与上下文照应:首尾照应
④情感、内容与语言形式上(注意句式和标点):抒发或强化作者某情感,引发作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等等。
⑤点明运用的表达技巧。
(拟人,第二人称,便于抒情)

分析句子作用
阐明句子的内容及含义。
点明句子中运用的表达技巧。
根据句子在文中或语段中的位置,看是否为起始句、收束句、过渡句、中心句、关键句
等,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如①引领下文,概括段意、层意;②揭示、暗示或突出、强调文章中心、主旨;③过渡衔接,使文章环环相扣,结构紧凑。)
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

分析写某些内容的作用/分析为什么写某些内容/引用的作用
①若是写景句,则多侧重于营造气氛和意境,或以景衬人,结合抒发的情感作答。
②若是议论和抒情句,旨在揭示观点,或抒发情感,可进行概括。
若是引用某事件,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
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
若插入的是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
若出现在结尾,多总结全文,深化主旨。

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①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增强说服力、感染力的作用。
②有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采等方面的作用。

赏析句子/段落 (即表达特色及其效果;表达技巧及效果)
⑴表层意思:明确语句、段所表达的内容,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⑵深层意蕴: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与上下文的结构关系,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注:鉴赏语段、语句表达技巧角度如下:
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反问句、设问句等),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等。
写作技法: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对比、衬托;描写方式:(听觉、视觉、嗅觉,远近高低上下顺序,细节描写,动作语言心理等);人称转换;叙述顺序(倒叙插叙等);联想想象;虚实结合;谋篇布局(欲扬先抑、设置悬念、前后照应等);用典;引用名言等。
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如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绚丽浓艳,如徐志摩,用诗意写浓情;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主旨。
从情感及风格的角度鉴赏,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从语体的角度鉴赏,如:书面语与口语、方言、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分析人称的变化
掌握文章人称选用的效果作用:
①第一人称: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显得真实,可以增强文章的可信度、真实感;
②第二人称:以对话的口吻叙述,常起到拟人化的作用,显得亲切自然,便于交流感情,用于抒情能增强感染力。
③第三人称:以客观旁述的口吻叙述,可使文章张驰自由,便于多角度描述事物,表达感情。
第一、二人称都是站在抒情主体的角度进行表达,物我一体,抒情散文大都采用这种方式以强化情感表达。

10、分析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①表达方式:叙述的顺序(倒叙、插叙等);描写的方法(包括人物、环境描写。分为正、侧面,场面及细节描写);抒情的类型(直接与间接);议论(1.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2.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还要注意论证方法。)。
②表现手法:铺垫、烘托、渲染、衬托、对比、象征、想像、联想、虚实……
③修辞手法:a.描绘类:比喻、夸张、拟人——生动形象
b.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强调突出
c.语气类:反问、设问——增强语气
④布局谋篇:线索、顺序、过渡、照应、伏笔、详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设置悬念、点面结合、深化升华主旨等。

可参照“鉴赏语段、语句表达技巧角度”
附:1、叙述方式作用
叙述方式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2、描写:包括人物、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描写景物,主要考查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景物描写的方法,以及景物描写的作用等。
景物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角度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视觉还要考虑观察的角度、顺序等,如从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从高到低,或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动静,虚实,联想想象等。或者从时间的顺序。
环境描写作用 写景点明时令、地点;写景渲染气氛;写景衬托人物心情;写景烘托人物性格形象;写景表现人物关系。(散文)
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暗示人物命运;展开情节;推动或转换情节;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小说)
3、人物描写手法及作用:
描写手法 正面描写 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详写(细节描写、白描)
略写
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人物,如对比,衬托等。
侧面描写 不从正面去描写人物,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
作用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细节描写 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丰富文章内容,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白 描 能使文章语言朴实,格调清新,平中见奇,含义深邃,真实感人。

4、常见表现手法(表达特色,艺术特色)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本身作用
比 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
比 拟 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借 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夸 张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对 偶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 比 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加强语气、一气呵成
反 复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对 比 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设 问 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反 问 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双 关 (1)在古诗词,特别是民歌之中,运用谐音双关来,贴切地表达男女间的爱情,既生动又活泼,形成一种特殊风格。(2)通过谐音能起一种隐语的作用。(3)利用谐音达到讽刺和幽默的效果。
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象 征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衬 托 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先抑后扬 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托物言志 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虚实结合 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动静相衬 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以小见大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联想想象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引用 引用名言,为作者观点态度提供依据,增强文章说服力,增强艺术感染力。

注意:
无论是修辞手法,还是表达方式,还是表现手法,这几种表达技巧的考查,通常都是融会贯通的,在做题目的时候,不要割裂开来。

11、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
布局谋篇:线索、顺序、过渡、照应、伏笔、详略、统摄全篇、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设置悬念、点面结合、深化升华主旨等。
12、分析文章写作思路
抓关键语句——快速整体把握文章
抓住、画出体现思路线索、情态的关键词句。
①抓总括句(概括提起),纲举目张;
②抓过渡句,理清思路层次;
③抓悬念句(设置矛盾,提出问题),追根溯源;
④抓主旨句(直接揭示中心);
⑤抓抒情议论句,把握情感意图。
⑥抓比较对比,归纳主题;
特别提醒:凡是托物言志、托义于物(象征)、借景抒情的散文,要善于从景、物的外表特征去感受蕴含的精神本质,然后扣住文中揭示精神的句和段,从而弄明白文章思路和文意。

抓住、画出体现思路线索、情态的关键词句;了解文章结构;概括每段段意;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揣摩主旨。
探究题常见题型
一、对作者或文章中人物的观点、态度、情感进行探究
二、对文章的结构安排进行探究
三、对文章标题进行探究
四、对文章表达技巧进行探究
五、对重要语句含义进行探究
六、对文章观点进行评价
探究题命题原则:
1、设题重实际:它以高中学生应有的知识文化积累、阅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基础,符合高中生作答。
2、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等关键处设题。如文中的议论、抒情处。
3、设题讲根据:一般依据材料的内容(植根于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
4、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
5、答案有限制:它不会像平时可以“见仁见智”。这是选拔人才的高考,阅卷时总会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也就是说答案肯定不会“百花齐放”,“任尔东西南北中”。
6、题干表述有区别: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等等。
探究题答题原则: 答题模式:
1、深入解读文本 亮观点(总)
2、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 扣文本(分)
3、有个性化解读 联实际(分)
4、答案的论述性 下结论(总)
注:看清题干,答题规范。

探究含义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段原意。②和主旨结合理解其深层含义。③结合内容与结构探究。
④结合作者的情感倾向探究。⑤点明运用的手法。⑥根据分值,多层次分点作答。(一般3点)

探究启示
①紧扣文本探究。②结合主旨探究。③联系社会现实探究。④结合作者创作背景与意图探究。
⑤切忌离题离文,空发议论;语句要分层,并有条理;牢记答案源于文章。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