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有几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1-06-20
一、 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2、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4、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5、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二、作代词用: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第2个回答  2021-03-28
有三种用法,代词,助词和和动词
第3个回答  2022-07-18
“文言文之的意思有:到,往;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指示代词,这;活用为第一人称,我;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第4个回答  2017-02-24
一、“之”作代词用   
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例: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古文"之"有几种解释?
"之"字的用法共有7种解释:1. 动词(去,简孝往):表示到某个地方去。例句:吾欲之南海。2. 代词(代替宾语):指代前面的名词。例句:策之不以其道。3. 结构助词(的):表示名词的所有格或修饰关系。例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4. 凑足音节(无意义):用于某些动词后,起到补足音节的...

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
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1、 “之”作代词用: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2、 “之”作动词用:“之”用作动词时,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而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3、 “之”作结构助词,译为“的”: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或名...

之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1、用作介词,意思是:的、底。古文出处:春秋战国·孔子《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释义:夫子的文章。2、用作介词,意思是:于。古文出处:先秦·戴圣《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释义: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所亲爱的人往往会偏爱。3、用作介词,意思是:诸、之于。古文出处...

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二、“之”作动词用 例: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分析以...

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有几种
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有以下七种:1、动词,本义,出、进、发展。例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2、动词,往,到...去。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

(之)字在古文中的所有词意都有什么
代词: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如:“钟鼓之声。”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在古文中“之”的意思和用法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之 zhī 〈形〉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常用词组 ...

古文中“之”有几种意思
两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他们”,极少数情况也作第一人称“我(我们)”。2、物主代词“它(它们)”。之拼音zhī 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

之字在文言文中一般可以表示什么?
之的用法文言文8种如下:1.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例如:“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肉食者谋之。”2.作动词,“去”“往”“到”。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3.作结构助词,译“的”。例如:“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语文-古文‘之’字的意思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三)动词,到……去。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