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友好的班级关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11-11
与家长交流
冷静脑瓜子——提供反思的时间
捣蛋学生经常违纪应在我们预料之中,即使屡教不改也应在我们心理承受范围之内,教育之所以复杂,就在于反复抓,抓反复。学生的进步是在不断的犯错并不断调整中进步的,赶得猪,教得书。但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我发现很多同行处理违纪事件却追求速战速决:把学生叫到办公室,你问啥、他答啥,学生镇定自若,脸不该色心不跳,没几个回合,面对明显的事实却百般抵赖,教师大发雷霆、气急败坏,一边摸手机,一边问学生爸妈的电话——搬救兵了,家长接到电话,象领到圣旨一样,飞也似地赶到学校,老师当作学生的面劈里啪啦一通“告状”,在爸妈的打骂声下,在“感谢”老师的客套话中,结束对违纪学生的处理。
其实,我们冷静后思考刚才发生的这个事到底有多大,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想想我们读书阶段,原先许多的违纪事件,现在倒成为我们同学聚会的精彩话题)叫爸妈,有作用吗,捣蛋学生中,很多根本就不把爸妈放在眼里。在处理这个违纪事件中,我们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已失败宣告结束。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服,家长到校价值不大,自己冷静一想,其实还有好多更理想的处理办法,自己也觉得不满。这“三不”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其实,如我们想想下雨天,我们处理沾到身上的泥浆就会受到得多的启发:面对满腿泥浆,如想马上处理,常常适得其反,反到把衣服、裤子弄得灰不溜机,
一塌糊涂;如我们稍有耐心,略等片刻,泥浆一干,只需轻轻一拍,一揉,灰飞烟灭,干净如初。(当然要审时度势,如与安全有关必须快速)
搁平身架子——提供交流的平台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遇到麻烦, 还是有习惯性地把一切过错都推到学生、家长身上的现象,教师请家长到校本意是交流、沟通,求助,但很多时候不自觉还是演变成“告状”、甚至训斥, 一般来说,家长对孩子的老师多多少少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敬意”和“惧意”,其实我们遇到自己孩子的老师也一样是毕恭毕敬,深怕哪里出了点问题,影响我们的下一代。那么, 教师应如何消除家长的“惧意” 、让我们与家长轻松沟通呢?
首先, 作为老师应当放下“架子”, 有的老师可能要问, 老师有“架子”吗? 有的,当我们面对学生家长时,我们总会在不经意间,无意识的把家长也当成了“学生”, 这时家长也仿佛一下子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对老师也“诚惶诚恐”起来。其实有很多学生家长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 有的甚至是硕士、博士,但是他们在自己孩子的老师面前,有时侯完全就像一位小学生面对自己的老师。 上一届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的家长刘xx, 他在县规划办是一位“叱咤风云”的领导,当他面对我们老师时, 被问及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时,他竟毫不犹豫地说“一切都听老师的,你们是专家”。我原先还以为他是谦虚,后来才知并非如此,当我与他开诚布公的谈起他孩子的教育问题并征求他的意见时, 他竟然感动不已。后来他才坦然的告诉:自从孩子上学,由于孩子的成绩、表现不好, 自己从来就没少受过孩子老师的训斥,他说自己今生最惧怕的就是自己孩子的老师。我觉得这位家长的话可能对老师有一点误解, 也肯定是出于一种无奈,但是他的话在现实生活中却非常具有代表性。(尤其是自己学业曾经不好的家长)
这就说明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我们老师应当要放下“架子”,面对家长,我们应当少一些责备, 多一些沟通, 少一些吩咐, 多一些建议。把家长当成朋友,和他们共同探讨对其孩子的教育,要明白这时的教育对象是学生而不是家长,我们请家长来不是来受训的,而是来协助我完成教育工作。家长应该感谢我们教育了他的孩子,我们应该感谢家长帮助我们教育了我们的学生。或许这样,我们的沟通会更加成功、完美。
管牢嘴巴子——提供共同的语言
来校的家长,多数不说普通话,所以我们在交流时,尽量不要使用专业术语和普通话,多用家乡话定会使交流轻松、自然。同时与家长交谈时不要谈论别家的孩子,也不要随意与别家的孩子进行比较,尤其是表现超过他孩子的同学。榜样的力量虽然无穷,但身边的榜样一般激发不了同学的学习热情的。提及孩子的缺点时,要委婉,要客观、要公正,要有前瞻性,更多的挖掘家长忽视了的优点,尤其注意不要把孩子的优点误判为缺点进行点评。
大家知道,中国传统相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你老是唠叨他孩子打地洞,岂不是让家长觉得自己是老鼠吗,所以我们经常听到家长埋怨,自己孩子成绩、表现不好,在单位就抬不起头来,说起孩子比自己在单位混得差还感觉恼火;而成绩优异的学生家长却眉飞色舞,满面春风,好像自己得了冠军一样,所以我们在与家长交流时,要体会他们的感受,在与家长有共同语言时再交流就会轻松得多,我班的汪x同学,是上届调皮学生家长介绍读我班的,他来不久,我与他父母交流得知,他非常喜欢我们的班级,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没有一个老师说他不行的。(其实他就是让我们头疼的学生之一)你想有这些作为与家长交流的基础,效果不言而喻。我班陈X同学原先只准备在我校读一年就要转学,他们的住房就买在巴蜀中学的对面,但他喜欢这个班级,不愿走,装潢好的房子空锁3年借住在实验小学亲戚家中,你说家长不听学生的吗。看来与学生交流更要忌嘴才行,因为我们的一言一行随时学生都在向家长汇报。
给足脸面子——挖掘后续的价值
善于总结家长的教育理念,把自己的思想巧妙的与家长的思想融合,并通过他的嘴说出来,面子给家长,并恰当的在公众场合提及,通过学生传达老师对他教育观点的认同,便于全班家长教育思想的导向和转变。前不久,一位张姓的家长说他以前学生一回家就问这问那,还没坐下来就布置背外语,弄得学生没有好心情,长期下去孩子反感,原本自觉的孩子根本失去学习得信心和兴趣。他后来改变教育方式,每天关注他得底线,不一天问这问那啦,随时找些开心得话题开导学生,装作对目前的成绩差的现状很放心,不着急。没有经过多久,学生的成绩反而上升了,与父母的关系也和谐了。后来有位家长说到养花的体会,谈到有时一些花要死不活的,你不管它,把他放在有露气的角落,或许过不了多久他会获得生机,长得郁郁葱葱。如果我们过于关注他,今天为他松土,明天为他施肥,后天为他浇水,想来我们的关注只是加速他的死亡。这是多么浅显而富有哲理的故事。这两个不同家长的谈话同出一辙,我把这两个观点融合在一起,大加赞赏,并多次在家长会提及。他两个高兴得不得了,到处向有问题的学生家长现身说法,转变了很多家长的教育观念,这样工作起来你说轻松不轻松。
与学生交往篇
90%老师说热爱学生,而90%学生却说感受不到老师的爱。
教育需要疏导
高年级班主任每届都要遇到同学“早恋”,面对这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但真正处理的自己满意和成功的却不多见。
关于学生“早恋”问题,严格上说我们班主任和家长应该高兴才是,“恋爱从哇哦抓起”应是真理。明知道是正常的,不能强加阻止,但我们面对全班个个神秘兮兮的眼神,叽叽喳喳的议论,我们多半判断有时还是控制不住不免棒打“鸳鸯”,“快刀斩乱麻”,为了全班的整体“正常”发展,做回“法海”又何尝不可,如有这种想法尤其是这种做法的多数是事与愿违,反而把班级弄得污七糟八,班级管理倒退一大步。
1、十二、三岁正要迈进是人生的多梦季节。有时候一个爱慕的眼神、一句动听的话语、一次偶然的接触就能叩开少男少女的心扉。而家长、学校和社会又把早恋视若“洪水猛兽”,一味采取围追堵截的作法,使得叛逆性极强制少男少女心生反感,抱着“你们不允许我干,我偏要这么做”的态度,走上了早恋的不归路,越打击一方,反而创造了另一方表达坚定爱意的机会,这就是我们越压制效果越差的原因。
2、十几岁的爱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爱,它只是异性之间相互的吸引和朦胧的好感,我们并不要那样手忙脚乱,提心吊胆,把一些本来很简单的问题考虑得过于复杂,以至掩盖了事物本来的面目。其实大多数时候,只要我们从从容容、平平淡淡地对待孩子的斜风细雨、潜移默化的转变,信任他们、尊重他们,一切都可以安然无恙地过去。通过班会、私下点拨、广泛交异性朋友等多种方法引开注意力。
3、现在每当我遇到类似的事情,我会把处于青春期的同学比作尚未成熟的青苹果,我们要做的不是不允许他们开花、结果,而是帮助他们调整好开花、结果的最佳时机,让他们正常地发育而自然地走向成熟。
听听一位女学生的心声,请老师不要害怕我们恋爱,是因为大多数早恋是健康的,它只是那些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对异性的好感和倾慕,我想说,不管是师长还是同龄人,请不要对早恋的人横加指责,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理解和沉默。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拔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声音,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产生共鸣,我自身就应主动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教育需要放手
做班主任工作开始要吃苦,要紧、要严,可以多说话,学生的自觉性一旦形成,你就可以做个轻轻松松的旁观者,看着他们走路,到那时我们就要多动脑少动嘴,多给方法少干预,路要让学生自己走,班主任不要越俎代庖。在我们身边,有些班主任很负责任,整天忙得不亦乐乎,今天跟同学谈话,明天让学生检讨,随时办公室站不下,这样做并不能受到学生欢迎,常常还会出现调皮学生组建小集团对付班主任的现象,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瞄准学生的底线,只有没碰底线让他自由去,千万不要把学生完全暴露在我们的面前,让他们有一定的隐私和自由。
当班主任要敢于放手,要有一双期待、赏识、宽容的眼睛,我班目前设立10个正班长,10个班长助理,团支部、科代表一下来,全部都是“官”,让他们充分发挥每周1节的班会时间学会被人管,同时学会管别人。把我想说的、想做的通过班干部自己去说、去做、去纠正、去评价,发挥集体内部教育作用,我班班规班纪条数少得可伶,但一旦执行下来铁板铁钉。我一天当当军师、随时当当顾问,看着他们个个为小组、为班级建设忙和着,难道你还嫉妒忽略了你的存在。
我班有一名学生程x,平日好动,上课精神不集中,常跟同学打闹,遇事斤斤计较,迷恋电脑游戏,个人自理能力缺失,常常独来独往,生活靠奶奶形影不离的照顾,据说他是父母托我校两位老师给学校领导打招呼分到我班的,开学很长一段时间老是听任课老师和自主管理班长的告状,我对他进行多次批评和提醒见效不大。后来我通过自管小组同学的参与,终于有了可喜的变化,期末多数班主任忙于下载、借鉴网络评语,我却把评价权下放到自主管理小组,你看小组这样评价这位捣蛋的同学:一个胖嘟嘟、活泼可爱的男孩,商业的脑袋,游戏的天才。你十分聪明,但又总是对我们合理的建议显得那么“不屑一顾”,在别人的眼中也许你很调皮、捣蛋,可我们小组认为你真正进步了、可爱了,只要你下期上课能够集中精力,全神贯注的学习,课后关注自己的言行,你一定会成为我们小组的佼佼者和开心果。这些评价不是比我亲自写更有个性吗?像我们老师一样,都很在乎同学的评价,对领导、老师的评价不一定放在心上。放手让学生为我们打工去。
教育需要导向
去年清明节放假回校那天,521寝室7个同学都站在我的办公室咨询一个问题:小陈放清明节不回家上通宵网吧中途回宿舍没洗脚罚款7元,我们回校发现垃圾满地,被子未折叠罚款14元,共罚款21元。我问清原委后明白,这学期我班寝室的同学自行签订了一些规矩,处罚手段就是罚款,并且8个同学都签了字的,问小陈不给怎么办?当然作为老师一听初衷是好的,罚款形式肯定经不起推敲,怎样来保护同学的管理热情呢,我把我的想法提出后,你们在讨论后告诉我:: 1、这21元钱该给;2、这不叫罚款,改名自管自律基金;3、一期一结算,中途可以用于帮助困难同学;4、期末结束如该同学表现优秀就奖励返回;5、可用于每期寝室同学聚餐;6:奖惩的金额要调整,7、该钱应由平时通过收集矿泉水瓶、垃圾或者自己的零花钱上交:你看一件明显有违学校管理但初衷较好的事情变得有理有据,这不是肯定了学生放松了自己吗。前不久我去寝室他们又在构思如何营建寝室文化的一些管理办法正在征求室员的意见。
“懒”师出高徒,班主任不要事事亲躬亲为,重要的是引导,而不是做,要交给学生一把钥匙,让他们自己开启知识大门,要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所以我们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我们要尊重每一个生命,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期待每一次花开。
我们当班主任的要把同学当朋友看待,要讲求技巧,要学会有意尊重学生,不要以恶制恶,要有耐
心,不要想到我们与学生一席话就会影响学生终生,更不要刻意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我们要学会等待,学会欣赏。面对顽劣的同学,要想到发展如此已有10余年头,在你手上才几天,这么快变好可能吗。 教育需要模糊
教师在处理失窃、失礼等事件时,有些就不必把事情查的水落石出。
战国时期,楚王宴请臣下,正喝得欢畅之际,烛灯忽然灭了。一位醉酒的将军趁机拉扯楚王的一个妃子的衣服,这位妃子挣扎中扯下了将军的帽缨,然后向楚王哭诉,要求严惩这位无礼的将军。但是楚王却说道:“大家开怀畅饮,何不将帽缨都摘下啊?”于是在重新点亮灯火前,大臣们全都把帽缨摘了下来。这样一来,那个失礼的将军总算没有在众人面前丢人。后来这位将军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立下汗马功劳,为的就是报答楚王当日的恩情。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术语叫做“瀑布心理效应”。这是一种非常生动的心理现象,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一句非常随意的话也可以引起听的人很强烈的心理反应,通俗一点讲就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就正像大自然中的瀑布,表面平平静静,其实下面水花飞溅。楚王的一句“大家开怀畅饮,何不将帽缨都摘下啊?”,听在别的大臣耳中没什么,可是到了那个非礼大王妃子的将军耳中那可就不一样了,大王这是为了顾及我的面子才有此言的。这个心理学现象提醒人们,平日的交际中一定要顾虑到他人的感受,给足人家面子,千万别用一些无心之言与他人结下冤仇。
孩子上六年级了。有一天,班主任打来电话,说有严重的事件找她去学校。原来,儿子在课堂上偷看一本画册,里面有几张裸体女人艺术画像! 她的脑袋嗡了一下。和老师交换了意见后,她替儿子要回了那本画册,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第二天早晨,儿子在他的枕头上发现了那本画册,上面附着一封信:儿子,生命如花,朵朵都是美丽的。所以一朵花枯了,很多年后,我们还能忆起;所以一个女人死了,千年后,我们还能怀念她的美丽,比如李清照,还有秋瑾。孩子,从美出发,记住那些让我们感动的细节,比如一片落叶,一件母亲给你织的毛衣,一个曾经为你弯腰系过鞋带的女孩??
这位极聪明伟大的母亲懂得在孩子的缺点中发现那一点点优点,并用无微不至的圣洁的母爱呵护着他生命中的那一点点光!而那一点点不曾被扑灭的光,总有一天会洒成满天的星星、月亮和太阳,照亮这个我们深爱着的人世。
这位家长的处理就值得我们班主任好好反思和借鉴。
面对我们犯错的同学,不是说一味的放纵和糊涂,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情况灵活处理:因人而异,长善救失;与人为善,不伤自尊心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呵护那一点点光”永存心中,作为我们教育行为的准则,让我们糊涂一次,给学生一次机会。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