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始于西晋,北宋时已初具规模,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制瓷技艺登峰造极,梅子青、粉青釉达到了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传统龙泉窑中的哥窑与官窑、汝窑、定窑、钧窑等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龙泉窑的青瓷技艺推动了各地瓷窑的发展,从南宋至明代,福建、广东沿海和江西一带的瓷窑纷纷烧造出类似龙泉青瓷的产品。
龙泉窑青瓷在国外也有重大影响,宋元时期就大量出口,陈桥驿在《龙泉县地名志序》中说:“从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东非沿海,无处没有龙泉青瓷的踪迹。”龙泉青瓷在宋元时达到高峰,明代生产规模不减,但质量下降,至清代逐渐衰落,晚清后曾一度停烧,仅有少数窑口从事仿古生产。
龙泉青瓷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五代到北宋早期、北宋后期到南宋、元明。
1、五代到北宋早期
三国两晋时期,老百姓利用本土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取越窑和瓯窑的制瓷技术与经验,开始烧制青瓷。这一时期的青瓷作品制作粗糙,窑业规模也不大。但是,到五代和北宋,吴越国的统治者为了俯首称臣,每年向中原君主供上不计其数的“秘色瓷”,以示修好。如此庞大的生产数量致使越州窑场无力承担,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龙泉窑便以担负这样一个“和平”的贡器使命换来了它本身发展的契机。龙泉窑业初具规模,烧制青瓷技术已有相当水平。加上越窑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一批优秀的瓷匠陆续在龙泉安家落户,龙泉窑产品的质量得以迅速提高。
这一时期的龙泉窑器皆为淡青色釉瓷,胎骨多为灰白色,少数灰黑色。胎壁薄而坚硬,质地坚实、细密。龙泉窑的制瓷作坊大多数建造在河流或溪沟两旁的山麓上。窑匠们在山的缓坡上建龙窑,窑旁小块平地造作坊和住宅,窑和作坊连在一起,布局合理,操作方便;山上有树木,附近有瓷石矿,生产瓷器所需的原料、燃料取用方便;附近的溪水与河流,既可为作坊提供工业用水,又可通过船筏等水上运输工具将产品运往销售地。从五代到北宋中期,龙泉一跃成为江南第一名窑。那些被无数人所吟咏赞叹的“秘色瓷”,也正是龙泉青瓷演绎它美轮美奂传奇的开始。
2、北宋后期到南宋
南宋可谓龙泉窑的黄金时期,青瓷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北宋覆灭后,北方人大量南迁,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而北方汝窑、定窑等名窑又被战争所破坏,瓯窑和越窑也相继衰落。到南宋晚期,由于北方制瓷技术的传入,龙泉窑结合南艺北技,创造了中国青瓷史上的顶峰。
这一时期,龙泉窑出现了一种碧玉般的厚釉瓷。厚釉瓷分黑胎和白胎两类。南宋统治者为解决财政困难,鼓励对外贸易,于是龙泉青瓷就藉海上贸易兴起之利,从海路大量出口,行销世界各国,成为主要的出口商品之一。日本陶瓷学者三上次男把这条运输瓷器的海上航路誉为“陶瓷之路”。对外贸易产生的大量需求带动了新的制瓷作坊大量涌现,产品烧制技术质量不断提高。
南宋末期,龙泉窑进入鼎盛时期,粉青和梅子青的烧制成功,巧夺天工,在中国瓷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粉青、梅子青是公认的青瓷釉色的巅峰,它不仅意味着龙泉窑制瓷技术水平的提高,其本身也包含了更丰富的审美意蕴。南宋龙泉窑很多器皿的新造型都是传承古代青铜器演变而来的,如尊式瓶、鼎式炉等。人们在审视这些玲珑隽秀的南宋龙泉窑青瓷时不免要发出惊叹,它们身上带着太多官窑器的影子。官窑作为一种垄断,绝对不允许民间仿制,龙泉青瓷与官窑器的相似恰好说明了它受到了官窑器的影响。虽然尚未找到南宋龙泉设立官窑的明确记载,但种种迹象表明,宫廷很可能派遣了技术人员和官僚在龙泉等地监制“贡器”。
南宋时期,龙泉青瓷的制作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其釉色追求一种青碧玉般的情调和效果。后来这种青瓷传入朝鲜,影响到高丽青瓷。日本人称之为砧青瓷,并大量仿造成。在欧注入龙泉青瓷叫做“雪拉同”(Seladon)。此名字有着一段富浪漫色彩的传说。17世纪初,法国作家雨费写了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是法国最爱欢迎的读物之一。后来这个小说被改为戏剧,搬上舞台,上演后轰动一时。演出时,剧中的牧童雪拉同穿着一件像海水样碧绿,像青天一样美丽的青色外衣,逗人喜爱。而来自遥远东方充满神秘感的中国龙泉青瓷,也是轰动一时的艺术品,许多贵族对它的喜爱几乎达到着迷的程度,人们很想给它起个最能表达那种狂热感情的名称。恰好龙泉青瓷的色调和牧童所穿的衣裳相似,因而人们就把“雪拉同”赠给龙泉青瓷,欧洲人还是把龙泉青瓷叫成“雪拉同”。
3、元明
或许元代统治者欣赏不了那种精致细腻的艺术,但瓷器仍然是贵族生活不可或缺的点缀。元代的龙泉窑依然为宫廷和贵族烧制瓷器,龙泉窑出现的八思巴文瓷器,便是一个力证。元代的龙泉窑瓷器在风格上更是焕然一新。其实元代的蒙古统治者不是单方面地被汉文化所同化,蒙古铁骑在征服一个王朝的同时也带来了草原的大气与粗犷。加上元代统治者继续奉行对外贸易政策,使龙泉青瓷生产规模在元代继续扩大,窑址和产品的数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产品品种增多,远销国外。
1975年至1977年,在韩国西南部的新安海底发现一艘元代沉船,打捞出1万多件瓷器,其中龙泉青瓷占了9000多件,可见龙泉青瓷在元代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元后期,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加剧,严重影响着青瓷的生产。此时青瓷器的胎骨逐渐转厚,且较粗糙,多数瓷窑在坯体成型以后未经很好修整,釉层减薄,器皿釉色青中泛黄,造型也不及以前优美。而明代龙泉窑青瓷是在元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残片中仍可看出元代器物的影子。
到了公元1403年至1424年(明永乐)和1426年至1435年(宣德年间),郑和下西洋,海外贸易促进青瓷生产。此后,青花瓷兴起,加之中国航海事业衰落,海上贸易之路变为西方殖民者侵略之路。明王朝实行海禁,青瓷外销量锐减。龙泉窑窑口纷纷倒闭,改烧民间通用青瓷,造型、烧制都不及以前精致。但是,明代龙泉窑也有精品的存在是不容否认的。对照同时期的景德镇官窑器不禁豁然开朗,两者在造型纹饰上的不谋而合正昭示着这类龙泉窑青瓷器的正统身份。
到了清朝,龙泉窑窑场所剩无几,产品胎质粗糙,釉色青中泛黄。灿烂的龙泉青瓷之花至此凋零。但是,大明处州龙泉官窑,这个被历史遗忘湮没了很久的奇迹终究在种种机缘巧合之下,被拨开尘土,重见天日。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历史溯源
龙泉青瓷的传统烧制技艺源远流长,起源于西晋,至北宋时期已初具规模。南宋中期,其制瓷技艺达到了巅峰,以梅子青、粉青釉色闻名于世,与官窑、汝窑、定窑、钧窑并称宋代五大名窑。它不仅在国内推动了瓷窑的发展,还对海外产生了深远影响,宋元时期大量出口,足迹遍布印度洋沿岸等地,被誉为“陶瓷之路”...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历史溯源
龙泉青瓷的烧制技艺源远流长,始于西晋时期,北宋时已初具规模。南宋时期,特别是中晚期,龙泉窑达到了巅峰,以梅子青和粉青釉色闻名,被誉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官窑、汝窑、定窑、钧窑并列。这一时期的青瓷技艺对周边瓷窑产生了深远影响,如福建、广东沿海和江西一带的瓷窑纷纷效仿,仿制出类似产品。龙泉...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历史溯源
龙泉窑始于西晋,北宋时已初具规模,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制瓷技艺登峰造极,梅子青、粉青釉达到了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传统龙泉窑中的哥窑与官窑、汝窑、定窑、钧窑等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龙泉窑的青瓷技艺推动了各地瓷窑的发展,从南宋至明代,福建、广东沿海和江西一带的瓷窑纷纷烧造出类似龙泉青瓷的...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遗产简介
中国的传统工艺遗产中,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是一项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艺术。据历史记载,这项技艺的起源可追溯至1700多年前,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与文化的积淀。它的制作过程严谨而精细,从原料的处理开始,先是对精选的矿石进行粉碎、淘洗、陈腐和练泥,这些步骤体现了匠人们对手艺的执着。接着,经过器物的成型...
浙江龙泉青瓷的历史沿革
龙泉青瓷源于五代,盛行于宋,是中国制瓷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宋王朝南迁杭州后,当时的龙泉瓷工吸取了历代名瓷的优秀传统,以精湛的技艺烧制出美轮美奂的瓷器,把青瓷生产推向一个全盛的时期。那时瓯江两岸群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舶往来如梭,单是目前发现的古窑址就有200余处。据说,宋代...
剖析古代瓷器制作工艺:以南宋龙泉青瓷多层釉工艺技术为例
一、南宋龙泉青瓷的起源和历史 1.1、起源 龙泉青瓷起源于南北朝时期,那时已具备高温烧制的技术条件和生产能力,对瓷土和瓷石的精细选择和混合配比是成功烧制的基础。1.2、历史 南宋时期,龙泉窑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瓷窑之一,其黄金时期体现在优美的器形、清润的釉面和淡雅的色泽上。《刘海粟夜行船图》和...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基本信息
在历史悠久的浙江丽水龙泉市,一项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瑰宝,承载着宋元时期的艺术魅力。这一工艺的精湛技艺被赋予了世界\/国家级别的荣誉,编号为Ⅷ-9,充分体现了其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自古以来,龙泉窑以其色泽青翠如梅子,纹饰雕刻龙纹的精美盘子而闻名。这些青瓷...
龙泉青瓷——掌握几个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浙江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龙泉青瓷也因此成为全球第一个且是唯一一个入选人类“非遗”的陶瓷类项目。追根溯源 龙泉窑始于西晋,北宋时已初具规模,南宋中晚期进入...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的介绍
龙泉青瓷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南朝时期,龙泉汉族劳动人民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取越窑、婺窑、瓯窑的制瓷经验,开始烧制青瓷。在南宋时烧制出了晶莹如玉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标志着龙泉青瓷达到了巅峰,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赏之让人心情畅然。2006年5月20日,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经...
龙泉窑的历史传承
这时的龙泉窑结合南技北艺,迅速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进而形成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不仅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方法、装饰艺术及装窑烧成等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器形种类更是大大丰富。由于熟练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术以及烧成气氛的控制,釉色纯正,釉层加厚,在南宋晚期烧制成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