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60首

翻译或者是答案。
请发到我的邮箱thrillerds@126.com
谢谢,允许是图片的。
谢谢大家,请帮帮忙。
好的话,我追分。最好能在3天内给出答案,谢谢了!!!!
我要的是古诗词部分的

第1个回答  2009-07-12
2009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11~22)2009-06-21 16:2611.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①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②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③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选自《吕氏春秋》有改动)

【注释】①旷日:荒废时日。②致力:致:竭尽(精力)、集中(意志);集中力量从事(某项事业)。③疾:急切从事。

【译文】

齐国有个喜欢打猎的人,荒废了许多时日,可什么野兽也没猎到。回到家里,就感到对不起妻子和孩子,走出家门,就感到对不起朋友乡邻。他猎不到野兽的原因,是他的猎狗不好。(他)想要买一只好狗,(可是家里又十分贫困,买不起。)有个人对他说:“你应该尽力耕田。”这个打猎的人说:“为什么?”那个人没有回答他。他就自己想到,该不会是想要我努力耕田有了收获之后就可以买到好狗了吧?于是,他回家后就辛勤耕田。辛勤耕田,家里就富裕起来。家里富裕起来,就(有钱)买到了好狗,于是他每次打猎的收获,常常超过别人。不仅仅是打猎,许多事情都是这样。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入 (2)家室 (3)宜 (4)疾耕

2.翻译

(1)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

(2)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3.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

1.(1)回家 (2)妻子孩子 (3)应该 (4)努力耕田

3.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暂时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干,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12. ★何梅谷之妻

何梅谷,鄱阳人也。其妻垂老,好事佛,自旦至夕,必口念“观音菩萨”千遍。何梅谷以儒学闻于时,止之则弗从,弗止又恐贻笑士人。进退狼狈。一日,呼妻至再三,随夜随呼勿辍。妻怒曰:“何聒噪若是耶?”梅谷徐答曰:“仅呼半日,汝即我怒,观音一日被尔呼百遍,安得不汝怒耶?”妻子顿悟,遂止。

(选自明·程文宪《中州野录》)

【译文】

何梅谷,是鄱阳人。他的妻子将要老了,喜欢拜佛念经,从早晨到黄昏,一定要嘴里念“观音菩萨”上千遍。何梅谷凭着儒学好而在当时出了名,(他想)阻止他的妻子做佛事,可是妻子不听从,不阻止呢,他又怕给当时的读书人留下笑柄,(这样使得他)进退两难。一天,他三翻两次地喊他妻子的名字,一直到晚上也呼喊个不停。妻子生气地说:“为什么这么吵闹呢?”梅谷慢慢地回答说:“(我)才喊了你半天,你就对我生气,观音菩萨一天被你呼喊上百遍,怎么能对你不生气呢?”妻子顿时明白了,于是停止做佛事。

【阅读训练】

1. 解释:

(1)垂 (2)夕 (3)止之则弗从 (4)贻

2.翻译:

观音一日被尔呼百遍,安得不汝怒耶?

3.何梅谷为何“进退狼狈”?

【参考答案】

1.(1)将(2)黄昏 (3)指何梅谷妻每天念千遍“观音菩萨”这件事。(4)留下。

3.何梅谷妻每天念佛千遍,何梅谷阻止她她不听,不阻止她呢,又恐怕会让读书人见笑。

13. ★邴原弃学

邴原①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②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③有志,吾徒④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⑤《论语》。

(选自明·李贽《初潭集⑥·卷十二》)

【注释】①邴原:三国时人,当时著名的学者,与管宁、华歆并称“辽东三杰”。②恻:怜悯。③苟:假如,如果。④徒:白白地。⑤《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 ⑥《初潭集》:明代思想家李贽所撰,共十二卷,系内府藏本,按内容分为五类:曰夫妇,曰父子,曰兄弟,曰君臣,曰朋友。每类之中又各有子目,皆杂采古人事迹,加以评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经过书塾时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说:“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人,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说:“我没有上学的学费。”老师说:“孩子,你如果有学好知识的志向,我可以白白地教你,不要你的学费。”邴原于是就进了学堂。(他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能熟练地背诵《孝经》和《论语》。

【阅读训练】

1. 解释:

(1)凡得学者 (2)苟 (3)徒 (4)资

2.翻译:

(1)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3.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

4.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

【参考答案】

1.(1)能够 (2)假如,如果 (3)白白地 (4)钱,学费

3.发现邴原无学而泣,躬身垂问。得知邴原身世后,甘愿舍弃自己的收入,免收邴原学费。这位老师“关心贫幼”、“帮助有志者成才”的品质值得每一个人敬佩。

4.贫不丧志,立志求学,并在学习中刻苦勤奋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4. ★晋人好利

晋人有好利者,入市区焉。遇物即攫①之,曰:“此吾可羞②也,此物(吾)可服也,此吾可资也,此吾可器也。”攫已,即去。市伯③随而索其直④,晋人曰:“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尔幸予我,我若富贵当尔偿。”市伯怒,鞭之,夺其物以去。旁有哂⑤之者,晋人戟手⑥骂曰:“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吾犹取之白昼,岂不又贤于彼哉?何哂之有?”

(选自明·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注释】①攫(jué):夺取。②羞:通“馐”,美好的食品,这里当动词用,意为“吃”。③市伯:市场上的管理官吏。④直:通“值”。⑤哂(shěn):讥笑。⑥戟(jī)手:竖起中指与食指如戟形。这是骂人时侮辱人的动作。

【译文】

有个贪财的晋国人,走进市场。碰到东西就取,说:“这个东西我可以吃,这个东西我可以穿,这个东西我可以收藏,这个东西我可以用。”拿了就走。管理市场的官吏追出来和他要钱,这个晋国人说:“我刚才利欲熏心,两眼晕眩、发热,天下的东西都好像是我本来就有的,不知道是你的东西了。幸好你给了我,我如果以后发了财就还你钱。”管市场的官吏生气了,用鞭子抽打他,把他拿的东西夺回来就离开了。旁边有人讥笑他,晋人伸手指着他骂道:“世上贪财的人比我还要严重,(他们)往往想方设法用阴谋抢夺财物,我还只不过是白天去抢,难道不是比他们好多了吗?有什么好笑的?”

【阅读训练】

1. 解释:

(1)即去 (2)索 (3)予 (4)甚于

2.翻译:

(1)皆若己所固有。

(2)何哂之有?

3.就短文最后晋人的话,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1)离开 (2)求取 (3)给 (4)比……严重

3.虽然强抢不是什么值得表扬的,但晋人的辩解却也令人深思。好利是人类普遍的本性,最好的做法当然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表面君子风范,说起廉洁慷慨激昂,而暗地里却贪得无厌,为自己利益费尽心机者,实在比这晋人还要差!因为他们多了一条更卑劣的品行——虚伪!

15.★范仲淹罢官

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①,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shāng)②,见缞绖(cuī dié)③数人营理④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⑤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g)殓⑥棺椁(guǒ)⑦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⑧宴席,厚赒(zhōu)⑨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译文】

范仲淹镇守邠州时,闲暇的时候带领下属和官员登上城楼准备酒宴,还没有举起酒杯,就看见几十个穿着孝服的人正在筹办装殓之物。他马上派人去询问,原来是一个客居在外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将要埋葬在近郊。下葬时入殓的衣服、棺材外面的套棺都没有准备。范仲淹很伤感,立即撤掉了酒席,重重地救济了他们,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甚至有感动得流下眼泪的人。

【注释】①邠(bin)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②觞(shāng):酒杯。③缞绖(cuī dié):丧服,此指穿着丧服。④营理:筹办。⑤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⑥赗 (fèng) 殓:下葬时入殓的衣服。⑦椁(椁)(guǒ):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套棺)。⑧彻:通“撤”。⑨赒(zhōu):救济。

【阅读训练】

1. 解释:

(1)亟 (2)具 (3)怃然 (4)毕

2.翻译:

(1)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2)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3.从上文中摘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后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4.这个故事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品质?

【参考答案】

1.(1)急忙,赶快 (2)具备,齐备 (3)失意的样子 (4)结束,完毕

3.亟令询之、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

4.表现了范仲淹体恤民生艰难、心系百姓疾苦的道德风范与人格魅力。

16.★一知半解

宋人有学者,三年反而名其母①。其母曰:“子学三年,反而名我者,何也?”其子曰:“吾所贤者,无过尧、舜,尧、舜名。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今母贤不过尧、舜,母大不过天地,是以名母也。”其母曰:“子之于学者,将尽行之乎?愿子之有以易名母也。子之于学也,将有所不行乎?愿子之且以名母为后也。”

(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注释】①名其母:直呼他母亲的名字。

【译文】

宋国有个求学的人,(求学)三年后回到家居然直呼他母亲的名字。他母亲说:“你学习了三年,(现在)回到家却直呼我的名字,(这是)什么原因?”她的儿子说:“我所认为是圣贤的人,没有超过尧、舜的,可对尧、舜是直呼他们的名字;我所认为大的东西,没有大过天地的,可对天地也是直呼它们的名字。现在母亲你贤明不会超过尧、舜,母亲你大不可能超过天地,因此我就直呼母亲的名字。” 他的母亲说:“对于你所学的,你将要全部按照它实行吗?希望你有可能改掉的就是直呼母亲的名字;对于你所学的,你会有不实行的吗?希望你姑且把直呼母亲名字这件事放在后面(暂缓实行)。”

【阅读训练】

1. 解释

(1)而名其母 (2)吾所贤者 (3)是以 (4)子之于学者

2.翻译

(1)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

(2)愿子之且以名母为后也。

3.题目“一知半解”是对文中宋人的讽刺,它讽刺了宋人的什么?

【参考答案】

1.(1)却 (2)圣贤 (3)因此 (4)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无义

3.读死书而不善于运用,变得非常迂腐,甚至连基本的人世常识和人情伦理都忘却了。

17.★非所言勿言

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为勿为,以避其危;非所取勿取,以避其诡①;非所争勿争,以避其声②。明者视于冥冥;智者谋于未形;聪者听于无声;虑者戒于未成。世之溷浊③而我独淸,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选自《说苑·说丛》)

【注释】①诡:欺诈,奸猾。②声:声望,名声。③溷浊:浑浊。

【译文】

不需你说的你就不要说,从而来避免祸害;不需你做的你就不要做,从而来避免危险;不需你拿的东西你就不要拿,从而来避免欺诈;不需你争取你就不要争取,从而来避免损害名声。眼睛明亮的人能看到昏暗的地方,有智慧的人能在事情没有发生时进行谋划;听力灵敏的人能在无声中听到声音;善于思考的人能在祸患没发生时做好防备。这个世界很浑浊,只有我很清白,所有的人都醉了,只有我还清醒。

【阅读训练】

1. 解释:

(1)患 (2)冥冥 (3)谋 (4)戒

2.翻译

聪者听于无声;虑者戒于未成。

3.“世之溷浊而我独淸,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中的“独清”、“独醒”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祸害,灾难 (2)糊涂、愚昧的样子(昏暗的样子)(3)谋划(4)防备,戒备

2.聪明的人,还没有一点声响时就预计到了;会思考的人还没有成功时就做好防备。

(听力灵敏的人能在无声中听到声音;善于思考的人能在祸患没发生时做好防备。)

3.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为勿为,以避其危;非所取勿取,以避其诡;非所争勿争,以避其声。

【特别说明】

本段中“红色字体”为对原书的“文段”和“参考答案”的修改,敬请读者自察。

18.★武王问治国之道

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

(选自《说苑·政理13》)

【译文】

武王问姜太公:“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什么?”太公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方法就是爱护百姓罢了。”武王说:“爱护百姓是做什么事?”太公答:“给他们以利益而不要加害于他们,让他们成功不要使他们失败,使他们好好活着而不要杀害他们,给了他们的东西就不要再抢回来,使他们快乐别让他们痛苦,对他们和颜悦色而不要怒目相向。这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使百姓有合宜的道德、行为,怜爱他们罢了。”

【阅读训练】

1. 解释:

(1)道 (2)而已 (3)若何 (4)利

2.翻译:

(1)爱民若何?

(2)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

3.文中具体体现“治国之道”的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方法 (2)罢了 (3)怎么样 (4)利益,好处

3.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

19.★君子之言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君子之学也,入于身(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译文】

君子的话少而真实,小人的话多而虚假。君子的学习,传入耳中,记在心里,从自身做起。君子的治事,从一些不易看到的地方开始,最终使人不能赶上。君子考虑幸福往往不能周全,但思考祸患却百倍于思考幸福。君子在领取财物时要看对象,施与财物时却不选择人。君子的充实如同空虚一样,有如同没有一样。

【阅读训练】

1. 解释:

(1)寡 (2)弗及 (3)虑 (4)祸

2.翻译:

(1)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2)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

3.君子之言与小人之言的区别在于什么?

4.列出文中的两对反义词。

【参考答案】

1.(1)少 (2)不及,比不上 (3)考虑 (4)灾难,祸害

3.前者寡而实,后者多而虚。

4.寡——多、实——虚、有——无

20.★刘备纳贤

初,涿郡①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尝与公孙瓒②同师事卢植,由是往依瓒。瓒使备与田楷徇青州有功,因以为平原相。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备周旋,不避艰险。常山赵云为本郡将吏兵诣公孙瓒,刘备见而奇之,深加接纳,云遂从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涿(zhuō)郡:地名,在今河北中部。②公孙瓒(zàn):人名

【文化常识】

说“刘关张”:在历史上,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关系亲密的“恩若兄弟”。再加上《三国演义》的渲染,虚构了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拜为兄弟的情节,发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他们一起反董卓、抗曹操、伐东吴,谋大业,同心同德,生死与共。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在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结义、结拜就是将没有血缘关系的群体和人,以一种虚构的血缘关系为特征的、准宗族组织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团体的凝聚力,这是弱小群体抵御强暴、免于饥寒的最常用的手段。桃园结义作为后人效仿的经典和楷模已然深入到社会。

【译文】

当初,涿郡人刘备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苦,和母亲一起靠贩卖草鞋为生。刘备身高七尺五寸,双手下垂时能够超过膝盖,(耳朵很大,)自己一回头都能看得到;他胸怀大志,平时很少说话,高兴、愤怒等表情不在脸上轻易流露。他曾经与公孙瓒一起在卢植门下学习儒家经义,所以前去依附公孙瓒。公孙瓒派他与田楷夺取青州,建立了战功,因此把他任命为平原国相。刘备年轻时与河东人关羽、涿郡人张飞交情深厚,他与这两人同榻而眠,情同手足,但是在大庭广众之中,关羽和张飞整日站在刘备身边侍卫。他们跟随刘备应付周旋,不避艰险。常山人赵云率领本郡的队伍前去拜见公孙瓒,刘备见到赵云后,认为他胆识出众,便用心交结。于是赵云就跟随刘备到了平原国,为他统领骑兵。

【阅读训练】

1.解释:

(1)后 (2)顾 (3)依 (4)以为 (5)诣 (6)奇

2.翻译:

(1)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

(2)②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

3.刘备的人生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1.(1)后代 (2)回头看 (3)依附,依靠 (4)把……作为 (5)拜见 (6)以……为奇

3.要有一番作为,就要善于海纳百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1.★绝妙好辞

魏武①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②”八字。魏武谓修曰:“卿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辤”;所谓“绝妙好辤”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节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语》)

【注释】①魏武:指曹操。②齑(jī)臼(jiù):捣粉末的器具。

【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撰写,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及白描等文学手法,佳句多多,典故不俗,后人对“魏晋风度”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部著作,尤其是摹划人物,只寥寥数语,精神面貌便跃然纸上,诚为中华文学中的瑰宝奇葩。可惜的是,《世说》一书刚刚撰成,刘义庆就因病离开扬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时年仅41岁,宋文帝哀痛不已,赠其谥号为“康王”。

【译文】

魏武帝曾经从曹娥碑下经过,杨修跟随着。碑的背面题写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魏武帝对杨修说:“你懂不懂得它的含义?”杨修回答说:“懂得。”魏武帝说:“你不要说,等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路,魏武帝才说:“我已经懂得了。”于是让杨修另外记录下他所理解的意思。杨修记道:“黄绢,是有色的丝,在字中是一个‘绝’字;幼妇,是年少女子,在字当中是一个‘妙’字;外孙,是女儿之子,在字当中是一个‘好’字;齑臼,是受辛之器,在字当中是一个‘辞’字:合起来就是‘绝妙好辞’的意思呀!”魏武帝也记下了这八个字的含义,与杨修所记相同,于是他感叹说:“我的才能比不上你,竟然相差了三十里。”

【阅读训练】

1.解释:

(1)过 (2)不 (3)行 (4)女子 (5)记

2.翻译:

(1)卿未可言,待我思之。

(2)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3.从文末曹操感叹自己的才能不如杨修,说明杨修是______的人。

【参考答案】

1.经过 (2)同“否” (3)走 (4)女儿的儿子 (5)记录 2.略

3.才高八斗,绝顶聪明

22.★牧童捉小狼

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抓。其一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童下视之,气已绝矣。

(节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文言知识】

说“且”。“且”的义项较多,在句中一般作虚词用。当它作为连词的时候,一般有三个义项:表示并列,可译为“又”;表示递进,可译为“而且”;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文中的“且号且抓”应该表示并列,是又叫又抓的意思。

【译文】

两个牧童走进山林里(恰好)走到一个狼窝前,窝里有两只小狼,(两个牧童)谋划着各抓一只。(他们)各自爬上一棵树,两棵树相距几十步远。过了一会儿,老狼回来了,它钻进狼窝一看,小狼不见了,心里非常惊慌。一个牧童在树上又是扭小狼的脚,又是揪它的耳朵,故意让它哀号。老狼听到小狼的叫声,仰头看见了(牧童和小狼),愤怒着冲到树下,一边嚎叫一边连爬带抓(着树干想爬上去)。(这时)另一个牧童也在另一棵树上欺负得小狼急促地哀号起来。老狼(听到了)停下(它的)嚎叫四周张望,才远远看见另一棵树(上的小狼和牧童),它又离开这棵树奔跑向另一棵树下,(它)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第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叫,它又转身奔向第一棵树。口中叫个不停,脚下奔跑个不停,来来回回跑了几十趟,跑得渐渐慢了,叫声渐渐弱了;不一会儿,(就累得)奄奄一息,直挺挺地倒在地上,过了许久,便一动不动了。牧童下树一看,老狼已经断气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1)去 (2)故 (3)趋 (4)状

2.翻译:

(1)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2)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距离 (2)特意 (3)快速跑 (4)样子 2.略

3.要善于用智慧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
第2个回答  2009-07-12
我发过去了,咋么样,够意思吧
第3个回答  2009-07-12
2009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11~22)2009-06-21 16:2611.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①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②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③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选自《吕氏春秋》有改动)

【注释】①旷日:荒废时日。②致力:致:竭尽(精力)、集中(意志);集中力量从事(某项事业)。③疾:急切从事。

【译文】

齐国有个喜欢打猎的人,荒废了许多时日,可什么野兽也没猎到。回到家里,就感到对不起妻子和孩子,走出家门,就感到对不起朋友乡邻。他猎不到野兽的原因,是他的猎狗不好。(他)想要买一只好狗,(可是家里又十分贫困,买不起。)有个人对他说:“你应该尽力耕田。”这个打猎的人说:“为什么?”那个人没有回答他。他就自己想到,该不会是想要我努力耕田有了收获之后就可以买到好狗了吧?于是,他回家后就辛勤耕田。辛勤耕田,家里就富裕起来。家里富裕起来,就(有钱)买到了好狗,于是他每次打猎的收获,常常超过别人。不仅仅是打猎,许多事情都是这样。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入 (2)家室 (3)宜 (4)疾耕

2.翻译

(1)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

(2)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3.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

1.(1)回家 (2)妻子孩子 (3)应该 (4)努力耕田

3.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暂时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干,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12. ★何梅谷之妻

何梅谷,鄱阳人也。其妻垂老,好事佛,自旦至夕,必口念“观音菩萨”千遍。何梅谷以儒学闻于时,止之则弗从,弗止又恐贻笑士人。进退狼狈。一日,呼妻至再三,随夜随呼勿辍。妻怒曰:“何聒噪若是耶?”梅谷徐答曰:“仅呼半日,汝即我怒,观音一日被尔呼百遍,安得不汝怒耶?”妻子顿悟,遂止。

(选自明·程文宪《中州野录》)

【译文】

何梅谷,是鄱阳人。他的妻子将要老了,喜欢拜佛念经,从早晨到黄昏,一定要嘴里念“观音菩萨”上千遍。何梅谷凭着儒学好而在当时出了名,(他想)阻止他的妻子做佛事,可是妻子不听从,不阻止呢,他又怕给当时的读书人留下笑柄,(这样使得他)进退两难。一天,他三翻两次地喊他妻子的名字,一直到晚上也呼喊个不停。妻子生气地说:“为什么这么吵闹呢?”梅谷慢慢地回答说:“(我)才喊了你半天,你就对我生气,观音菩萨一天被你呼喊上百遍,怎么能对你不生气呢?”妻子顿时明白了,于是停止做佛事。

【阅读训练】

1. 解释:

(1)垂 (2)夕 (3)止之则弗从 (4)贻

2.翻译:

观音一日被尔呼百遍,安得不汝怒耶?

3.何梅谷为何“进退狼狈”?

【参考答案】

1.(1)将(2)黄昏 (3)指何梅谷妻每天念千遍“观音菩萨”这件事。(4)留下。

3.何梅谷妻每天念佛千遍,何梅谷阻止她她不听,不阻止她呢,又恐怕会让读书人见笑。

13. ★邴原弃学

邴原①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②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③有志,吾徒④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⑤《论语》。

(选自明·李贽《初潭集⑥·卷十二》)

【注释】①邴原:三国时人,当时著名的学者,与管宁、华歆并称“辽东三杰”。②恻:怜悯。③苟:假如,如果。④徒:白白地。⑤《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 ⑥《初潭集》:明代思想家李贽所撰,共十二卷,系内府藏本,按内容分为五类:曰夫妇,曰父子,曰兄弟,曰君臣,曰朋友。每类之中又各有子目,皆杂采古人事迹,加以评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经过书塾时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说:“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人,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说:“我没有上学的学费。”老师说:“孩子,你如果有学好知识的志向,我可以白白地教你,不要你的学费。”邴原于是就进了学堂。(他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能熟练地背诵《孝经》和《论语》。

【阅读训练】

1. 解释:

(1)凡得学者 (2)苟 (3)徒 (4)资

2.翻译:

(1)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3.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

4.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

【参考答案】

1.(1)能够 (2)假如,如果 (3)白白地 (4)钱,学费

3.发现邴原无学而泣,躬身垂问。得知邴原身世后,甘愿舍弃自己的收入,免收邴原学费。这位老师“关心贫幼”、“帮助有志者成才”的品质值得每一个人敬佩。

4.贫不丧志,立志求学,并在学习中刻苦勤奋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4. ★晋人好利

晋人有好利者,入市区焉。遇物即攫①之,曰:“此吾可羞②也,此物(吾)可服也,此吾可资也,此吾可器也。”攫已,即去。市伯③随而索其直④,晋人曰:“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尔幸予我,我若富贵当尔偿。”市伯怒,鞭之,夺其物以去。旁有哂⑤之者,晋人戟手⑥骂曰:“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吾犹取之白昼,岂不又贤于彼哉?何哂之有?”

(选自明·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注释】①攫(jué):夺取。②羞:通“馐”,美好的食品,这里当动词用,意为“吃”。③市伯:市场上的管理官吏。④直:通“值”。⑤哂(shěn):讥笑。⑥戟(jī)手:竖起中指与食指如戟形。这是骂人时侮辱人的动作。

【译文】

有个贪财的晋国人,走进市场。碰到东西就取,说:“这个东西我可以吃,这个东西我可以穿,这个东西我可以收藏,这个东西我可以用。”拿了就走。管理市场的官吏追出来和他要钱,这个晋国人说:“我刚才利欲熏心,两眼晕眩、发热,天下的东西都好像是我本来就有的,不知道是你的东西了。幸好你给了我,我如果以后发了财就还你钱。”管市场的官吏生气了,用鞭子抽打他,把他拿的东西夺回来就离开了。旁边有人讥笑他,晋人伸手指着他骂道:“世上贪财的人比我还要严重,(他们)往往想方设法用阴谋抢夺财物,我还只不过是白天去抢,难道不是比他们好多了吗?有什么好笑的?”

【阅读训练】

1. 解释:

(1)即去 (2)索 (3)予 (4)甚于

2.翻译:

(1)皆若己所固有。

(2)何哂之有?

3.就短文最后晋人的话,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1)离开 (2)求取 (3)给 (4)比……严重

3.虽然强抢不是什么值得表扬的,但晋人的辩解却也令人深思。好利是人类普遍的本性,最好的做法当然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表面君子风范,说起廉洁慷慨激昂,而暗地里却贪得无厌,为自己利益费尽心机者,实在比这晋人还要差!因为他们多了一条更卑劣的品行——虚伪!

15.★范仲淹罢官

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①,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shāng)②,见缞绖(cuī dié)③数人营理④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⑤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g)殓⑥棺椁(guǒ)⑦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⑧宴席,厚赒(zhōu)⑨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译文】

范仲淹镇守邠州时,闲暇的时候带领下属和官员登上城楼准备酒宴,还没有举起酒杯,就看见几十个穿着孝服的人正在筹办装殓之物。他马上派人去询问,原来是一个客居在外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将要埋葬在近郊。下葬时入殓的衣服、棺材外面的套棺都没有准备。范仲淹很伤感,立即撤掉了酒席,重重地救济了他们,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甚至有感动得流下眼泪的人。

【注释】①邠(bin)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②觞(shāng):酒杯。③缞绖(cuī dié):丧服,此指穿着丧服。④营理:筹办。⑤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⑥赗 (fèng) 殓:下葬时入殓的衣服。⑦椁(椁)(guǒ):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套棺)。⑧彻:通“撤”。⑨赒(zhōu):救济。

【阅读训练】

1. 解释:

(1)亟 (2)具 (3)怃然 (4)毕

2.翻译:

(1)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2)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3.从上文中摘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后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4.这个故事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品质?

【参考答案】

1.(1)急忙,赶快 (2)具备,齐备 (3)失意的样子 (4)结束,完毕

3.亟令询之、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

4.表现了范仲淹体恤民生艰难、心系百姓疾苦的道德风范与人格魅力。

16.★一知半解

宋人有学者,三年反而名其母①。其母曰:“子学三年,反而名我者,何也?”其子曰:“吾所贤者,无过尧、舜,尧、舜名。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今母贤不过尧、舜,母大不过天地,是以名母也。”其母曰:“子之于学者,将尽行之乎?愿子之有以易名母也。子之于学也,将有所不行乎?愿子之且以名母为后也。”

(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注释】①名其母:直呼他母亲的名字。

【译文】

宋国有个求学的人,(求学)三年后回到家居然直呼他母亲的名字。他母亲说:“你学习了三年,(现在)回到家却直呼我的名字,(这是)什么原因?”她的儿子说:“我所认为是圣贤的人,没有超过尧、舜的,可对尧、舜是直呼他们的名字;我所认为大的东西,没有大过天地的,可对天地也是直呼它们的名字。现在母亲你贤明不会超过尧、舜,母亲你大不可能超过天地,因此我就直呼母亲的名字。” 他的母亲说:“对于你所学的,你将要全部按照它实行吗?希望你有可能改掉的就是直呼母亲的名字;对于你所学的,你会有不实行的吗?希望你姑且把直呼母亲名字这件事放在后面(暂缓实行)。”

【阅读训练】

1. 解释

(1)而名其母 (2)吾所贤者 (3)是以 (4)子之于学者

2.翻译

(1)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

(2)愿子之且以名母为后也。

3.题目“一知半解”是对文中宋人的讽刺,它讽刺了宋人的什么?

【参考答案】

1.(1)却 (2)圣贤 (3)因此 (4)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无义

3.读死书而不善于运用,变得非常迂腐,甚至连基本的人世常识和人情伦理都忘却了。

17.★非所言勿言

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为勿为,以避其危;非所取勿取,以避其诡①;非所争勿争,以避其声②。明者视于冥冥;智者谋于未形;聪者听于无声;虑者戒于未成。世之溷浊③而我独淸,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选自《说苑·说丛》)

【注释】①诡:欺诈,奸猾。②声:声望,名声。③溷浊:浑浊。

【译文】

不需你说的你就不要说,从而来避免祸害;不需你做的你就不要做,从而来避免危险;不需你拿的东西你就不要拿,从而来避免欺诈;不需你争取你就不要争取,从而来避免损害名声。眼睛明亮的人能看到昏暗的地方,有智慧的人能在事情没有发生时进行谋划;听力灵敏的人能在无声中听到声音;善于思考的人能在祸患没发生时做好防备。这个世界很浑浊,只有我很清白,所有的人都醉了,只有我还清醒。

【阅读训练】

1. 解释:

(1)患 (2)冥冥 (3)谋 (4)戒

2.翻译

聪者听于无声;虑者戒于未成。

3.“世之溷浊而我独淸,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中的“独清”、“独醒”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祸害,灾难 (2)糊涂、愚昧的样子(昏暗的样子)(3)谋划(4)防备,戒备

2.聪明的人,还没有一点声响时就预计到了;会思考的人还没有成功时就做好防备。

(听力灵敏的人能在无声中听到声音;善于思考的人能在祸患没发生时做好防备。)

3.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为勿为,以避其危;非所取勿取,以避其诡;非所争勿争,以避其声。

【特别说明】

本段中“红色字体”为对原书的“文段”和“参考答案”的修改,敬请读者自察。

18.★武王问治国之道

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

(选自《说苑·政理13》)

【译文】

武王问姜太公:“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什么?”太公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方法就是爱护百姓罢了。”武王说:“爱护百姓是做什么事?”太公答:“给他们以利益而不要加害于他们,让他们成功不要使他们失败,使他们好好活着而不要杀害他们,给了他们的东西就不要再抢回来,使他们快乐别让他们痛苦,对他们和颜悦色而不要怒目相向。这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使百姓有合宜的道德、行为,怜爱他们罢了。”

【阅读训练】

1. 解释:

(1)道 (2)而已 (3)若何 (4)利

2.翻译:

(1)爱民若何?

(2)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

3.文中具体体现“治国之道”的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方法 (2)罢了 (3)怎么样 (4)利益,好处

3.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

19.★君子之言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君子之学也,入于身(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译文】

君子的话少而真实,小人的话多而虚假。君子的学习,传入耳中,记在心里,从自身做起。君子的治事,从一些不易看到的地方开始,最终使人不能赶上。君子考虑幸福往往不能周全,但思考祸患却百倍于思考幸福。君子在领取财物时要看对象,施与财物时却不选择人。君子的充实如同空虚一样,有如同没有一样。

【阅读训练】

1. 解释:

(1)寡 (2)弗及 (3)虑 (4)祸

2.翻译:

(1)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2)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

3.君子之言与小人之言的区别在于什么?

4.列出文中的两对反义词。

【参考答案】

1.(1)少 (2)不及,比不上 (3)考虑 (4)灾难,祸害

3.前者寡而实,后者多而虚。

4.寡——多、实——虚、有——无

20.★刘备纳贤

初,涿郡①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尝与公孙瓒②同师事卢植,由是往依瓒。瓒使备与田楷徇青州有功,因以为平原相。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备周旋,不避艰险。常山赵云为本郡将吏兵诣公孙瓒,刘备见而奇之,深加接纳,云遂从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涿(zhuō)郡:地名,在今河北中部。②公孙瓒(zàn):人名

【文化常识】

说“刘关张”:在历史上,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关系亲密的“恩若兄弟”。再加上《三国演义》的渲染,虚构了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拜为兄弟的情节,发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他们一起反董卓、抗曹操、伐东吴,谋大业,同心同德,生死与共。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在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结义、结拜就是将没有血缘关系的群体和人,以一种虚构的血缘关系为特征的、准宗族组织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团体的凝聚力,这是弱小群体抵御强暴、免于饥寒的最常用的手段。桃园结义作为后人效仿的经典和楷模已然深入到社会。

【译文】

当初,涿郡人刘备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苦,和母亲一起靠贩卖草鞋为生。刘备身高七尺五寸,双手下垂时能够超过膝盖,(耳朵很大,)自己一回头都能看得到;他胸怀大志,平时很少说话,高兴、愤怒等表情不在脸上轻易流露。他曾经与公孙瓒一起在卢植门下学习儒家经义,所以前去依附公孙瓒。公孙瓒派他与田楷夺取青州,建立了战功,因此把他任命为平原国相。刘备年轻时与河东人关羽、涿郡人张飞交情深厚,他与这两人同榻而眠,情同手足,但是在大庭广众之中,关羽和张飞整日站在刘备身边侍卫。他们跟随刘备应付周旋,不避艰险。常山人赵云率领本郡的队伍前去拜见公孙瓒,刘备见到赵云后,认为他胆识出众,便用心交结。于是赵云就跟随刘备到了平原国,为他统领骑兵。

【阅读训练】

1.解释:

(1)后 (2)顾 (3)依 (4)以为 (5)诣 (6)奇

2.翻译:

(1)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

(2)②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

3.刘备的人生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1.(1)后代 (2)回头看 (3)依附,依靠 (4)把……作为 (5)拜见 (6)以……为奇

3.要有一番作为,就要善于海纳百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1.★绝妙好辞

魏武①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②”八字。魏武谓修曰:“卿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辤”;所谓“绝妙好辤”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节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语》)

【注释】①魏武:指曹操。②齑(jī)臼(jiù):捣粉末的器具。

【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撰写,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及白描等文学手法,佳句多多,典故不俗,后人对“魏晋风度”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部著作,尤其是摹划人物,只寥寥数语,精神面貌便跃然纸上,诚为中华文学中的瑰宝奇葩。可惜的是,《世说》一书刚刚撰成,刘义庆就因病离开扬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时年仅41岁,宋文帝哀痛不已,赠其谥号为“康王”。

【译文】

魏武帝曾经从曹娥碑下经过,杨修跟随着。碑的背面题写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魏武帝对杨修说:“你懂不懂得它的含义?”杨修回答说:“懂得。”魏武帝说:“你不要说,等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路,魏武帝才说:“我已经懂得了。”于是让杨修另外记录下他所理解的意思。杨修记道:“黄绢,是有色的丝,在字中是一个‘绝’字;幼妇,是年少女子,在字当中是一个‘妙’字;外孙,是女儿之子,在字当中是一个‘好’字;齑臼,是受辛之器,在字当中是一个‘辞’字:合起来就是‘绝妙好辞’的意思呀!”魏武帝也记下了这八个字的含义,与杨修所记相同,于是他感叹说:“我的才能比不上你,竟然相差了三十里。”

【阅读训练】

1.解释:

(1)过 (2)不 (3)行 (4)女子 (5)记

2.翻译:

(1)卿未可言,待我思之。

(2)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3.从文末曹操感叹自己的才能不如杨修,说明杨修是______的人。

【参考答案】

1.经过 (2)同“否” (3)走 (4)女儿的儿子 (5)记录 2.略

3.才高八斗,绝顶聪明

22.★牧童捉小狼

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抓。其一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童下视之,气已绝矣。

(节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文言知识】

说“且”。“且”的义项较多,在句中一般作虚词用。当它作为连词的时候,一般有三个义项:表示并列,可译为“又”;表示递进,可译为“而且”;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文中的“且号且抓”应该表示并列,是又叫又抓的意思。

【译文】

两个牧童走进山林里(恰好)走到一个狼窝前,窝里有两只小狼,(两个牧童)谋划着各抓一只。(他们)各自爬上一棵树,两棵树相距几十步远。过了一会儿,老狼回来了,它钻进狼窝一看,小狼不见了,心里非常惊慌。一个牧童在树上又是扭小狼的脚,又是揪它的耳朵,故意让它哀号。老狼听到小狼的叫声,仰头看见了(牧童和小狼),愤怒着冲到树下,一边嚎叫一边连爬带抓(着树干想爬上去)。(这时)另一个牧童也在另一棵树上欺负得小狼急促地哀号起来。老狼(听到了)停下(它的)嚎叫四周张望,才远远看见另一棵树(上的小狼和牧童),它又离开这棵树奔跑向另一棵树下,(它)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第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叫,它又转身奔向第一棵树。口中叫个不停,脚下奔跑个不停,来来回回跑了几十趟,跑得渐渐慢了,叫声渐渐弱了;不一会儿,(就累得)奄奄一息,直挺挺地倒在地上,过了许久,便一动不动了。牧童下树一看,老狼已经断气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1)去 (2)故 (3)趋 (4)状

2.翻译:

(1)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2)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距离 (2)特意 (3)快速跑 (4)样子 2.略

3.要善于用智慧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
第4个回答  2009-07-13
邮箱传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初中古诗词鉴赏60首
8、赤壁 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尚未销融,拾起磨洗一番,仍可隐约看见历史的刀光剑影。倘若东风不来,周瑜怎么能借东风火烧曹操八十万水军而大获全胜呢?三国大局不定,想必曹操两年后在邺都(今河北临漳县)建造铜雀台广罗天下名姬的时候,东吴美人大乔(孙策夫人)和小乔(周瑜夫人)可能就深锁铜雀,...

初中古诗词阅读训练60首
19.出塞二首(其一)①(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②,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①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②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20.春夜别友人①(唐)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②,别路绕山川。明月隐...

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大赛古文《君子之言》的翻译
原文: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君子之学也,入于身(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参考译文:君子的话少而真实,小人的话多而虚假。君子的学习,传入耳中,记在心里...

求2009年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70篇文言文原文
(街使的属吏捉住他上报,德宗颁诏将宦官废免,赐给农夫十匹绢。然而,宫市并不因此而改变,谏官与御史们屡次规谏,德宗都不肯听从。)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才与绢数尺 (2)农夫涕泣 (3)不取直而归 (4)遂殴宦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009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答案
2009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31-40) 31.★★仲尼相鲁 【原文】 仲尼相鲁,景公患之。谓晏子①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若(君)不如阴②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③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夫绝于...

关于第八届古诗文大赛的一些提问!
A1,貌似有个什么阅读古文训练70篇。 A2,文言文,16篇;古诗词(34首:课内11、课外23)文言文:《论语》、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三峡、记承天寺夜游、马说、送东阳马生序、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出师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诗词:观沧海、...

求2009第8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初中文言文阅读练习70篇中的1-10...
求2009第8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初中文言文阅读练习70篇中的1-10、30-40、60-70篇答案。 还有初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60首的答案。有没有初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60首的答案。(主要)... 还有初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60首的答案。有没有初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60首的答案。(主要) 展开  我来答 4个...

求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大赛决赛的答案
第七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试卷(中预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台城 【唐】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2.D 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己亥杂诗【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

...2009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 的题...
2009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1—10)3.★教学相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选自《礼记·学记》)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食品,不吃,就不知道它味美。即使有最好...

2015上海青少年文言文比赛
第七届上海市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参考答案(初三组) 一、选择题 1.A 《塞下曲》六首之一【唐】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C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