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卿曹本是善人,素无恶心,当思反善,何为受其指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11-14
一、请问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之一的秦可卿死的时候给王熙凤托梦,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秦可卿托梦王熙凤,提醒凤姐“盛极必衰,月满则亏”的道理,指出贾府气数将尽必将衰败,提醒王熙凤居安思危尽早预备衰败后的事宜并具体指出了可行的措施。
二、托梦内容
秦可卿临终前,曾托梦给王熙凤,说:“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可卿慧眼识英雄——引者注,下同), 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凤姐也可谓为女中豪杰),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古代的豪门比现在的望族有文化)!” 凤姐听了此话,心胸大快(凤姐喜欢听好话,而且秦氏说的又正是她在考虑的问题),十分敬畏(原来秦氏的见识不比她差),忙问道:“这话虑的极是,但有何法可以永保无虞 ?”秦氏冷笑道:“婶子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有居安思危的见识), 亦可谓常保永全了.即如今日诸事都妥,只有两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永全了。”
凤姐便问何事.秦氏道:“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 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祖茔周围的田地,即是被抄家了也是能保留的),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 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 祭祀又可永继(很有远见!贾府的大老爷们都没有考虑得如此周全).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这可谓深谋远虑).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喜极将转悲),要知道,也不过是瞬间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凤姐忙问:“有何喜事?”"秦氏道:“天机不可泄漏.只是我与婶子好了一场,临别赠你两句话,须要记着.”因念道:“三春过后诸芳尽, 各自须寻各自门。”
凤姐还要问时,便被惊醒:“东府蓉大奶奶没了。”凤姐闻听,吓了一身冷汗。喜事还没有来,悲悲剧先到了,秦可卿死了,留下了“三春过后诸芳尽, 各自须寻各自门”的“临别赠言”。
三、为什么托梦?
秦可卿是《红楼梦》作者着力刻画的重要人物之一,她的临终托梦充分表现了这位优雅女性不仅识大体,还很有智慧,很有远见卓识,而梦中频频出现的一些词语,如“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乐极悲生”、“树倒猢狲散”、“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盛筵必散”等等,道出了贾府这一显赫的豪门望族已潜伏着巨大的隐患,盛极时(元妃省亲可能是其标志)危机也将来临。秦可卿预想到危机,而且还在托梦中相应地提出了应对危机的积极措施,其见识可谓非同寻常。像贾府那样的大家族,元妃省亲时是何等的辉煌,可转眼间就败落了,“树倒猢狲散”了,虽然,贾府的衰败与清王朝的败亡一样,不可避免的,但可卿托梦所提示的防患于未然的“危机管理”策略,却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它像是在提醒处于繁华、兴盛中的人们,不要忘乎所以地一直做着永远繁盛的梦,更当随时警惕可能出现的危机。
那么,秦可卿为什么托梦给托梦给王熙凤呢?
大概是因为:第一,由于当时传统伦理观念,可卿那样的身份,是不宜于托梦给丈夫以外的其他男人的,何况,贾府的那些身份显赫、自信心十足的男人,是不会接受“盛极将衰”劝说的,说了也不会引起重视,而秦可卿的丈夫贾蓉又是个不足与论理的花花公子,本来已是同床异梦,何必梦中再与之唠叨;第二,秦可卿与王熙凤平素相处很好,过往甚密,很能谈得上话,凤姐既不是高高在上的长辈(如王夫人),也不是不宜言明的年轻女子(事关家族大事,像对未婚的黛、钗等是不宜说的),而且,凤姐打理着贾府,对贾府的实际情况心中有数,她又是握有实权的管家奶奶,秦氏托梦给她,是合情合理的;第三,贾府一个病危临终的年轻媳妇,托梦给另一个负责理家年轻媳妇,谈的又是关系贾府盛衰存亡的大事,这显得特别突出,特别能够引人注意,这是对贾府的那帮大男人们的讽刺,是《红楼梦》作者反感“污浊男人”,欣赏“闺中女子”的又一精彩的表达。
王熙凤是“脂粉堆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胜过她。确实,王熙凤算得上是贾府的出色管理者,她深谙事理,处事果断,很有心机,口才极好,人事关系娴熟,背景很有实力(王家有京城的实力高官,贾母、王夫人又是凤姐的有力后台),诸多方面的因素使王熙凤在贾府超过那些大男人们。秦可卿深知,也只有托梦给这样一个人,才是管用的。甲戌本在秦氏对凤姐说“非告诉婶子,别人未必中用”一句话的夹批中指出:“一语贬尽贾家一族空顶冠束带者”,这真是一语道破玄机。
在小说中,王熙凤确实是贾府能振衰除弊的最有希望的人物,贾府的爷们大体都是一群废物,只有“裙钗”中尚有一、二位能齐家者,而王熙凤是贾府颇能齐家的能人。当然,在面临着“树倒猢狲散”的当口上,凤姐也无法挽狂澜于既倒,她绝不可能成贾府的武则天或慈禧太后式的人物,在王朝即将倾溃,贾府将处“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局势中,一个女子想通过努力去避免“盛筵必散”结局是无法做不到的。
从小说中,我们看到,凤姐执掌着理家大权,她也颇有理好家的雄心壮志和相当的能力,她拥有的条件也很不错,她有贾母、王夫人做后台,能发号施令,颐指气使,但是,她的难处和烦心也不少。比如,在贾府那帮不长进的爷们中,她的丈夫贾琏,其地位在贾府中,不仅远在宝玉之下,也大不如贾珍,凤姐一方面不能依靠贾琏的地位资源来提高理家的权威,另一方面又不能通过利用贾琏的平庸,来驱使贾琏去办些有难处的事,在当时社会,“夫为妻纲”的现象还是很严重的,凤姐在外理家时受大伙儿的气,回到家里,还要受贾琏这位不争气又好色的丈夫的气。
小说大书特书凤姐协理宁国府及管理荣国府诸多事情,表面上是在精彩地展示凤姐杰出的管理能力,而实际上,细心的读者可以看出,凤姐的权力还是很有限的,能随心指使凤姐,能对凤姐的权力有否决权的,不仅有贾母、王夫人等她敬奉的权威,还有她在心里很反感而表面上却不得不尊重的那个又愚又俗的婆婆邢夫人,有贾政、贾赦等庸俗的长辈男人。书中虽写出了凤姐理家是雷厉风行,叱诧风云,但是,按照名分,她在长辈们面前,也常常只有服从的分儿。比如,对抄检大观园,凤姐是不赞同的,但因系王夫人旨意,她只有服从,不情愿也没有用,也只能得带着人去抄检,做着自己不愿意做却不得不做的得罪人的事,这,她一定是很不痛快的;再如,对贾赦这位人老而蛇胆更大的长辈,当他要娶老太太房里鸳鸯为妾时,凤姐是颇不以为然的,但可笑又愚蠢的邢夫人却执拗地为虎作伥,凤姐也不得不投其所好,费心帮与周旋。
理家的王熙凤在非常有限的权力空间里理着家,她一定是满腹委屈,所以,在第16回写到贾琏到苏州接黛玉回府后,凤姐为丈夫小酌洗尘,席间,他向贾琏诉说了一通,在连珠炮式的倾诉话语中,虽有自我表扬,自鸣得意的表现,但也诉出了巨大的不满和委屈,凤姐回答贾琏问最近理家的事时说:
我那里照管得这些事!见识又浅,口角又笨,心肠又直率,人家给个捧槌,我就认作针。……况且又没经过大事,胆子又小,太太略有些不自在,就吓得我连觉也睡不着了。我苦辞了几回,太太又不容辞,倒说我图受用,不肯习学了。殊不知我捻着一把汗儿呢。一句也不敢多说,一步也不敢多走。你是知道的,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们那一位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骂槐的报怨。“坐山观虎斗”,“借刀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子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武艺。况且我年纪又轻,头等不压众,怨不得不放我在眼里……
在贾府这个人生舞台上,凤姐所扮演的角色,既是掌握部分权力的管家奶奶,是聪明能干的年轻女子,又是在相当的程度上不得不看人眼色行事的被管理者,是晚辈的媳妇。在一定范围里,她有着炙手可热的权势,可以盛气凌人,我行我素,风光得很,而在另一些场合,他不得不忍气吞声,委屈周旋。她既是诸多痛苦与悲剧的制造者,同时又承受着诸多的痛苦与烦恼。她力图拯救衰败的贾府,但最终无法逃脱不幸的命运,成了悲剧主要承担者。她有着“凡鸟偏从未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的优越条件,是“裙钗一二能齐家”式的人物,但由于贾府处于王朝末世时的各种具体境况,她也只能落得个“哭向金陵事更哀”的结局,最终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大的局势决定着贾府的成败,王熙凤尽管是“脂粉堆里的英雄”,超过“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但也无力回天,何况,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她在贾府中也只拥有部分的权力,受到了诸多的制约,无法完全推行她的管理策略。大家知道,在管理方面,最忌讳的是“婆婆”多,而凤姐在管理中,受到了许多“公公”、“婆婆”等的制约,其管理是不可能顺畅的,他管理的失败,最终是在所难免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