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的诸侯国?

哪些诸侯国是周朝王室?

周朝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产生姓氏最多的朝代。西周是一个强盛的奴隶制国家,立国初期实行的贵族内部层层分封的大封建,为后来的姓氏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开始出现,大多数诸侯国被强国所吞并,演变成姓氏,因而使中华姓氏空前大发展。战国时期,我国进入封建社会,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已无什么区别,逐渐合而为一,同时无论贵与贱,人们都有了姓氏,不再是“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因而姓氏基本上普及,并相对定型,此后没有更大的发展。

西周虽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但在建国初期便营建了洛邑,至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阳便成了东周的统治中心。据初步考证,从周初到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分布于今河南境内的,有周朝同姓(姬姓)国20多个,异姓国40多个,合计60多个,约占诸侯国总数140多个的二分之一弱。这些大小诸侯国基本上都演变成为姓氏,同时,诸侯的子孙以采邑名、官职名等为氏,又形成一大批姓氏。由此可见,河南是在姓与氏发生重大变革,姓氏空前大发展、基本普及和相对定型时期起到关键作用的地区。

五、河南有得天独厚的产生姓氏的优越条件

古代的“得姓受氏”,与地理位置、人口多少及政治、经济状况等条件有密切关系,而河南在这些方面则独具优势。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位居中原腹地,气候温和,资源丰富,地理条件优越,适宜于农、林、牧、副业发展,古代的手工业发达,又是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因此,人口密集,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长期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夏朝建立至民国年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因而使河南成为古都最多的地区。中国有七大古都,河南就占3个,即洛阳、开封、安阳。河南历史悠久、人口密集、建都频繁,正是河南成为中华姓氏主要发源地的先决条件,因为:

一历史悠久,产生的姓氏必多。中华姓氏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而有人称河南“是整个中国历史的缩影,是一座浩瀚的中国古文化博物馆”。从这种意义上说,河南的历史包含着中华姓氏产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正是由于河南历史与中华姓氏史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所以才孕育出了众多的姓氏。

二人口密集,得姓受氏者必众。具体地说,人口密集,职业部类必繁,居住地必广,因而以各种技艺为姓氏的、以居住地为姓氏的以及以其他方式得姓者必多。

三建都频繁,得姓的机会必广。首先,建都多标志着历史上出现的国家多,因而以国为氏者就多。其次,国都是国王居住之地、文武百官云集之所,是一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因而应时因势兴起的新姓氏就特别多,诸如国王赐姓,一些生有爵、死有谥的王公大臣的后代以官为氏、以爵为氏、以谥为氏、以字为氏,等等。在源于河南的姓氏中,与都城有关者相当多,真可谓不胜枚举。

六、河南是北魏鲜卑族政权入主中原改姓的基地

黄河两岸的中原,原本是汉族长期生息的中心地区,由于西晋末年大战乱的推动,从“八王之乱”开始,汉族从中心地区出发,向边远地区流亡,而居住在长城以外的少数民族则大量内迁,至北朝时期达到高潮,历时长达三个世纪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各族人民相互影响,总的发展趋势是与汉族融化成一体,从而形成了黄河流域各民族的大融合。其中,大规模地迁入今河南境内,施行与汉族同化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北魏。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氏所建的政权,统一北方后,为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孝文帝拓跋宏于493年率领贵族、文武百官及鲜卑兵自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接着,进行汉化改革,实行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汉服代替鲜卑族服装,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话,令鲜卑人改姓并自称河南洛阳人等等。改姓数量,一说有300多,仅见于《魏书·官氏志》单独列出的,即有114个,其中被列入当今120大姓的就有25个。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构成了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优势,使河南成为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源于河南诸姓的先民们,植根于中原沃土,为故乡的繁荣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在历史的长河中又不断向外播迁,广及全国,进而又远徙海外,至今几乎遍布全世界。
武王建周后,大封功臣谋士,如将「吕尚」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召公奭」封于「燕」,叔「鲜」封于「管」,叔「度」封于「蔡」。据说,周初总计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兄弟之国十五,同姓之国四十。封邦建国的目的,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1-18
1.徐国
2.蜀国
3.楚国
4.巴国
5.吴国
6.越国
7.义渠国
8.魏国
9.齐国
10.秦国
11.韩国
12.赵国
13.燕国
14.中山国
15.宋国
16.安阳国
17.滇国
18.夜郎国
19.哀牢国
20.南越国
第2个回答  2007-01-18
第3个回答  2007-01-15
1.徐国,在周成王元年(前1042年)就参与武庚叛乱,徐子自称徐驹王,后来被周公所镇压;周穆王十七年(前960年),徐子自称徐偃王,率领东夷各部进攻周朝;周穆王虽然联合楚国镇压,徐国的王号却不再取消了。周敬王八年(前512年),徐王章禹被吴国攻灭。
2.蜀国,周平王东迁以后,蜀子蚕丛自称蜀王;周惠王年间,蜀王杜宇自称望帝,自以为功德高于徐楚等国。周显王年间,开明尚取消帝号,复称蜀王。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蜀国被秦国攻灭。
3.楚国,在周夷王七年(前879年)崛起于江汉,楚子渠自称楚王;周厉王即位,征讨南蛮,楚王渠取消王号,复称楚子;周桓王十六年(前704年),楚子通凭着自身的势力,趁周桓王被郑庄公打败之际,自称楚武王,周桓王无可奈何。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楚王负刍被秦国攻灭。
4.巴国,在春秋中期,巴子自称巴王,与蜀国对抗。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巴国被秦国攻灭。
5.吴国,在周简王二年(前584年),得到晋国支持,吴子寿梦自称吴王,参与中原争霸。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吴王夫差被越国攻灭。
6.越国,在周敬王十六年(前504年),得到楚国支持,越子允常自称越王,与吴国对抗。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越王摇归降秦国。汉高帝五年(前202年)闽越王无诸复国;汉惠帝三年(前192年),东瓯王摇复国。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东瓯王望归降汉朝;闽越王居股归降汉朝。
7.义渠国,在周贞定王年间,义渠子自称义渠王。周赧王四十三年(前272年),义渠国被秦国攻灭。
8.魏国,在周显王二十五年(前344年),魏侯莹自称魏惠王,在逢泽率领诸侯朝见周天子。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魏王假被秦国攻灭。
9.齐国,在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齐侯婴齐自称齐威王,在徐州(山东滕州)与魏惠王互相承认。周赧王二十七年(前288年)十月,秦国尊齐闵王为东帝,十二月齐王取消帝号。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齐王建被秦国攻灭。
10.秦国,在周显王四十四年(前325年),秦伯驷自称秦惠文王,次年更改后元。周赧王二十七年(前288年)十月,秦昭襄王自称西帝,十二月秦王取消帝号。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国统一天下;七月初一,秦王政改称始皇帝。秦二世三年(前207年),项羽、刘邦推翻秦朝。
11.韩国,在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魏国尊韩侯威为韩宣惠王。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韩王安被秦国攻灭。
12.赵国,在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魏国尊赵侯雍为赵武灵王。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赵王迁被秦国攻灭;公子嘉奔代称王,六年后灭亡。
13.燕国,在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魏国尊燕伯为燕易王。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秦国攻克燕国;燕王喜奔辽东,四年后灭亡。
14.中山国,在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魏国尊中山子为中山成王。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中山王尚被赵国攻灭。
15.宋国,在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宋君偃自称宋康王。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宋康王被齐国攻灭。
16.安阳国,在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蜀国王孙泮逃入交趾;周赧王五十八年(前257年),自称安阳王。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南越国攻灭安阳国。
17.滇国,在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楚将庄蹻西征黔中、夜郎、滇;两年后,秦国断其归路,庄蹻自立为滇王。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滇王尝羌归降汉朝。汉安帝年间,滇国完全灭亡。
18.夜郎国,在秦末汉初,夜郎子多同自称夜郎王。汉成帝河平二年(前27年),夜郎王兴被汉朝攻灭。
19.哀牢国,在秦末汉初,哀牢子九隆自称哀牢王。汉章帝建初二年(公元77年),哀牢王类牢被汉朝攻灭。
20.南越国,在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秦将赵佗自称南越武王;汉高后五年(前183年),赵佗称帝。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南越末帝建德被汉朝攻灭。
第4个回答  2007-01-15
管仲说的“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周天子的共同领袖的地位;联合各诸侯国,共同抵御戎、狄等部族对中原的侵扰。攘夷于外,必须尊王。尊王成为当时一面正义旗帜。
武王建周后,大封功臣谋士,如将「吕尚」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召公奭」封于「燕」,叔「鲜」封于「管」,叔「度」封于「蔡」。据说,周初总计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兄弟之国十五,同姓之国四十。封邦建国的目的,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