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文档: 观课议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心得体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0-09-13
读《观课议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的初步认识
第一次听说观课议课是在网上的博客上看到的,只知道作者是陈大伟老师,挺新鲜但只略看了一点。后来同事帮捎了一本陈大伟老师的《观课议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闲暇时便翻阅。原以为理论性很强,但看过会却爱不释手,被书中的案例与朴素却一针见血的论证所吸引,便干脆一阅到底,细细回味。 初读本书,对“观课议课”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陈老师在长期的教师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对现时的听课评课的弊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观课议课”的观点,并开始了自己的实践探究。 作者是由一线教师走向教师继续教育岗位的,因而对教研活动中的听课评课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理解。他在思考的是,“如何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在教师教育工作中?如果有效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如何变革和改进教师教育模式?如何提高教师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为中小学教师走上‘反思型成长’道路奠定基础?”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梳理,作者发现“课堂”和“教师”聚集到一起来了,并由此得出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利用课堂发展教师?如何通过发展了的教师不断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益?如何使教师在自身发展和创造性教学的活动中体验职业尊严和个人幸福? 从2005年起,作者开始以观课议课而不是听课评课的方式与中小学老师交流。在全国各地,他走进课堂,观察课堂,与老师讨论课,也给中小学生上课,以此来感受课堂、研究课堂、检验和完善观课议课的认识和实践。作者结合自己的实践与理论思考,写出了这本《观课议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 读了此书,令我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书中两个由作者亲自主持的议课案例令人拍案叫绝,体现了作者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功底和丰厚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本人也是做教师培训与教研工作的,因而学习陈老师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并用来指导自己的工作,是完全有条件的。每个学期我们都要组织一些公开课、指导一些评比课,还有很多随堂观课后与教师交流的机会,因而,我想先在实践上把过去的“评课”逐渐向“议课”转变。 我认为,“议课”和以往“评课”的最大区别有两点,一是“议课”者并不完全是从旁观者的立场来评论上课教师,而是把自己融入课堂教学中去,以执教教师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二是“议课”者与执教者是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交流,是“议论”式的而不是“评判”式的。所以这种方式不但适用于有专家参与的指导性议课,也适用于校本教研中的教师互相观课的同伴交流。“议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上课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入的反思,总结并提升实践经验,对课堂上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探讨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 我想,在以后的公开课教研活动中和平时的调研观课后与老师的交流中,先开始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议课”的实践探索: (一)对于课堂教学中成功的亮点,请上课老师叙述自己的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的一刹那的想法,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在教学时怎样想到采用这种策略的,过去是否遇到过类似情况,是怎样处理的。然后由观课老师们议论,这样做“得”到了什么,是否“失”去了什么?大家对执教老师的方法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的建议。从而起到了提升实践经验的作用。 (二)对于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如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教师讲解中的存在的问题,师生交流中“卡”住的问题(特别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新颖的想法但思维还不完备,老师却轻易地否决了学生的想法——这是比较严重的问题),请执教者谈自己当时的想法,所采取处理方法的依据,反思可能导致的正反两方面的后果,及今后如果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将如何处理。观课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这一问题的产生及处理结果作出初步的判断,与上课老师一起协商,形成解决类似课堂问题的设想或方案。 “议课”不仅仅是为了对执教者上的一节课进行评判。而是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优点与不足,进行反思,探求方法与策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教研员的日常观课后与教师的个别交流中,采用“议课”的交流方式是很有实践意义的。在观课议课的过程中,双方的平等对话是交流的前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