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提高地理成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10-26
对我们来说`学地理是非常有用的,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特别密切。学了地理之后,觉得自己长了不少知识。可以随心所欲地在地图上指出任何一个国家及著名的城市,可以辨别出不同国家的地理概况、风土人情,可以了解到各种自然现象的成因、特征,可以……这些对于懂地理的人来说都只是些皮毛。而对我这个曾经的“地理盲”却是格外新鲜有趣的。教我们地理的黄国华老师是个全能型的“才子”。上他的课总能给我们一种特别充实的感觉。我们不敢有丝毫的分心,生怕一不留神便让知识从耳边溜走。我们总是不停地听着、记着,一堂课下来,提纲上通常都是密密麻麻的笔记。我想,幸亏有这番“狂补”,要不这些基本的地理常识我们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学到呢! 学地理最重要的是细心。就拿一张地图来说,上面的每一点信息都有可能成为考试内容,稍不留神错过一点的话很可能那张图就白读了。复习的时候最好是能腾出一块完整的时间系统地读。先读图。地图是地理的重头戏,有时甚至会比书本还重要。山川、河流、城市,把它们的地理位置记清楚。要争取第一遍时就记熟。因为记地图有一个特征,一旦记住了就不会轻易忘记,所以与其隔一段时间复习一次,还不如刚开始就认真地记好。通过平时的应用加深印象,省去复习的时间。 再有就是看书。要理解地记忆。一般只要是你以前不懂的,看的时候印象就比较深。地理和政治、历史不同,常识性的东西更多些,因此记忆也不会太难。但是要记的东西也很多,要舍得花时间,自己想窍门,比如“谐音记忆法”或者“形象记忆”等等。在学自然地理时,理解的东西会多一些,因为这部分已经有点接近理科的东西了,但只要肯花时间多想一些问题,学起来也不会太难。人文地理方面,记忆要占比较大的成分,多背几遍,争取一遍比一遍用的时间少,每一遍都能发现一些以前没有注意到的更细的东西。在高考前的那段时间里,主要是看提纲和卷子,要特别留意那些能与当前时事联系起来的内容。比如某个特定的地区,或者是环境污染这一类的问题等等。只要你钻进去了,就会发现地理其实是很有意思的。如果对它感兴趣了,还怕学不好吗? 希望这些能对你有用,祝地理成绩越来越好! 参考资料:书上看的`以前总结过,效果很好
第2个回答  2019-07-02
首先,我高中时期的地理成绩算是不错,平时有难度的试卷都在130分左右。
我的方法是课堂上一定要认真!我高二的时候没有一堂地理课开过小差,别人都在睡觉,我决定好加试地理,所以老师讲的全都认真听。课堂是最最关键的,无论你回家复习、背多少,都不及认认真真听老师上课!地理的基础非常重要。而高二是打基础的关键时刻。
再有,高考地理每年变化也很大。你最关键的是要培养对图的感觉。所谓历史一根线,地理一张图。这是所有学地理的人都会跟你推荐的办法,就是不断的看图!看各种个样的图,世界地图,各地地形,疆域,矿产,能源等等。。。必要的时候通过做题也是不错的办法。
我不赞成死记硬背,但是像一些基础的,例如我国森林排位。。。等等,可以通过巧记,比如老师教我们森林两个字一共有5个“木”。所以排位第五。这些都是很好用的方法。再次强调课堂!
如果你觉得自己背不出来,可以询问老师好的巧记办法。
高中的地理框架很清晰。你完全可以按框架一节一节复习。这是高三时候的基本方法,但同时注意看看前后章节是否能融会贯通,这点可以通过做题来提高。
切记时时刻刻看看地图,做到可以闭起眼睛想出一副完整的世界地图,并且可以快速找出某地的方位和它周围的环境的情况。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人文地理在高考中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不要忽略这部分的复习。其实这部分也是相对简单的。将一些常见的重要的简答题列一个答题步骤,在通过不断回忆答题步骤来解答。答题步骤的记忆比答案重要的多!答题步骤可以询问老师,不断强化记忆。
总结下来1是课堂,2是地图,3是建立知识框架~
祝你成功~取得好成绩~
第3个回答  2018-01-20
阅读理解型的问题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命题中的热点之一.
这类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
阅读理解、分析推理、归纳猜想、抽象概括、探索发现等各项能力.阅读理解题,一般篇幅
较长,涉及内容丰富,构思独特,寓意深刻,是重素质、考能力的好题型.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 ; 志同道合,道, 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 驱使 ; 执策而临之 ,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 “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提高“读”的能力,必须采用正确的方法,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4个回答  2016-04-25
我是地理师范专业的,我觉得地理还是要结合地图看,把每一个知识点都结合到地图上.然后就是书,横向纵向都要串起来,理解它很重要的.最后是
怎么在考试中拿到最多的分数,最好还是总结出答题的模式,(如:分析一个地区的气候成因,可以从“三位(地理,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回答,往上
套就行了),把做过的试卷拿出来看标准答案总结吧.
还有学习地理,从自然地理,大气,水文等,都是规律性的东西,如地球的公转,自转,太阳辐射,太阳高度角,时区等,都是规律性的东西,有很多都是有公式的东西,记得它们就可以.
自然地理中,区域地理的自然环境,要记得每个区域划分的特点.它们的划分都是有共性的东西.如气候带的划分,日本的是温带季风,英国是温带海洋,虽然它们都是岛国,但由于它们在大陆的东西部,它们的气候划分就不一样.
记得关键性的地区,地理标志性东西,如我国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它们我国冬季是0度等温线的位置所在.
自然地理中,每个地区资源分布,都是要记得,要知道伊拉克产石油,南非产钻石,非洲的矿产资源是十分丰富的……
人文地理中,很多东西都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产生的人文现象,如我国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地区发展慢,地形,海陆位置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人文地理中,区位是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分析一个区位,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来说明,这是答题的套路,自然条件有,气候,水文,土壤,地形等.社会经济条件有,人口,交通,科技水平,政策等.这些在学习地理中都是要记得的.
弄清楚这些规律,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其实学习地理也并不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