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4

学院全日制教育实行院、系(部)二级管理,设有经济管理系、电气与机械工程系、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生物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外语系、人文科学系、旅游系、体育系、思政课部等10个系(部)及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图书馆等教学辅助机构。
学院现有在岗教职工571人,其中教师418人。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85人,正教授8人,副教授145人,双师素质教师221人,常年聘请企业兼职教师321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人,全国职业教育名师1人,湖北名师1人,楚天技能名师7人,恩施州突出贡献专家1人,恩施州高技能人才2人。拥有校内实验实训室103个、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多媒体教室75个、语音室7个、教学用计算机1373台,已建成“数控技术”、“计算机及应用”、“生物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四个国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畜牧兽医”、“生物制药技术”、“旅游管理”三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800元以上的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3800余万元,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基地220个。现开设高职专业34个,其中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教改专业3个。已建成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精品课程7门。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院立足湖北民族地区,紧紧围绕恩施州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二三四”的办学指导思想,即“一创”目标:创建特色鲜明的示范高职院校;“两为”宗旨: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三融”模式:教育与产业相融合;学校与企业相融合;学习与工作相融合;“四院”方略:质量立院、特色兴院、人才强院、依法治院。确立了“立足恩施,辐射武陵,面向市场,开放办学”的办学指导方针,形成了“植根湖北西部地区,服务民族经济发展”的办学特色 。
学院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对接产业,依托行业,建立起“1333”校企共育、工学交融、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一个本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校企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构造三个模块:校企共同开发专业支撑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三个模块化课程;能力提升三个层次:校企共同实施职场体验实习、专业顶岗实习和就业顶岗实习;培养过程三个结合:校内学与做(训)相结合;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相结合;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坚持“抓顶层系统设计,强过程质量监控,提专业内涵发展,评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设思路,引入社会评价,建立起“双方参与、双向督导、双向评价、双向反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建立院、系二级督导,推行企业评价为主体的学院、企业双向评价,双向信息反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形式多样、全程贯穿”的职业素质教育,建立了“155”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即一个宗旨(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五个平台(课程、队伍、基地、校园文化、管理)、五项工程(文明修身、学风建设、恩施民族文化进校园、社会实践锻炼、就业创业推进)。坚持围绕“三农”、行业、企业需求,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建立起“一二二”社会服务能力体系,即打造一个平台(依托四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三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打造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两支队伍(企业服务队伍,“三农”服务队伍);实施“双百”项目(百名教师进企业活动、百项技术服务项目)。坚持以学生为本,建立健全就业机制,保障学生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构建了“333”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即三促进(政校联动促就业、校企合作促就业、创业创新促就业),三保障(课程、队伍、制度),三承诺(就业推荐、权益保障咨询、毕业生免费再培训)。
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学生8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攀升,2009、2010、2011年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别达到93.4%、96.0%、96.6%,居于省内高职院校前列。很多专业因其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深受企业和用人单位好评。旅游管理、畜牧兽医、建筑工程技术、园林技术等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100%。学院秉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引领区域产业发展”的办学宗旨,办学思路更加清晰,专业与产业的衔接更加紧密,综合办学实力明显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不断提升,已成为湖北西部地区重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在湖北西部及武陵地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主要负责培训考证,和面向社会,并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开展培训。旨在服务社会,服务州域经济发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