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的由来

第1个回答  2019-09-06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有很多古老的传说,其中“嫦娥奔月”流传最广。传说,嫦娥的丈夫后羿是一位为民除害的英雄,两人希望能够长生不老,永远恩爱。于是后羿历经千辛万苦,向天后求得长生不老的仙药。后羿的徒弟知道后,在八月十五这一天,乘后羿不在家的时候,要挟嫦娥交出仙药。嫦娥被逼无奈,将仙药一口吞下,结果立刻身轻如烟,飞上了天,从此成了长住月宫的仙女,与后羿天各一方。后羿回家知道了此事,他万分悲痛,便在院中供上瓜果食品,寄托对嫦娥的思念。乡亲们敬重后羿与嫦娥的感情,也纷纷效仿拜月。
其实,中秋节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月典礼。根据中国古籍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代帝王已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典礼,以祈愿五谷丰登。古人认为,如果没有月亮赐予露水,没有月亮圆缺以计农时,就不可能丰收。北京有名的建筑月坛就是明朝(1368-1644)皇家祭月的场所。
中秋节演变为赏月活动是从七世纪唐朝时候开始的。传说,多才多艺、风流倜傥的皇帝唐明皇很喜欢赏月,有一年八月十五日,唐明皇望着明月突然心血来潮,想要到月亮上游历一番,便凭借仙术来到月亮上,在一座写着“广寒宫”的宫殿前,有一群仙女随着美妙的音乐翩翩起舞,唐明皇看得如痴如醉。回到人间后,他把在月宫听到的音乐谱成优美动听的《霓裳羽衣曲》,成为传世之作。如此风雅的故事一经传播,民间也纷纷效仿,月圆之时欢聚一堂,共赏人间美景。久而久之,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赏月节日。
由于秋季是农民收获的季节,所以对于农民来说,中秋节实际是“秋收节”,农人们在这天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王公贵族、文人书生则将中秋节视为浪漫的节日,他们宴请歌舞,吟诗作对,以明月抒情寄怀。不论显贵豪门,还是民间百姓,都以赏月为快事。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的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就是明证。
中秋节又寄托了中国人内心一个深深的情节。中国人把圆月视作团圆的象征,中秋节赏月拜月,中国人讲究的是合家团聚、祈愿幸福。因此,人们又把中秋节叫作“团圆节”。这天,全家赏月的主要活动就是吃月饼。月饼是一种圆形面点,这圆形既像圆月,又象征团圆。饼内包上糖、芝麻、桂花、花生、豆沙等,在饼外压上月亮、嫦娥等精美的图案或者印上“广寒宫”的字样,代表明月。家中长者将月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就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第2个回答  2012-07-02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第3个回答  2017-03-29
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的意义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不应该被人们忘记。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它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与向往,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形势下,我们从现代社会的理念和视角,揭示传统节日的内在价值,发挥、拓展和强化其功能,对于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意义重大。
中华传统节日,集中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谐为美的社会伦理思想,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睦到社会和谐的逻辑进程;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社会进步的文化价值观;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朴实、热情、开朗、健康的品质特征,民族性情尽显其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劳动、尊亲敬祖、敬老敬贤、慎终追远等传统伦理观念。中国传统节日,凝聚着历代人民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向往,是炎黄子孙心中永远不能忘怀的极其鲜明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记忆,它已经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特征,成为维系中华民族融合与统一的重要纽带。
第4个回答  2018-09-19

起源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

中秋节

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第5个回答  2019-02-03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每年中秋节,一家人围在一起赏月、吃月饼。
中秋节的风俗是怎么形成的呢?据史书记载,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并将农历每季中的每个月的十五日,分别称为“孟”、“仲”、“季”。8月15日,属于秋季的正中,古文称为“仲秋”节或“中秋”节。
由于长期战争烽火绵绵不息,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常常以月寄情。这种情状在历代诗文中常见,诸如:唐代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间生死。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以及民间广泛流传的“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高楼饮美酒,几家流落在外头”等。可见月亮在古时就作为光明、纯洁、美好的象征。
古时候,由于人们对宇宙缺乏科学的了解,便将“月缺月圆”作为“悲欢离合”的象征。由此幻想到月宫里,一定有什么神仙菩萨关怀他们,保佑他们;同时,也由于人们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常将自己美好的理想寄托于天上月亮中的月神,以求其降临幸福,这就有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白兔捣药”、“广寒宫玉蟾”以及“唐明皇游月宫”等种种神话故事传说。所以,在民间就逐渐地形成了祭月、拜月的仪式和赏月吃月饼的风俗习惯。详情
    官方电话

中秋节的来历(简短)
中秋节由古代祭月演变而来。古代历法把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分别是孟月、仲月、季月。农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农历八月十五又正好们于秋季的二分之一日,所以又被称为“中秋”。最初这一天被定为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日,慢慢就演变成为了中秋节。中秋节来历二 中秋节由嫦娥奔...

中秋节的来历是什么?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一、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

中秋节的来历是什么?
一、中秋节来历一般有三种说法:1、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先秦西汉的儒家经典《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的意思,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发展到后来,贵族官吏、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遂渐渐传到民间。2、源于农业生产 中国自古是农耕民族,而秋天是...

中秋节的由来是什么?
传说一:嫦娥奔月 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后来,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

中秋节的由来及意义是什么
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表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这一习俗逐步传到民间。“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了魏晋时期,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

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的由来1 由古代祭月慢慢演变而来,我国古代历法,把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分别是孟月、仲月、季月。农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所以被称为“仲秋”,而且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称为“中秋”。先开始这一天被定为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日,慢慢的演变称为“中秋节”。中秋节的...

中秋节的由来和意义
1、由来: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

中秋节的由来和传说是什么?
八月十五,时届三秋之中,故谓中秋。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为玩月最佳时令,人们多爱此时玩月,自唐以下渐演为节令,这就是中秋节的由来。2、传说 传说远古时,天上有十个太阳,给人间带来旱灾。后羿射下9个太阳,挽救了苍生,西王母赐其不老仙药。后羿舍不得吃,交于...

中秋节的由来和意义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起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祭月,在中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中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最初“祭月节...

中秋节的起源和意义
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我国的传统佳节,其名称最早见于《周礼》。根据农历,每年的七、八、九三个月为秋季,而八月十五正处于秋季之中,故称为“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如“月夕”、“秋节”、“仲秋节”等,因其象征团圆,也被称作“团圆节”。中秋节的意义 中秋节的意义在于团圆。月饼,原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