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现代中学生还能写文言作文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5-19
我曾让学生做过一次“语言转换”练习,起先遭到激烈反对,最终却受到欢迎。
那是要求他们把一篇大白话写成的景区介绍转换成具有文言色彩的文字。学生闻之,都发出了夸张的叫苦声。我说,这处新开发的景区需要有篇介绍景点的文字置于景区入口,用大白话来写显然很不相宜,唯有流香的文言才能与景区的古代遗迹相匹配,只有典雅的文字才能与景观的历史气息相吻合。听我这么一说,大家觉得有理。
原文中有一句“山上到处都是古老的松树,巨大石头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南面山坡上,有一块平坦的大石头,四周都很开阔,上面有座‘钟庵’”。有学生把它改成“山上古松多,巨石到处滚,南面有巨石,上面有座庙”。文字倒是简练了,但这么一写,谁还敢冒险上山呢?经反复讨论,大家认可了这样的文字:“山上古松遍地,巨石栉比。山之阳,有磐石如砥,四顾豁然,上有‘钟庵’焉。”
我一直以为学生写作宜用书面语言,而纯正的书面语言是离不开文言词语和句式的。通过这次“转换”练习,学生们发现,原本直白而粗拙的口语一经转换,就变得简练有味,富有美感。但他们同时也感到这一转换不易,需要运用文化常识,需要活用成语,需要有古文修养。原先觉得学习古文无用的学生这时改变了看法,而那些喜欢古文的学生则要求能用文言来写作。我说,用文言写作很难一步到位,但不妨在文字中先融入一些文言因素,让语言变得有书卷气。
我在复旦读书时不幸遭逢文革,却有机会独与郭绍虞先生同住一室达数月之久。他见我喜爱写作又无甚可写,便建议我每日写“文言日记”作为练笔。文革岁月本就无所事事,我照着去做,却意想不到地获得了一种笔墨情趣。每日所记虽是琐事,却盘活了所学的古汉语知识,成了一种自娱自乐的独特方式,而且打下了我的语言功底。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一度视文言如仇雠,用文言写作更是禁区,甚至连“文白夹杂”都算是语病(其实,鲁迅、叶圣陶、朱自清等的作品中“文白夹杂”比比皆是)。十余年前,高考首次考话题作文,就出现了满分作文《赤兔之死》,而它正是用浅显的文言所写成,而后又有北京的满分高考作文《转折》也是用文言写成。学生在应试中大胆地写出了本为应试教育所不容、所不屑的“另类”作文,而且获得好评,这说明应试教育并不能完全抑制和窒息莘莘学子青春的激情与活力,这令我兴奋不已。
从此,常有学生的文言作文陆续见于报刊。我敬佩发表这些文章的编辑的胆识,因为在许多人眼里这是写作的歧路,拖了应试的后腿,这个责任是谁也承担不起的。
平时凡看到报刊上的文言作文,我总要收藏之。老实说,读了这些当今学子所写的文言作文,我内心真有一种感动——古色古香的文言自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和不衰的魅力,它的传承谁也阻遏不了。秦牧在《语林采英》一书中说,从前西方学习中文,有些人是从文言开始的,文言所含的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吸引了他们。他主张用词造句应有文言成分,这样做可“增添文笔的民族风味”。
学生用文言作文,完全是出于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而且写得真是不错,让人感到后生可畏亦可爱。我喜欢把这些作文比作“野花”,它们并不是正规的应试教育能培育出来的,正如古谚所云:“野花偏艳目,村酒醉人多”。在应试的高压重负之下,他们居然还有“玩弄风雅”的闲情逸致,而且玩得颇有水准,实属难能可贵!下面所附四篇学生的文言作文都很值得一读。古朴的文字使其更加别致和意味蕴藉,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它们有着高人一筹的见地。读之,丝毫没有因为运用文言而束缚了思想的感觉。
缺少对语言的品味和赏玩,远离了文学,这是语文教学的致命伤,现在学生的语言素养和能力普遍偏低,能够运用纯正优雅的书面语言进行写作的更是凤毛麟角。学生尝试用文言写作,未必就是一件坏事,提倡在语句中加入文言元素,更是有利无弊。我的学生在做语言转换练习时,经过了反复的琢磨和修改,他们第一次体会到对语言的打磨,不仅为写好作文所必需,同时也会带来一种“渐入佳境”的乐趣。所以,从语言入手,将读和写结合起来,这不失为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文言文的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瓶颈之一。如何突破?还是要从学以致用上去引导学生。当他们感到从古文中学到的能在写作中起到美化文字、增添情趣的时候,自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时,学到的不仅是古文的语言,还能接受其思想的熏陶。
莫言说他读了女儿从小学到高中的应试作文,总是老一套,倒是那些对考试毫无用处的随笔和日记,才多少显示出了一些文学的才华与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真实感情。看来,我们的作文教学还应创设宽松的氛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写,不要根据应试要求给他们设定框框,包括用文言来写作。
第2个回答  2018-05-18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