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的这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翻译

还有这句‘物格而后知至,’一直到‘国治而后天下平。’的译文

第1个回答  2022-08-18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的翻译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大学的宗旨在干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干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 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令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翻译是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志才能端正:心志端正后才能修养身心:身心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天下太平。

拓展资料:

1、所谓三纲,是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 纲领导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2、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 这三纲八日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继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 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 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

3、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 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 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 环,则是连接“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 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最后,建议大家在工作或者学习之余,有时间的话多去读一读古人留下的这些书,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

出处:《礼记·大学》--先秦至西汉·七十子后学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原文)

译文
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过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原文)
这里有译文http://www.knowact.net/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1757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8-2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赏析 :“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明明德”指彰明美德;“亲民”指亲近爱抚民众。一说是“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止于至善”指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明明德”指向自我的修练,“亲民”指向对他人的影响,“止于至善”是迫求的终极目标,这三条是一个比一个高的人生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则心不妄动;心不妄动,则性情安和;性情安和,则思虑精详;思虑精详则处事合宜。这几句阐述一个人的人生境界与其志向、心力、性情、思考问题和处理事物间的关系。这五个方面都以前者为前提,而最根本的是人生的境界要高。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是对前文的总结,由事物的本末始终,推及人生应该明白做人与处事的先后顺序,告诉我们,先做人后做事出自《大学之道》【朝代】汉原文如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译文如下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则心不妄动,心不妄动则性情安和,性情安和则思虑精详,思虑精详则处事合宜。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顺序,就接近(大学所讲的)道理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好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德行。要想修养自身的德行,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心意真诚。要想使自己的心意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明白了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后心意才能真诚,心意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德行,修养德行后才能管理好家庭,管理好家庭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概都要以修养德行为根本。
第4个回答  2022-08-29

《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翻译: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拓展:

1、《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2、《大学》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第5个回答  2022-08-2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本文为《大学》第一章
【原文】

大学①之道②,在明明德③,在亲民④,在止于至善⑤。

【注释】

①大学:大,旧音泰。古者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修己治人”的学问。澫益大师《大学直指》云:“大者,当体得名,常遍为义,即指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心外更无一物可得,无可对待,故名当体。学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名大学。大字即标本觉之体,学字即彰始觉之功,本觉是性,始觉是修,称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故称大学。”

②道:《说文》:“道,所行道也。”《大学直指》云:“道者,从因趋果所历之路也。”

③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显明的意思;第二个明是名词,明德指我们本有的性德。佛家云自性、真如。儒家、道家云“道”。《大学直指》云:上明字,是始觉之修,下明德二字,是本觉之性。王阳明《大学问》: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

④亲民:教化人民,使人去恶从善、恢复性德。《大学直指》云:“自性之众生,名为亲民。”王阳明《大学问》:“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

⑤止于至善:《大学直指》云:“成自性之佛道,名止至善。”王阳明《大学问》:“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

【翻译】

大学之道,在于显明我们自身本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亲近民众,使人人恢复原本就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让我们自己和他人都回归到圆满的本性中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