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上的诸葛亮真的用兵如神吗?

如题所述

其实,用兵如神的诸葛亮只是小说《三国演义》中艺术形象。历史上的诸葛亮虽然治理蜀国很有一套,但是军事上并无过人的才能。  陈寿既是《三国志·诸葛亮传》的作者,也是在严格意义上的著述中批评诸葛亮之第一人。陈寿对诸葛亮的批评有好几个方面,而最主要则是“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蜀志》亮本传“评曰”谓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与!”又陈寿在《亮传》《上诸葛氏集表》中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亮)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肖何薦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已之长,未能兼有故也。”  应该说,“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几乎是诸葛生前以及后世之人对他一致的看法,非陈寿一人爱憎之私论。诸葛亮晚年的老对手司马懿就持这种看法。《晋书·宣帝纪》载,司马懿弟司马孚曾致书问及军事,懿复书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決,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畫中,破之必矣。”  《蜀志》亮本传裴(松之)注引吴大鸿胪张俨《默记》云:“或曰,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有国者不务保安境内,绥靜百姓,而好开辟土地,征伐天下,未为得计也。诸葛丞相诚的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滿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殘,西土苦其役调。魏司马懿才用兵众,未易可轻,量敌而进,兵家所慎,若丞相必有以策之,则未见坦然之勳,若无策以裁之,则非明哲之谓,海内归向之意也。”  《蜀志》亮本传裴注引袁準云:“亮,持本者也,其於应变,则非其所长。”裴松之奉旨作注,不只是“鸠集传记,增广异闻”,还在于史料的补阙,史实的考订和纠谬。裴引《蜀记》云:“晋初扶风王骏镇关中,司马高平刘宝、长史滎阳桓隰诸官属士大夫共论诸葛亮,于时谭者多讥亮讬身非所,劳困蜀民,力小谋大,不能度德量力。金城郭沖以为亮权智英略,有踰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沖之言。”裴松之明确表示,不赞成郭沖的看法。他说:“臣松之以为亮之异美,诚所愿闻,然沖之所说,实皆可疑,谨随事难之如左。”于是,《三国志》裴注中有“随事难之”之郭沖五事。在郭沖美亮之五件事中,有第三、第四、第五三件事涉及军事,裴松之不惜篇幅,一一予以驳难。  郭沖三事曰:“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偪,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菴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卻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參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彊伏,循山走矣。’候巡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此则,为后世所谓“空城计”者也。然而,裴松之难曰:“案阳平在汉中,亮初屯阳平,宣帝尚为荆州都督,镇宛城,至曹真死后,始与亮於关中相抗御耳。魏尝遣宣帝自由西城伐蜀,值霖雨,不果。此之前后,无复有於阳平交兵事。就如沖言,宣帝既举二十万众,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设防持重,何至便走乎?案《魏延传》云:‘延每随亮出,辄欲请精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己才用之不尽也。’亮尚不以延为万人别统,豈得如沖言,顿使将重兵在前,而以轻弱自守乎?且沖与扶风王言,显彰宣帝之短,对子毁父,理所不容,而云‘扶风王慨然善沖之言’故知此书举引皆虚。”裴松之认定,所谓的“空城计”,纯属子虚乌有。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曾涌现出无数军事人才,其中影响最大的、被民间广泛称誉用兵如神的,则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其实,用兵如神的诸葛亮只是小说《三国演义》中艺术形象。历史上的诸葛亮虽然治理蜀国很有一套,但是军事上并无过人的才能。  陈寿既是《三国志·诸葛亮传》的作者,也是在严格意义上的著述中批评诸葛亮之第一人。陈寿对诸葛亮的批评有好几个方面,而最主要则是“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蜀志》亮本传“评曰”谓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与!”又陈寿在《亮传》《上诸葛氏集表》中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亮)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肖何薦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已之长,未能兼有故也。”  应该说,“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几乎是诸葛生前以及后世之人对他一致的看法,非陈寿一人爱憎之私论。诸葛亮晚年的老对手司马懿就持这种看法。《晋书·宣帝纪》载,司马懿弟司马孚曾致书问及军事,懿复书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決,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畫中,破之必矣。”  《蜀志》亮本传裴(松之)注引吴大鸿胪张俨《默记》云:“或曰,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有国者不务保安境内,绥靜百姓,而好开辟土地,征伐天下,未为得计也。诸葛丞相诚的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滿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殘,西土苦其役调。魏司马懿才用兵众,未易可轻,量敌而进,兵家所慎,若丞相必有以策之,则未见坦然之勳,若无策以裁之,则非明哲之谓,海内归向之意也。”  《蜀志》亮本传裴注引袁準云:“亮,持本者也,其於应变,则非其所长。”裴松之奉旨作注,不只是“鸠集传记,增广异闻”,还在于史料的补阙,史实的考订和纠谬。裴引《蜀记》云:“晋初扶风王骏镇关中,司马高平刘宝、长史滎阳桓隰诸官属士大夫共论诸葛亮,于时谭者多讥亮讬身非所,劳困蜀民,力小谋大,不能度德量力。金城郭沖以为亮权智英略,有踰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沖之言。”裴松之明确表示,不赞成郭沖的看法。他说:“臣松之以为亮之异美,诚所愿闻,然沖之所说,实皆可疑,谨随事难之如左。”于是,《三国志》裴注中有“随事难之”之郭沖五事。在郭沖美亮之五件事中,有第三、第四、第五三件事涉及军事,裴松之不惜篇幅,一一予以驳难。  郭沖三事曰:“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偪,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菴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卻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參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彊伏,循山走矣。’候巡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此则,为后世所谓“空城计”者也。然而,裴松之难曰:“案阳平在汉中,亮初屯阳平,宣帝尚为荆州都督,镇宛城,至曹真死后,始与亮於关中相抗御耳。魏尝遣宣帝自由西城伐蜀,值霖雨,不果。此之前后,无复有於阳平交兵事。就如沖言,宣帝既举二十万众,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设防持重,何至便走乎?案《魏延传》云:‘延每随亮出,辄欲请精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己才用之不尽也。’亮尚不以延为万人别统,豈得如沖言,顿使将重兵在前,而以轻弱自守乎?且沖与扶风王言,显彰宣帝之短,对子毁父,理所不容,而云‘扶风王慨然善沖之言’故知此书举引皆虚。”裴松之认定,所谓的“空城计”,纯属子虚乌有。 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五九《论陈寿》称寿为“良史”,谓“张俨、袁準亦评亮不长于应变将略,非陈寿一人之私言”。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二八《书〈三国志〉后》、恽敬《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二《书〈三国志〉后》均足助朱彝尊张目。  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卷三十九《陈寿史皆实录》条中,同意朱彝尊等人之说,并补充说陈寿入晋之后,撰次《诸葛亮集》,作表奏上,推许甚至,在《亮传》中,特附《亮集》目录,並所上书表,以表示尊崇,传后评语反复称他的刑赏之当,足以说明陈寿在论述诸葛亮时是很推崇他的。王云:“街亭之败,寿直书马谡违亮节度,为张郃所破,初未尝以私隙咎亮;至谓亮将略非长,则张俨、袁準之论皆然,非寿一人之私言也。”  赵翼《廿二史剳记》卷六《陈寿论诸葛亮》条,也举出许多例证,说明陈寿对诸葛亮推崇备至。赵云:“陈寿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被髡,故寿为《亮传》,谓将略非所长。此真无识之论也。”  最后,说一说毛泽东对诸葛亮的看法。他说:“(街亭)初战亮宜自临阵。自街亭败后,每出,亮必在军。”(毛泽东读司马光《资治通鉴》卷71、72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92页)这是毛泽东对诸葛亮的批评。诸葛亮误用马谡而导致街亭失守。毛泽东认为是第一次北伐,亮不该放手,远离军中。而以后几次北伐,似乎吸取了教训,亲临前线,直接指挥,事无巨细,一一过问,实在是不明智。  综上所叙,可以看出,“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为历代对诸葛亮之主流评价。而现在国内许多城市都争着诸葛亮来当其荣誉公民,并以此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实现所谓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目的。以至于许多地方,对诸葛亮只说好话,不能说坏话。谁要是批评诸葛亮,谁就会被认为在破坏当地经济环境,至少在我们这个小地方就是这样。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1-11

    诸葛亮在小说的形象被过度神话。现实中诸葛亮军事才能也比较突出,但是没有小说那么神奇。小说多了传奇色彩。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第2个回答  2020-10-18
诸葛亮是汉末三国时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在文学上也有名作流传。他足智多谋,善于用兵,但随机应变的水平不是很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