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解出来了吗?

哥德巴赫猜想好像陈景润解出来了??请告诉我解题过程(尽量简单,我才上小学)。

第1个回答  2009-02-27
陈景润想出来了。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大偶数可表示为 “1 + 2”的形,“1 + 1”的形式还没被证明。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3-06
1966年,我国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在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之后,成功地证明了"1+2",也就是"任何一个大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素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2个的数之和\"。这是迄今为止,这一研究领域最佳的成果,距摘取这颗\"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仅一步之遥,在世界数学界引起了轰动。"1+2"也被誉为陈氏定理。
第3个回答  2009-03-01
解出来了,简单的说就是“1+2”,现在只剩“1+1”。前者为任和偶数都是两个质数之和。
第4个回答  2021-03-10

第5个回答  2009-02-27
解题过程你不会懂得!解出来了.陈景润早就证明了(1+2).只剩下(1+1)需要证明.

哥德巴赫猜想解决了吗?
当然没有解决!陈景润将筛法运用到极致证明了1+2,那么现在还差最后一步1+1,也绝对是最难的一步!目前世界最好的结论是“1+2”,也就是说,任意一个大偶数可以被拆为一个素数与一个殆素数的和,所谓殆素数就是两个素数的积。当年陈景润利用筛法,得到了这个结论,与此同时也意味着筛法已经“物尽...

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解出来了吗?
陈景润想出来了。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大偶数可表示为 “1 + 2”的形,“1 + 1”的形式还没被证明。

“1+2”,陈景润早已证明出来,如何证明“1+1”?
由于哥德巴赫猜想一直无法被直接证明出来,所以数学家另辟蹊径,通过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推论来逐渐接近这个猜想。迄今为止,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是最接近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人,他证明了“1+2”。陈景润证明,对于任意一个足够大的偶数,它可以用两个质数,或者一个质数与一个半质数的和来表示。半质数可以...

一加一等于二是个什么猜想,被证明了吗?
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证明到3=2+1。2=1+1至今没有解决。从研究证明,古老的证法是无法解决的,要解决必须另辟蹊径。这是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 哥德巴赫1742年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但是哥德巴赫自己无法证明它,于是就写信请教赫赫有名的...

陈景润如何解开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
陈景润没有解开,只是证明了1+2离,哥德巴赫猜想猜想1+1还有一步之遥,目前还没人解决

陈景润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指的是什么(语文课堂作业本上的)
陈景润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指的是他破解了哥德巴赫猜想。(具体内容:哥德巴赫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他一生也没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 而陈景润却用一次次数学计算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把哥德巴赫猜想原来的“1...

哥德巴赫猜想被证实了吗?
哥德巴赫猜想没有被完全证实。哥德巴赫猜想只被证明了一部分。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也就是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大偶数可表示为 “1 + 2”的形式。哥德巴赫猜想其他情况简介。哥德...

陈景润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指的是什么(课堂作业本)
陈景润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指的是他破解了哥德巴赫猜想。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

陈景润如何攻破哥德巴赫猜想
但对于这一切,陈景润毫不在乎,他乐此不疲,痴迷于他的数学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1966年6月,他在中国科学院的刊物《科学通报》第十七期上发表了他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成果。这一成果是迄今为止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好的研究成果,简称“1+2 ”。为了证明这个命题,陈景润写出了200多页的论文。

哥德巴赫猜想解决了吗?
1950年,华罗庚从美国回国,在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组织数论研究讨论班,选择哥德巴赫猜想作为讨论的主题。参加讨论班的学生,例如王元、潘承洞和陈景润等在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上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1956年,王元证明了“3+4”;同年,原苏联数学家阿·维诺格拉朵夫证明了“3+3”;1957年,王元又证明了“2+3...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