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流的控制模型

包括信息的种类、流向、实时控制信息系统
最好有个具体的企业实例模型

第1个回答  2008-12-08
  信息流的控制模型:信息有个基本特征:
  可量度。信息可采用某种度量单位进行度量,并进行信息编码。如现代计算机使用的二进制。
  可识别。信息可采取直观识别、比较识别和间接识别等多种方式来把握。
  可转换。信息可以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如自然信息可转换为语言、文字和图像等形态,也可转换为电磁波信号或计算机代码
  可存储。信息可以存储。大脑就是一个天然信息存储器。人类发明的文字、摄影、录音、录像以及计算机存储器等都可以进行信息存储
  可处理。人脑就是最佳的信息处理器。人脑的思维功能可以进行决策、设计、研究、写作、改进、发明、创造等多种信息处理活动。计算机也具有信息处理功能。
  可传递。信息的传递是与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同时进行的。语言、表情、动作、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话等是人类常用的信息传递方式。
  可再生。信息经过处理后,可以其他形式再生。如自然信息经过人工处理后,可用语言或图形等方式再生成信息。输入计算机的各种数据文字等信息,可用显示、打印、绘图等方式再生成信息。
  可压缩。信息可以进行压缩,可以用不同的信息量来描述同一事物。人们常常用尽可能少的信息量描述一件事物的主要特征。
  可利用。信息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和可利用性。
  可共享。信息具有扩散性,因此可共享。
  沃尔玛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至少提前10年(较竞争对手)将尖端科技和物流系统进行了巧妙搭配。早在20世纪70年代,沃尔玛就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管理;20世纪80年代初,他们又花费4亿美元购买了商业卫星,实现了全球联网;20世纪90年代,采用了全球领先的卫星定位系统(GPS),控制公司的物流,提高配送效率,以速度和质量赢得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沃尔玛所有的系统都是基于一个叫做UNIX的配送系统,并采用传送带和非常大的开放式平台,还采用产品代码,以及自动补货系统和激光识别系统,所有这些为沃尔玛节省了相当多的成本。沃尔玛一直崇尚采用最现代化、最先进的系统,进行合理的运输安排,通过电脑系统和配送中心,获得最终的成功。
  1、建立全球第一个物流数据的处理中心
  20世纪70年代沃尔玛建立了物流的管理信息系统(MIS),负责处理系统报表,加快了运作速度。20世纪80年代初,沃尔玛与休斯公司合作发射物流通讯卫星,物流通信卫星使得沃尔玛产生了跳跃性的发展;1983年的时候采用了POS机,全称Point Of Sale,就是销售始点数据系统。1985年建立了EDI,即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进行无纸化作业,所有信息全部在电脑上运作。1986年的时候它又建立了 QR,称为快速反应机制,对市场快速拉动需求。
  沃尔玛在全球第一个实现集团内部24小时计算机物流网络化监控,使采购库存、订货、配送和销售一体化。例如,顾客到沃尔玛店里购物,然后通过POS机打印发票,与此同时负责生产计划、采购计划的人员以及供应商的电脑上就会同时显示信息,各个环节就会通过信息及时完成本职工作,从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加快了物流的循环。
  2、沃尔玛物流应用的信息技术
  射频技术/RF(Radio Frequency),在日常的运作过程中可以跟条形码结合起来应用。
  便携式数据终端设备/PDF,传统的方式到货以后要打电话、发E-mail或者发报表,通过便携式数据终端设备可以直接查询货物情况。
  物流条形码/BC,利用物流条码技术,能及时有效的对企业物流信息进行采集跟踪。
  射频标识技术(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在各种恶劣环境中工作。
  2004年,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公司要求其前100家供应商,在2005年1月之前向其配送中心发送货盘和包装箱时使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2006年1月前在单件商品中投入使用。专家预测,2005年到2007年,沃尔玛供应商每年将使用50亿张电子标签,沃尔玛公司每年可节省 83.5亿美元。目前全世界已安装了约5000个RFID系统,实际年销售额约为9.64亿美元。
  凭借这些信息技术,沃尔玛如虎添翼,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527.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12-08
信息流是指信息的传播与流动,信息流是物流过程的流动影象,信息流分三个过程:采集、传递和加工处理。
采集:通常由操作层完成;
传递:管理人员按管理结构层层传达;
加工处理:统计人员按管理结构层层进行统计分析。
MRP-II将信息采集、传递和加工处理分为两个过程
采集:通常由操作层完成;
传递和加工处理:由MRP-II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完成。
[编辑本段]信息流的定义
信息流的广义定义是指人们采用各种方式来实现信息交流,从面对面的直接交谈直到采用各种现代化的传递媒介,包括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储存、检索、分析等渠道和过程。
信息流的狭义定义是从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发展、应用的角度看,指的是信息处理过程中信息在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网络中的流动。
评价企业成功与否,一个简易的办法是看其物流、工作流和信息流“三流”的情况,其中,信息流的质量、速度和复盖范围,尤其可以“映照”企业的生产、管理和决策等各方面的“成色”。因为物流、工作流在企业的“生命活动”中无不最终以信息流的“高级形式”展现,就象生物体的所有活动都是基于神经系统传递的生物电信号一样。因此,深入认识“信息流”,将掀开企业发展的新视角。
[编辑本段]信息流与物流之间的关系
(1)两者之间的联系:
在物流系统中,信息流用于识别各种需求在物流系统内所处的具体位置,两者之间的关系极为紧密,它们互为存在之前提和基础。
(2)两者之间的差别:

从传递内容来看,信息流是一种非实物化的传递方式,而物流转移的则是实物化的物质。
[编辑本段]信息流的不同表现
在大批量制造的公司里,信息通常采取平行流动的形式:预测信息从一个公司传递到另一个公司、从一个工厂到另一个工厂;生产计划也同样是从公司到公司、从工厂到工厂;每日(或每周、每小时)的装运单告诉每个工厂下一次要装运什么。当公司收到客户要求变更数量的时候,不得不取消原计划以及装运订单,并立即调整生产系统,以适应需求的变化。
精益思想的公司则尝试通过一个简单的时间安排点(schedulingpoint),以及创建一些信息的拉动环来简化信息流。这些信息向上游流动到前一个生产工序,然后再从那个点向上流动——一直到最初的那个生产点。
附图体现了大规模生产和精益生产中不同的信息流。精益制造商在某些情况仍然需要预测,因为需要通知那些距离远的工厂和供应商,做生产计划,安排劳动力,计算节拍时间,调整季节性变化,引进新的模具等等。但是对于每日的生产信息流,可以通过把生产进度表及装运单等信息转换为简单的拉动环。
[编辑本段]传播学中的信息流
信息流是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最早由美国传播学者罗杰斯提出,与“影响流”一起成为其“N级传播模式”的组成部分。该理论是“二级传播模式”的发展。“二级传播”这一传播流理论是由拉扎斯菲尔德(P.F.Lazasfeld)和他所在的应用社会学研究所的同事们对1940年是美国总统大选所进行了一系列调查之后而提出的,这次著名的研究被称为“伊里调查”,而这次研究的成果被写进《人民的选择》流传于世。
“二级传播”理论认为,在我们的社会当中活跃着一群可以被称为“意见领袖”的人,他们积极的给予社会的其他分子以信息、建议等等,而成为信息在社会中传播的一个又一个辐射点。这一研究结果在当时迷信大众传播神奇力量的背景下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从而形成了传播效果研究中的“有限效果论”。
罗杰斯在1962年和休梅克通过深入调查农村中新事物的采用和普及过程,出版了《创新的传播》一书,对"二级传播"理论做了重要的补充。其主要的观点包括:
1) 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观念传播和说服人们利用这些创新的最有效的途径,大众传播可以较为有效的有力的提
供新信息,而人际传播对改变人的态度与行为有力。
2) 认为"创新扩散"过程至少包括四个环节:知晓(了解)、劝服、决定(决策)、确认(证实)。
3) 认为大众传播早期过程比以后更有影响,传播过程呈"S"形曲线,即在采用开始时速度很慢,当其扩大至居民一半时速度
加快,而当其接近最大饱和点时又慢下来
4) 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事物的传播和说服人们采用它们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