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该选择去一线城市还是小城市发展,二者有何不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4-29

一线城市比小城市的工作机会多,小城市比大城市工作压力小,很多人想着在大城市中立足,一看房价和日常消费,没有上百万根本无法实现,可是他们仗着年轻有干劲,闯一闯,不甘心面对现实,



而到小城市,那有自己的朋友亲戚,出门好办事,能攒住钱,创业成功几率也大,稳定的话,还能把家人接来,有归属感。

第2个回答  2019-05-08
毕业后应该怎么选择城市发展?
我觉着毕业后应该先去一线城市让自己阅历经历都丰富起来!然后多接触一些东西事情!当然也是人生的财富!
二者不同的是,一线城市自己滚打摸爬会非常辛苦!然后压力也比较大,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还是竞争。但是一线城市工作岗位就业行业是小城市不能比拟的.小城市的发展就适合慢生活养老宜居!
年轻人还是要闯荡一下的!哪怕是吃苦压力大!
第3个回答  2019-04-29
这个要根据情况而定吧。一线城市,一般对自身的发展会快些,工资也会很高,福利待遇、工作条件等相对也会很好,所以,这里是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所向往的就业首要选择地。但竟争性比较大,压力也大,生活在这里会感觉很广疲惫。对一般小城市来说,毕业生找工作容易些,工作也比较稳定,各方面的压力会小很多,生活也比较轻松。但工资、待遇等都会低些。不管你去那个城市,都要努力的地去工作,去奋斗,想不负岀又得到优厚的回报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第4个回答  2019-05-23
机会与机遇并存,一线城市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多机会,并且,同样是大学生,据统计,在大城市里的发展前途远远比小城市的好很多很多。

大学毕业生,刚毕业,要学习的东西真的太多太多了,在大城市里可以提供的,不仅仅是机会,还有经验,我们可以在里边向前辈学习更高的专业知识,当然,还可以通过工作认识很多客户,数不尽的人脉,庞大的人际关系网,在这里,每天你都会发现自己有变化,自己成长的速度与城市的成长的速度并存,并且,一线城市快节奏的社会可以给大学生一点生活压力,不努力,无法在这个城市立足,这也是现在大学生需要经历的,有压力才有动力。

年轻人么,需要的就是去闯,去拼,一线城市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有能力的人在那里都会生存下来。不要惧怕失败,在这么一个庞大的城市里,可供选择的机会那么多,并且,正因为年轻,经得起失败,大不了重头再来么,反正浑身是劲!

大学毕业,如果有机会,第一选择就是北上广,无论你来自哪里,无论男女,趁着年轻,给自己一个机会,即使没有在那个城市闯出什么,但至少感谢经历,在那里的每一天的成长,都将是你今后人生宝贵的财富。

年轻人,就要醒着拼,放手一搏,可能人生就这么一次了,何不趁着机会,做自己喜欢或者想要做的事。去一线城市让自己快速成长,努力蜕变适应社会!

现在科技在发展,教育也在发展。不光是现在的高中生越来越多大学生也是一抓一大把了。甚至连研究生,硕士,博士的人数都越来越多。很多人说学历越来越不值钱了,很多人说一张纸,比不上实践来的有意义。

所以在这个教育高度发展的时代,在这个大学生越来越多的时候。并不是说你拥有了某个大学的毕业证,你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即便是你所拥有的大学毕业证是一个名牌大学是985或者是211。都不可能成为你人生的保证船也不可能把你的这一辈子都有更好的保证。

所以说,很多大学生现在更注重的是实践能力。他们认为光有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有一张学历并不能代表什么。你会看会写,会做题并不代
第5个回答  2019-04-29
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因素有两个方面:“激励因素”和“排斥因素”。“激励因素”是促进和推动毕业生参与基层就业项目的因素,而“排斥因素”则是阻碍其参与的因素。
  “激励因素”主要指政策的优惠,而“排斥因素”则主要集中于个体层面,包括学历、性别、家庭收入、工作预期和个人能力素质等等,这些因素既可能产生激励的因素,也有排斥的因素存在。综合而言,下列因素共同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
  第一,政策优惠是“激励因素”中的主体,政府对于就业政策的宣传与推广到位,加强了毕业生到基层的意愿,同时,越来越多的政策优惠也增加了毕业生对于前景的良好预期,愿意参与项目。基层的广阔发展空间也成为激励更多的毕业生愿意到基层寻求发展空间的重要因素。随着大城市就业竞争的加剧,生活成本升高,生活压力加大,调查数据显示接近71%的专科生,即学历较低的毕业生非常愿意或比较愿意到基层工作,其主要原因也在于专科生在城市中竞争力比本科、硕士生弱。毕业生的家庭收入较低也是“激励因素”之一,家庭收入较低,往往社会资本较少,基层就业成为该类型毕业生避开大城市竞争“天花板”的理性选择。另外,主动选择到基层锻炼个人能力,认为基层的的确确能够锻炼个人能力,并存在展示自己能力的空间,也是众多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的激励因素。
  第二,“排斥因素”涉及到的方面较为多元,影响方向更为复杂。就学历而言,学历对于专科生是激励因素,而对于本科和硕士、博士生则更多的是起到了排斥的作用。低收入家庭的毕业生更愿意到基层就业,而家庭收入高的毕业生更愿意选择在城市中立足和发展。对基层环境的不熟悉,也是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排斥因素”之一,如对语言、风俗、习惯,甚至是天气、饮食等的主观不良想象都会使得毕业生退缩。最后,基层就业项目的选拔过程注重毕业生的个人能力素质,包括学业成绩、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和基本工作技能等,项目选拔的竞争性也使得一些认为自己不够优秀的毕业生打了退堂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中“激励因素”和“排斥因素”都存在,并且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提高大学生参与基层就业项目的积极性就在于如何将能够转化的“排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
尽可能去一线城市吧,机会比较多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