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跟黑龙江有什么关系啊

RT

第1个回答  2017-07-18
据省社会科学院哈尔滨犹太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述笑介绍,1899年,第一位俄籍犹太人萨·伊·别尔采里迁居哈尔滨,由此掀起犹太人来哈的第一个高潮。满洲里到哈尔滨间铁路修建后,逐利而来的犹太人瞅准了此处大好的商机。不久,包括犹太民族英雄特鲁姆佩尔道等一大批俄籍犹太人留在了哈尔滨,到1906年,哈市的犹太人已经达到6000人。
十月革命后,由于当时的苏联内战等原因,又出现了一次犹太人迁居哈尔滨的高潮,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时期来哈的犹太人中,包括一大批学者、艺术家、医生和其他知识分子。1920年,在哈的犹太人达到20000人,是历史上最多的时期。“犹太人在当时的俄罗斯到处受排挤,子女上学也受到歧视,而哈尔滨这条铁路的修建和通车,让这些在漫长的岁月里四海漂泊的犹太人,终于在远东的松花江畔找到了一块栖息的乐土”。
一群犹太人对哈尔滨的贡献
“当年犹太人在中国同当地居民一道建设了哈尔滨,对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俄罗斯比罗比詹犹太宗教公会主席列夫·托依特曼
马迭尔是哈尔滨人耳熟能详的老字号。而事实上,它的创立和发展,恰恰与当年来哈的犹太人有关。
据介绍,马迭尔是犹太人约瑟夫·卡斯普在1913年开设的一家集旅馆与影剧院于一体的综合企业,开业不久即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马迭尔的名字沿用至今,那栋老建筑则像一杯陈年老酒,越陈越有滋味。但是马迭尔的老板也在此品尝了人生的苦痛。1933年,卡斯普的爱子西蒙·卡斯普在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回到哈尔滨,不久即被日本宪兵指使绑匪杀害。
同马迭尔相似,华梅西餐厅、哈尔滨卷烟厂和位于阿城的有中国第一家糖厂之称的阿什河糖厂等,也都是当年犹太企业家创办和经营的。
据新出版的画册介绍,犹太人还把哈尔滨的大豆首次出口,使之成为国际市场热门货,赢得了“世界性商品”的美誉。他们与“哈尔滨人民休戚与共,创造了无数经济奇迹,不少人成为哈尔滨早期金融业、工商业的奠基人及哈尔滨最早走向世界市场的开拓者”。
此外,犹太人还深深地影响了哈尔滨的城市文化。从欧洲各国迁移而来的犹太人,促进了西方文化和先进科学技术在哈尔滨乃至中国的传播。犹太人在哈期间,曾有许多世界一流水平的音乐家汇聚哈尔滨,这里的音乐舞台群星璀璨盛极一时,当时哈尔滨的交响乐团与上海交响乐团并驾齐驱,是中国最著名的两大交响乐团之一。
哈尔滨是著名的音乐之城,建国后曾经走出去一大批音乐家,这是否与当年犹太人音乐活动的浸润有关呢?一个例子是,哈尔滨作曲家、《乌苏里船歌》的作曲者汪云才就是著名的犹太音乐家特拉赫腾伯格的弟子。
1985年,当年定居哈尔滨的最后一位犹太人阿哥列在哈尔滨辞世。据哈尔滨犹太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傅明静女士回忆,阿哥列生前与她的父亲是好朋友,“那时他在哈尔滨师范大学教音乐,家里有好几台钢琴……”
哈尔滨犹太人故乡情深
“犹太民族曾经发誓,一定要记住和报答那些在历史上帮助过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尤其是在犹太民族处于苦难的年代时,给我们以帮助与庇护的哈尔滨人民。”——以色列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茨维·加拜。
“我们每次到以色列考察,副总理爱胡德·奥尔梅特都要亲自接见,不是出于外交礼节,而完全是因为我们双方都是哈尔滨人。”李述笑告诉记者。“我们见面时用俄语交流,当年的哈尔滨犹太人都说俄语”。
奥尔梅特副总理的祖父等亲人就长眠在哈尔滨的皇山犹太人公墓内,今年奥尔梅特的哥哥、以色列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欧慕然,还为这些亲人重修了墓碑。
同奥尔梅特家族的经历相似,以中友好协会会长迪特·考夫曼也是一个哈尔滨犹太人。考夫曼的爷爷1918年来哈,担任哈尔滨犹太养老院院长,他的父亲曾担任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主席。考夫曼的母亲、岳母也都曾在哈尔滨生活和工作。他们中有好几个人如今都在哈尔滨犹太公墓安息。中以建交后,考夫曼两次回到哈尔滨,1994年,他与夫人一起找到了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红霞街的故居,两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在此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我们当中有些人出生在哈尔滨,有些人在那里度过了一段时光,现在,我们分散到世界各地,但是在我们心中,仍然时时涌动着对哈尔滨的回忆,因为每一个人都把哈尔滨看作自己的故乡。”考夫曼在为《犹太人在哈尔滨》一书写序时,再一次抒发了自己对故乡哈尔滨的思念。
据画册记载,著名记者、出生于东欧的犹太人爱泼斯坦,童年时曾在哈尔滨生活过三年,他至今还视自己为哈尔滨人,并称哈尔滨是“中犹友谊之城”。“从哈尔滨起,我开始有了早年的记忆,对世界有了了解。我的父母一度在哈尔滨是很活跃的社会主义者……”
据有关专家介绍,散布世界各地的哈尔滨犹太人至今乡情殷殷,那些年已古稀的老人把能再回哈尔滨看一看作为最大的愿望,他们的子孙后代也把能回故乡探望和继续为哈尔滨做出贡献视为神圣的使命。
犹太建筑极具潜力的旅游资源
“我们感谢哈尔滨人民,他们对生活在这座美好城市的犹太人还保持了美好的记忆。”——俄罗斯犹太自治州副州长古列维奇
为适应原居中国的犹太人回国寻根、旅游的需要,一些旅行社专门开辟了犹太人中国游业务,北京的加东国际旅行社就是这样的机构,其上海和开封犹太人历史文化游早已经启动。
对于哈尔滨的犹太人文化游线路,李述笑建议将位于东郊皇山的哈尔滨犹太人公墓作为犹太文化游的主要景点。11日上午,记者走进了这块寂静的陵园,林立的墓碑上,逝者的名字都是用俄文和希伯莱文书写的,现在一共有近六百座墓穴。
记者看到,许多墓碑上都有一块块的小石子,管理员李岩在清除碑上积雪后,又将小石子轻轻地放回去。“犹太人的亲人来看望先人时,总要献上鲜花,临别时再放上一粒小石子以示纪念。”李岩告诉记者。之后他又领着记者找到了奥尔梅特和考夫曼等人亲人的墓碑。
“犹太人公墓原来就在现在的文化公园一带,1958年经与当时的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商议后,按原样迁到了郊区的皇山,哈尔滨人对犹太先人的尊重,是中以友好的象征,所有来此纪念先人的犹太人无不为这种友谊所感染。”李述笑说。
但是专家更希望,位于哈尔滨市内的其他一些犹太人遗址遗迹能尽快修缮和开发。李述笑说,这些市内的犹太人遗迹主要位于道里区,可用“一点两线”来概括。“一点”即位于经纬街与经纬五道街交口处的原犹太新会堂,它建成于1921年,还曾经是哈尔滨犹太人图书馆的所在地;“两线”指通江街和中央大街,通江街上有落成于1918年的原哈尔滨犹太中学(现哈尔滨朝鲜族第二中学),与其相邻的还有哈尔滨犹太老会堂等建筑,即现在的哈尔滨车辆厂招待所,这所建筑最早建于1909年,1931年焚后重建。通江街可算是当年犹太人在哈尔滨的政治社团和宗教活动中心,而中央大街则可算是犹太人当年的经济文化活动中心,这里至今还留存着二三十处犹太人遗迹,如马迭尔、华梅西餐厅、犹太国民银行(现亚帝女士用品商行)等。
近年来,哈尔滨早期的多元历史文化已经得到了重新的“拷贝”。2003年,俄罗斯风情一条街的改造和果戈里大街名称的恢复,就说明这座城市正在将曾经的文化特色,当成一种资源去开发和利用。而按着这一思路去看,“一点两线”的犹太人历史文化遗迹更是一笔难得的旅游资源和财富。修复和开发这些历史遗迹,不仅能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而且还是返乡者追思先人和本埠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载体。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27
据省社会科学院哈尔滨犹太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述笑介绍,1899年,第一位俄籍犹太人萨·伊·别尔采里迁居哈尔滨,由此掀起犹太人来哈的第一个高潮。满洲里到哈尔滨间铁路修建后,逐利而来的犹太人瞅准了此处大好的商机。不久,包括犹太民族英雄特鲁姆佩尔道等一大批俄籍犹太人留在了哈尔滨,到1906年,哈市的犹太人已经达到6000人。

  十月革命后,由于当时的苏联内战等原因,又出现了一次犹太人迁居哈尔滨的高潮,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时期来哈的犹太人中,包括一大批学者、艺术家、医生和其他知识分子。1920年,在哈的犹太人达到20000人,是历史上最多的时期。“犹太人在当时的俄罗斯到处受排挤,子女上学也受到歧视,而哈尔滨这条铁路的修建和通车,让这些在漫长的岁月里四海漂泊的犹太人,终于在远东的松花江畔找到了一块栖息的乐土”。

  一群犹太人 对哈尔滨的贡献

  “当年犹太人在中国同当地居民一道建设了哈尔滨,对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俄罗斯比罗比詹犹太宗教公会主席列夫·托依特曼

  马迭尔是哈尔滨人耳熟能详的老字号。而事实上,它的创立和发展,恰恰与当年来哈的犹太人有关。

  据介绍,马迭尔是犹太人约瑟夫·卡斯普在1913年开设的一家集旅馆与影剧院于一体的综合企业,开业不久即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马迭尔的名字沿用至今,那栋老建筑则像一杯陈年老酒,越陈越有滋味。但是马迭尔的老板也在此品尝了人生的苦痛。1933年,卡斯普的爱子西蒙·卡斯普在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回到哈尔滨,不久即被日本宪兵指使绑匪杀害。

  同马迭尔相似,华梅西餐厅、哈尔滨卷烟厂和位于阿城的有中国第一家糖厂之称的阿什河糖厂等,也都是当年犹太企业家创办和经营的。

  据新出版的画册介绍,犹太人还把哈尔滨的大豆首次出口,使之成为国际市场热门货,赢得了“世界性商品”的美誉。他们与“哈尔滨人民休戚与共,创造了无数经济奇迹,不少人成为哈尔滨早期金融业、工商业的奠基人及哈尔滨最早走向世界市场的开拓者”。

  此外,犹太人还深深地影响了哈尔滨的城市文化。从欧洲各国迁移而来的犹太人,促进了西方文化和先进科学技术在哈尔滨乃至中国的传播。犹太人在哈期间,曾有许多世界一流水平的音乐家汇聚哈尔滨,这里的音乐舞台群星璀璨盛极一时,当时哈尔滨的交响乐团与上海交响乐团并驾齐驱,是中国最著名的两大交响乐团之一。

  哈尔滨是著名的音乐之城,建国后曾经走出去一大批音乐家,这是否与当年犹太人音乐活动的浸润有关呢?一个例子是,哈尔滨作曲家、《乌苏里船歌》的作曲者汪云才就是著名的犹太音乐家特拉赫腾伯格的弟子。

  1985年,当年定居哈尔滨的最后一位犹太人阿哥列在哈尔滨辞世。据哈尔滨犹太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傅明静女士回忆,阿哥列生前与她的父亲是好朋友,“那时他在哈尔滨师范大学教音乐,家里有好几台钢琴……”

  哈尔滨犹太人 故乡情深

  “犹太民族曾经发誓,一定要记住和报答那些在历史上帮助过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尤其是在犹太民族处于苦难的年代时,给我们以帮助与庇护的哈尔滨人民。”——以色列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茨维·加拜。

  “我们每次到以色列考察,副总理爱胡德·奥尔梅特都要亲自接见,不是出于外交礼节,而完全是因为我们双方都是哈尔滨人。”李述笑告诉记者。“我们见面时用俄语交流,当年的哈尔滨犹太人都说俄语”。

  奥尔梅特副总理的祖父等亲人就长眠在哈尔滨的皇山犹太人公墓内,今年奥尔梅特的哥哥、以色列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欧慕然,还为这些亲人重修了墓碑。

  同奥尔梅特家族的经历相似,以中友好协会会长迪特·考夫曼也是一个哈尔滨犹太人。考夫曼的爷爷1918年来哈,担任哈尔滨犹太养老院院长,他的父亲曾担任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主席。考夫曼的母亲、岳母也都曾在哈尔滨生活和工作。他们中有好几个人如今都在哈尔滨犹太公墓安息。中以建交后,考夫曼两次回到哈尔滨,1994年,他与夫人一起找到了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红霞街的故居,两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在此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我们当中有些人出生在哈尔滨,有些人在那里度过了一段时光,现在,我们分散到世界各地,但是在我们心中,仍然时时涌动着对哈尔滨的回忆,因为每一个人都把哈尔滨看作自己的故乡。”考夫曼在为《犹太人在哈尔滨》一书写序时,再一次抒发了自己对故乡哈尔滨的思念。

  据画册记载,著名记者、出生于东欧的犹太人爱泼斯坦,童年时曾在哈尔滨生活过三年,他至今还视自己为哈尔滨人,并称哈尔滨是“中犹友谊之城”。“从哈尔滨起,我开始有了早年的记忆,对世界有了了解。我的父母一度在哈尔滨是很活跃的社会主义者……”

  据有关专家介绍,散布世界各地的哈尔滨犹太人至今乡情殷殷,那些年已古稀的老人把能再回哈尔滨看一看作为最大的愿望,他们的子孙后代也把能回故乡探望和继续为哈尔滨做出贡献视为神圣的使命。

  犹太建筑 极具潜力的旅游资源

  “我们感谢哈尔滨人民,他们对生活在这座美好城市的犹太人还保持了美好的记忆。”——俄罗斯犹太自治州副州长古列维奇

  为适应原居中国的犹太人回国寻根、旅游的需要,一些旅行社专门开辟了犹太人中国游业务,北京的加东国际旅行社就是这样的机构,其上海和开封犹太人历史文化游早已经启动。

  对于哈尔滨的犹太人文化游线路,李述笑建议将位于东郊皇山的哈尔滨犹太人公墓作为犹太文化游的主要景点。11日上午,记者走进了这块寂静的陵园,林立的墓碑上,逝者的名字都是用俄文和希伯莱文书写的,现在一共有近六百座墓穴。

  记者看到,许多墓碑上都有一块块的小石子,管理员李岩在清除碑上积雪后,又将小石子轻轻地放回去。“犹太人的亲人来看望先人时,总要献上鲜花,临别时再放上一粒小石子以示纪念。”李岩告诉记者。之后他又领着记者找到了奥尔梅特和考夫曼等人亲人的墓碑。

  “犹太人公墓原来就在现在的文化公园一带,1958年经与当时的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商议后,按原样迁到了郊区的皇山,哈尔滨人对犹太先人的尊重,是中以友好的象征,所有来此纪念先人的犹太人无不为这种友谊所感染。”李述笑说。

  但是专家更希望,位于哈尔滨市内的其他一些犹太人遗址遗迹能尽快修缮和开发。李述笑说,这些市内的犹太人遗迹主要位于道里区,可用“一点两线”来概括。“一点”即位于经纬街与经纬五道街交口处的原犹太新会堂,它建成于1921年,还曾经是哈尔滨犹太人图书馆的所在地;“两线”指通江街和中央大街,通江街上有落成于1918年的原哈尔滨犹太中学(现哈尔滨朝鲜族第二中学),与其相邻的还有哈尔滨犹太老会堂等建筑,即现在的哈尔滨车辆厂招待所,这所建筑最早建于1909年,1931年焚后重建。通江街可算是当年犹太人在哈尔滨的政治社团和宗教活动中心,而中央大街则可算是犹太人当年的经济文化活动中心,这里至今还留存着二三十处犹太人遗迹,如马迭尔、华梅西餐厅、犹太国民银行(现亚帝女士用品商行)等。

  近年来,哈尔滨早期的多元历史文化已经得到了重新的“拷贝”。2003年,俄罗斯风情一条街的改造和果戈里大街名称的恢复,就说明这座城市正在将曾经的文化特色,当成一种资源去开发和利用。而按着这一思路去看,“一点两线”的犹太人历史文化遗迹更是一笔难得的旅游资源和财富。修复和开发这些历史遗迹,不仅能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而且还是返乡者追思先人和本埠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载体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