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步骤是什么

寒假了,我们组的研究性学习要开始了,但是我不知道步骤是什么,所以来问问。

第1个回答  2013-06-30
一.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概念阐述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从历史学习和社会现实生活中选择并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以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通过个人与他人合作的方式从事学习的一种模式。[2]它的特点是对于所学的一切历史,不是盲目地去接受,而是在自我分析、探究的基础上去认识历史。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指出的:“注重探究学习,使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与以往的“接受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理念,对提高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人格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性学习的内在目的也并不是在于解决了多少问题,而是达到在知识的探寻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探索的精神,从而引发整个学习方式的变革。传统的历史学科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知识传授,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记,有时虽然也有形式上的突破,如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等,但这都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教学目标也更多的在于解决问题,即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而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则在于改变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历史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注重实际、多角度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研究性学习应该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在研究性学习课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教师则应是活动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这种指导方式又与过去历史学科常规性指导有一定的差异。历史教师更多的需要宏观的启发,即加强对学生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资料搜集等方面的指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适当的研究方法,从而使学生形成尊重事实、注重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二.新课标下历史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研究性学习是要从知识与能力培养的观念出发,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和得出结论的教学过程。它为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和个性充分发展的机会。学生因此进一步巩固了学科知识,强化了问题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又真正体味到了探究的滋味和乐趣,有助于产生科学研究的强烈愿望。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其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1.确定课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课题是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开端,直接关系到学习能否顺利开展。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固然可贵,但发现问题的价值更高。发现与提出问题是也创新的起点。能提出新问题,或是从新的角度去思考旧问题,往往会导致新的发现和突破。研究是以问题为依托的,没有问题也就谈不上进行研究。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也是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视的一个方面。因此,教师要积极营造民主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问、设想。在开展课题研究之前,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一般可以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诱发探究动机。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起研究性学习小组。“小组的成员既要分工明确,又要精诚合作,以达到资源共享。”[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自我思考和小组探讨的基础上,根据已知的历史知识,归纳出准备研究的具体题目,形成具体的研究目标或是研究范围。除此之外,还可以由教师提出或设计若干个相关课题,学生个人或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自主选择。教师设计的问题也应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历史的价值。如教学完“抗日战争”后,我们搜集了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相关信息资料,举办专题展出。在活动中,学生们提出:“抗日战争得以取胜的原因何在?”、“如何正确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作用?”、“结合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分析日本为何否认其侵华暴行?”等课题。这不仅升华了课本知识,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学生原有的知识也被激活起来了,探究动机也迅速激发了。选题宜小不宜大,宜易不宜难,尤其是对于初次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高中生,太难了容易挫伤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另外,在提出课题时,还必须注意到课题应该是值得研究的,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当作课题。对于学生所提出的课题,教师应该适当加以修订,使之更加严谨。2.研究探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学生在确定了研究课题后,便进入了具体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制定研究计划、搜集史实资料、提出观点和总结整理。课题确定后,研究小组就应着手制定具体的、可行的、有效的研究计划。制定研究计划可以防止研究性学习陷入无序状态,可以保障研究性学习按计划顺利进行。研究计划越详细越好,在具体实施研究计划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原定计划作必要的调整。在研究计划中要明确研究目标、研究方法、预期成果等。同时还要进行小组内的具体分工,这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分工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课题分工,即每个小组成员都要主动承担一部分相对独立的课题工作;二是角色分工,即每个组员都要承担一个角色,如负责查找资料、执笔等,大家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新课标强调“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交流思想、合作学习”,倡导独立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改变以往单一个体的学习方式。人类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与人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合作、交流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分工之下,可以积极参与到集体讨论的活动之中,同时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学会听取他人意见,学会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接下来,根据计划的规定,小组成员各司其职,通过图书馆查询、上网查找、参观访问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广泛搜集所需史实资料。并及时做好对研究情况和体验的活动记录,这也是以后进行研究成果总结的素材和评价的依据。完成这些步骤之后,学生开始整理、分析所搜集到的历史资料,提出自己对研究问题的假设,最后综述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去主动搜集资料、查阅史料,并进行信息的加工处理,这一过程本身也就是研究的过程。提出观点和假设后,就要选择论据,论证观点或证明假设。选择的论据在质量上必须可靠、具体和严密。“历史研究性学习特别重视‘论从史出’、‘先史后论’、‘史论结合’,要求史实、史观、史据的统一和理论论证。”[4]3.结题——成果表达,总结评价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自己或本小组的研究所得进行归纳整理,提炼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其中包括研究思路、研究过程与最终成果。教师此时仍然需要引导学生总结课题研究过程的思路和方法,收获与不足,并在共同探讨、相互交流中总结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同时也要启发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于自主探究和实践体验,因此学生的学习结论必然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对于小组活动方面,既要看研究活动的开展情况,也要重视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情况。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研究情况开展评价活动,坚持把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结合起来。既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客观性评价,也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及道德品行方面的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区分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要的应该在于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和教师教学的改进,从而使评价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三.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开展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将研究性学习与课堂基础知识教学结合起来课本是学生学习的知识载体,也是学生掌握知识、提出问题的源泉。就高中历史课而言,在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更加科学的学习历史知识是有益的。但同时高中历史课也是一门基础课程,研究性学习只能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方法和手段,过分热衷于“研究”,脱离教学实际则会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和传递系统的学科知识方面依旧有很高的效率。所以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仍然应该坚持基础知识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优势互补,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2.学生为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同时也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扮演主角,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研究性学习从确定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搜集资料到研究成果的表达基本上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职责主要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所以在研究性学习中往往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完全放任学生自己去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不科学的。而且学生对历史问题理解的层次以及解决问题的经验等方面都和教师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更必须加强教师的主导和调控作用。可以说,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的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结果。在整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指导教师一方面要为研究小组内的各个成员提供研究指导,同时又要负责对整个研究活动过程的控制,适时根据开展的实际情况对研究计划进行调整。没有教师的启迪和指导,学生就难以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如果只是重视学生的研究而忽视教师的指导,必然会造成教学上的无序和混乱。
第2个回答  2013-06-30
白,你说的都是费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