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了,家长该怎么办?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12-07
孩子进入青春期,厌学心理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情绪。孩子厌学了,怎么办呢?
厌学,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成长与各方面的发展,找出原因,并且处理好这种心理情绪很关键。针对不同原因产生的厌学,我推荐采用不同的方法。
第一种,因为学业负担过重而厌学。
有些初中的教学方式依然是“满堂灌”“题海战”,学生们普遍感觉学习任务重、压力大,除了学习,几乎没有其他的生活内容,甚至都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很多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大,超过了自己能够承受的能力,反而因此不去专心学习,学习成绩不但不进步提高,反而会因为厌恶学习而下降。诸如此类,要尽量舒缓其压力,客观地认识自己,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
第二种,对学习缺乏兴趣而厌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对学习抱有兴趣的孩子一般成绩都很好。但是部分学生因为其他的原因,手机游戏、小说等,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不热爱学习,自然也就学不好了。对这类学生可以做些认知方面的调节,如学习用其感兴趣的科目引发对其他科目学习的动力。及学习本身是为了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以便将来踏上社会后,能够较快、较好的适应社会,在社会中生存。
第三种,因为逆反心理而厌学。
初中、高中孩子正处在叛逆期,家长越让孩子去学习,处处管着孩子的发展,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家长让怎么找,孩子偏偏会反着来。对于这种学生,以引导其明白,任何事物都是存在缺陷的,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所以,要允许有缺点的东西存在,要理解这一点,好好学习,将来用自己丰富的知识来减少这类问题,让下一代能够在好的氛围中成长。
第四种,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厌学。
学习成绩不好,孩子自然会觉得自卑,反而会更加不喜欢学习。但是学生也要明白,看到自己缺点的同时,也要去看到自己的优点。每个同学的兴趣、知识、能力是有所不同的,但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来发展自我,每个人都会取得成功,没必要因为自己某方面能力的欠缺而小看自己。关键是结合自己的情况,确立适合自己个性缺点的目标,不必钻牛角尖,关键要客观地评价自己。
第五种,因为和同学关系不好而厌学。
在和同学交往过程中,要多进行换位思考,多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想问题,自然了解一些自己与他人交往的技巧,学会与人沟通,与人交往。
合理分析孩子厌学的原因,多跟孩子做深层次的交流。也要多与他的朋友、老师多沟通,多了解孩子,寻找解决之道;
如果没有什么效果的话,继而去找一些心理咨询或者相关的学校帮助解决厌学这种情绪,让孩子继续享受人生中为数不多的校园生活!
希望可以帮到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23
天生好学的孩子凤毛麟角,孩子基本都是厌学的,因为绝大多数知识都是成年人在遇到问题时被逼无奈总结出来的,知识的产生过程本身就很痛苦,而且伴随极大压力,试问一个孩子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主动去尝试痛苦正常吗?这是反人性的。
所以学习一定是伴随着压力和痛苦,这事必须要搞清楚,所有说学习是快乐的人不是愚蠢就是骗子,
学习最好的状态也就是痛并快乐着而已,好学的过程就是快乐压制了痛苦,而厌学就是没压制住,问题就这么简单。
现在我们发现了问题的根本,后面解决就容易了,只有两点,一是发现快乐的点,二是压制住痛苦,这样就能从厌学到好学。
第3个回答  2012-12-09
教育孩子至关重要,孩子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父母,孩子调整的同时,父母要积极配合,找到自身的问题,与孩子一同成长。
纵观当前教育问题的方方面面,真正的根源恰恰在于家庭教育环节,人一生中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最长,很多影响我们成长的人际规则、生活和学习习惯都是在家庭教育阶段开始形成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习惯养成对于孩子未来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往往都是父母问题的反映。父母的说教、对成绩的无限强调、对学习动机的歪曲等等都很容易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恶。因此,改变孩子的同时,父母也应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并积极的加以调整。孩子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他们了解学习的本质,关注学习过程本身,而不是为成绩所累。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清楚学习应该学什么,学习到底有什么意义,现行教育体制对成绩的强调几乎是他们对学习的唯一印象。这样,成绩不好的孩子对学习的厌恶也就非常自然了。此外,很多孩子非常渴望学好,但却缺乏正确的方法,久而久之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会大幅下降,对学习产生习得性无助等问题,因此就开始逃避学习。
作为应对,我们应该与孩子一同探讨学习的本质,降低他们对成绩的关注,重新认识到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强化他们对学习过程的兴趣。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让他们在学习时变得轻松,从而也更能享受学习的乐趣。般的孩子都有叛逆心理,要重视这个问题,如果家长自己不能帮忙开导孩子的话,可以借助一些心理机构,比如般的孩子都有叛逆心理,要重视这个问题,如果家长自己不能帮忙开导孩子的话,可以借助一些心理机构,比如中欧国际北京心理机构等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