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古桥知多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5-02-23
中国的园林艺术讲求“小桥流水”所以造园必然离不开桥,颐和园作为著名的皇家园林更是如此。乾隆在建造清漪园时就建造了不少精美的桥,而且这些桥由于多数是石桥也躲过了1860年的大火,只有个别木桥焚毁。光绪朝重修颐和园时和建国后也曾经添建、改建了部分的桥,致使颐和园里至今保留了数十座的桥。

颐和园里的桥精美、奇特在于种类繁多,造型各异,几乎将中国桥的艺术全都移到了颐和园里来了。为何如此说呢,因为颐和园里的桥有水桥、旱桥;有石桥、木桥;有短桥、长桥;有单孔桥、多孔桥;有直桥、折桥;有平桥、亭桥;有廊桥、轩桥;有高桥、矮桥;有名桥、无名桥,还有闸桥.......不一而足。

但是颐和园里到底由多少座古桥呢,网上没有查到。笔者虽然早就有心将颐和园的桥写进博文,而且颐和园的系列里“桥”是最先着手的,而且照片早就拍就。但是鉴于对于个别的桥(二龙闸桥)是否建于清漪园时期有不同看法,也发过博文探讨过,之前还没完全搞清楚,现在基本明了,所以等到现在才开始写博文。

博文题目说的是“古桥”,所以本人原则上只收录光绪朝之前的桥,建国后新建的桥不作为重点,也不算入颐和园古桥的数量内,但是改建的除外。

看官可以随着我先由颐和园东宫门、北宫门外开始,然后走东堤、西堤、后溪河、谐趣园、前山等慢慢游走寻找古桥吧。

1、东宫门外石桥(清漪园时期称之为大宫门)
两座石桥建于清漪园时期,位于东宫门前影壁东侧的月河之上,主要是将谐趣园内的水向南顺着月河流入马场。此桥为单孔石桥,桥栏为罗汉板,青石质。
乾隆朝所绘制的《万寿庆典图》中的两座石桥:

这是北侧石桥

2、南侧石桥

3、北宫门(清漪园时期称之为北楼门)外石桥老照片,当年为三孔石桥

昔日桥下走水,如今沟满壕平,此桥已经失去了桥的意义

4、知春亭七孔桥和三孔桥
清漪园时期知春亭两岛上由两座桥连接,从《万寿庆典图》上看两桥都是木桥,而且均是折桥,去岛上的第一座桥是带栏杆的六折桥,第二座是没有栏杆的四折桥,乾隆时期大岛上有知春亭,小岛上有草亭,很有乡土气息。后来又在小岛上建了一座建筑物,不知做何所用,1860年两座木桥和两座小岛上的亭子等建筑物均被焚毁,光绪年两座桥得到重建。两座桥的桥墩和桥面都换成了石质的,栏杆还保留了木质的。两座桥俗称“七孔桥”和“三孔桥”。

乾隆朝《万寿庆典图》中知春亭上两座木折桥

1870年左右被焚毁后的老照片,小岛上还残留一座建筑遗迹

光绪年重建后的老照片

4、七孔桥

5、三孔桥

6、7、颐和园二龙闸“闸桥”和“辅桥”
颐和园东堤最北侧有两座桥,一座“闸桥”、一座“辅桥”,两座桥穿过“文昌阁”就能看到。两桥并排,闸桥高、辅桥低。
此“闸桥”名曰“二龙闸”,是清漪园时期昆明湖东堤上的一个排水口,用来调节昆明湖水位和园外用水。二龙闸的名称我认为主要是昆明湖主要进水口有一座“青龙闸”,“青龙闸”主要作用是防洪,洪水来了,可以开闸放水排入清河,“青龙闸”是主闸,东堤上的闸口是“二闸”,因此称之为“二龙闸”,不过此闸现在也废弃不用了。
为何把和“二龙闸”闸桥的另一座桥称为“辅桥”?因为此桥建好后很少用到它,至今桥面上防滑纹饰还历历在目。还有就是此桥慈禧修建颐和园时将此桥圈出了颐和园,直到九十年代颐和园东墙外扩把它全了进来。至于“辅桥”是否乾隆时期所建我在另一篇博文中阐述过,不在赘述了。有兴趣可以前去了解,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b09aa01017sb7.html

闸桥和辅桥,矮桥是“辅桥”

6、闸桥
清漪园时期绘制的“闸桥”

闸桥西侧闸口

东侧出水口

7、辅桥
光绪二十三年绘制的“辅桥”在颐和园大墙之外

桥面上的防滑纹还很清新,燕尾铁槽说明条石还是原装

侯仁之先生复原的明代海淀水系图,红字为笔者为之

8、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横跨在东堤和南湖岛之中,始建于乾隆年间,它是颐和园里最长最为精美的古桥。桥长150米,宽8米,有17个拱形桥洞连续而成,桥洞从两侧开始逐渐变大,第九个桥洞为最大。桥体为青石,栏杆是汉白玉,桥栏的望柱上共雕有神态各异、大小不同的石狮544只,比卢沟桥石狮还多,最多的一个望柱上就有一大五小六只石狮子。桥栏杆的两头各有两只石刻异兽,俗称“靠山龙”,形象威猛,极为生动。桥中心的拱洞南侧有石额“修蝀凌波”,楹联曰“烟景学潇湘细雨轻航暮屿,晴光缅明圣软风新柳春堤”。北侧有石额“灵鼍偃月”,楹联曰“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这两幅楹联绝大多数都是写错的,包括颐和园官方网站上也有两处错误)。

1870年左右的老照片,佛香阁还未修复

民国时期老照片和现在比对

青石桥面,桥头的“靠山龙”

一桥飞架似长虹

俯视长桥

中间桥洞南侧的额题和楹联

北侧的额题和楹联,靠北由于风沙的作用,风化厉害

9、颐和园里最小的桥----无名旱桥
开始我说过看桥的顺序了,先大门外,然后顺着东堤南行,既然路过十七孔桥,就不要错过龙王岛。穿过颐和园里最长的十七孔桥就来到龙王岛上了,不要认为小岛上就没有桥了。在涵虚堂的西侧的叠石之上有一座真正的“半步桥”,其长度和宽度远比颐和园“谐趣园”内的“半步桥”还要小一号,堪称颐和园里最小的石桥了。
此桥为“一块儿板式”石桥,一块儿长约一米宽有四十公分的汉白玉条石架在叠石之间,桥下我估计主要是为了排除涵虚堂西侧外廊和月台雨水的,上面很少有人去走,所以就很少有人关注它,它也就没有了名字,我权且称它为:无名旱桥吧。
如果您觉得我牵强,但看了照片后您能不把它称之为桥吗?!

为了了解他的位置,特意以佛香阁为背景照了一张

小桥不流水,权且称旱桥

说是没人走,桥面也光溜

叠石之间架,能说不是桥?

10、绣漪桥

绣漪桥建于乾隆年建造清漪园时期,位于颐和园的东堤的最南端,是昆明湖与长河的界桥,也是东堤与西堤的连接点。此桥是帝后们从长河水路来颐和园进入昆明湖必经的必经之桥,设计和建造都十分讲究。此桥和和西堤上的玉带桥是一对“姐妹桥”,俗称“罗锅桥”。玉带桥在昆明湖的西北,是昆明湖的进水口,绣漪桥位于昆明湖的东南,是昆明湖的出水口和长河的起点。两桥的造型相同,只是绣漪桥尺寸较玉带桥略小,都是为了走船而建造成如此高大的“罗锅”。两桥的区别是:从桥头数望柱,第十根下面对着楹联的是绣漪桥,第九根下面是楹联的是玉带桥。有兴趣您可以去数数看,我说的对不对?绣漪桥为全石结构单孔高拱劵桥,由于此桥桥身高,坡度大,上下桥比较吃力,为了利于行走,光绪年在此桥的南侧修建了一座木质的平桥,建国后改为水泥材质的了。

绣漪桥不仅体态秀美,其栏杆也制作的非常精致,用“雕栏玉砌”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栏板、望柱等均是汉白玉石质,望柱头雕刻精没,为“云纹仙鹤”图案的深浮雕,寓意“云是鹤家乡”之意吧。桥正中的栏杆上镌刻着乾隆皇帝手书的“绣漪桥”匾。绣漪桥南北的两面有乾隆御笔所题楹联:南侧为“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鳞纹千叠壁月漾金波”;北侧为“路入阆风云霞空际涌,地临蓬岛宫阙水边明”。

1870年左右的老照片

1870年左右老照片,景明楼还在,只是北楼为残基

光绪二十三年常卯所绘绣漪桥,南侧建有木质平桥

乾隆御笔额题:绣漪桥

南侧楹联

北侧楹联,和十七孔桥楹联一样,北侧风化严重

精美的云鹤柱头

11、柳桥
柳桥位于西堤的最南端,始建于乾隆年间,名称取自杜甫诗句“柳桥晴有絮”。桥基为花岗岩条石,栏杆为青石望柱和栏板,桥上有四角重檐歇山顶桥亭一座,四周有倒挂楣子和坐凳楣子,梁枋绘有苏式彩画,桥下有方桥洞,两侧桥肩下各有两个拱形小桥洞,为颐和园唯一的五孔石桥。此桥的桥亭毁于1860年,光绪年重建。

有趣的是此桥原名为“界湖桥”,是昆明湖与西湖的界桥,而且在清漪园时期此桥应该是木桥(从乾隆时期的《万寿庆典图》中看是木桥),或许是光绪朝颐和园重修时新建。但不知何时和西堤最北侧的“柳桥(现在为界湖桥)”易名,一说乾隆老年糊涂错把两桥搞混;一说慈禧为“桑苎桥”避讳更名时一起将此桥改名;一说光绪年间重建桥亭后更改名称等不一而足,可是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绘制的《五园三山图》里为何还把此桥称之为“界湖桥”呢?难道是后人更改的?
此桥易名存疑,留作知者答疑。

乾隆年间绘制的《万寿庆典图》中的界湖桥看似木桥

清末绘画上注明现在的“柳桥”是“界湖桥”

12、西堤无名桥(平桥)
此桥位于景明楼北侧,“西堤六桥”中本来是没有它的,它和柳桥一样,是连接昆明湖水和藻鉴堂湖水的桥。此桥始建年代不详,为花岗岩条石做基础,单孔,上面的桥栏杆都为建国后新建。笔者怀疑此桥是走船用的平桥,上面桥板为活动的可以拆卸,以利于过船,我小的时候就可以从此划船过去。现在桥下是闸,调节藻鉴堂湖水水位之用。

13、练桥
  练桥建于乾隆时期,光绪年重建。此桥位于西堤平桥北侧,为单孔石桥,桥上是一座四方形的重檐攒尖顶的桥亭。“练”是白色的丝织品,此处形容湖水清净如练。南朝谢眺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站在练桥上面观望,南湖岛、十七孔桥、佛香阁中轴线建筑群、治镜阁、畅观堂、藻鉴堂等环桥景致都能一一收入眼帘。夏日练桥西面的藻鉴堂湖中盛开着一片片红白荷花,乾隆时期这里就是观荷花的好地方。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b09aa0102efcp.html

中国古桥(三):颐和园十七孔桥
位于中国北京西郊颐和园的十七孔桥,是一座跨越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的壮观石桥,建于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因其17个券洞而得名,是园内最大的石桥。桥的全长150米,仿佛一条长虹横卧于碧波之上,融合了卢沟桥与苏州宝带桥的特色。其石雕工艺精致无比,桥栏望柱上的544个神态各异的狮子,以及桥头...

关于颐和园十七孔桥的资料
颐和园中的十七孔桥是一座著名的古桥,以其精美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著称。下面是关于该桥的详细介绍。一、基本概况 十七孔桥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上,连接湖中的小岛与对岸,是一座大型石拱桥。该桥全长一百五十米,桥面宽阔,共有十七个拱形桥孔,因此得名十七孔桥。桥型古朴典雅,体现了我国古...

北京著名的桥
在北京颐和园内著名的桥有:十七孔桥、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和柳桥。1、十七孔桥:位于颐和园内,是著名的金光穿洞,十七孔桥在冬至前后会呈现红光穿桥洞的奇景。古代匠人在建 造桥时掌握和利用了天文地理知识,当太阳在冬至前后下午最低点照射时,阳光会贯穿整个桥洞,呈现“红光穿洞”的...

颐和园古桥知多少
十七孔桥横跨在东堤和南湖岛之中,始建于乾隆年间,它是颐和园里最长最为精美的古桥。桥长150米,宽8米,有17个拱形桥洞连续而成,桥洞从两侧开始逐渐变大,第九个桥洞为最大。桥体为青石,栏杆是汉白玉,桥栏的望柱上共雕有神态各异、大小不同的石狮544只,比卢沟桥石狮还多,最多的一个望柱上就有一大五小六只石...

北京的七十七孔桥是石拱桥吗
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 古桥地址:北京颐和园内 建桥年代: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建桥材料:石材 结构形式:石拱桥 结构跨度:150米 颐和园十七孔桥,横卧在昆明湖南湖岛与东岸之间的水面上,是一座造型美观的联拱大石桥。桥长150米,桥面宽8米。两侧安有汉白玉石栏板,有望柱124根,雕有石狮544只,...

颐和园内有什么桥
第八座桥就是颐和园的有名字的桥,叫做“知鱼桥”,该桥用庄子和惠子“子非鱼”的典故命名,桥柱上还刻有乾隆皇帝的题字题诗:月波涟漪金为色,风漱琤琮(chengcong)(玉石碰击声)石有声。知鱼桥桥身贴近水面,极便观鱼。第九座桥在引镜东侧,也是一座稍不留意就看不到的桥。根据资料介绍,...

颐和园-界湖桥地址在哪里?
颐和园-界湖桥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新建宫门路19号,是颐和园内的一座重要桥梁,连接着万寿山和昆明湖两大景区。颐和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北京市内最大的皇家园林,以其精美的园林建筑、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秀美的自然风光而闻名于世。界湖桥作为颐和园内的一座古桥,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积淀,是游客们...

颐和园的十七孔桥为什么设计成十七个孔?
既能照顾到九这个吉祥数字,又能兼顾桥的高度和墩跨比,达到美观与实用的平衡。综上所述,颐和园内的十七孔桥之所以设计为17孔,是经过综合考虑桥梁长度、造型美观与环境协调,以及古代对数字的讲究后作出的选择。这座桥梁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桥梁设计的智慧,也成为了昆明湖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北京绣漪桥介绍?
北京绣漪桥在北京南如意门内,位于昆明湖与长河、东堤与西堤交界处。清代帝后来颐和园时,经常从西直门外倚虹堂或乐善园(今北京动物园)上船,经长河从绣漪桥下进入昆明湖。为满足行船的要求,绣漪桥建成高拱形单孔桥,北京人习惯称它为“罗锅桥”。绣漪桥建造于1750年,是连接东堤与西堤、长河与...

颐和园-柳桥地址在哪里?
柳桥,古称柳塘,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新建宫门路19号颐和园内,是颐和园昆明湖西堤六座式样各异的桥亭之一。柳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这座桥之所以名为柳桥,是因为西堤上遍植垂柳,而这座桥又掩映在柳色之中。唐朝诗人白居易曾有一句诗:“柳桥晴有絮”,描绘的就是绿柳荫中的桥上,晴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