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袁崇焕是怎样被害死的?被谁?

如题所述

反间计除去袁崇焕之谜 话还要从1629年说起。 1629年,皇太极在整顿好内政后,便大举兴师伐明。范文程也随军出征。在范文程的协助下,与努尔哈赤时代相比,皇太极的此次进军有了一些显著的变化。 在这些显著的变化中间,最主要的变化就是突然改变进军路线! 自从努尔哈赤在宁远被袁崇焕战胜郁闷身死之后,皇太极在宁远、锦州一线与袁崇焕也进行过反复较量,但都以损兵折将而告终。因此,在范文程等人的筹划下,皇太极此次出师伐明,改变了传统的进军路线。 所谓传统的进军路线,就是指清朝的八旗兵走锦州、出山海关、经蓟州、越三河、至通州,直逼北京。 这一次,在范文程的筹划下,皇太极率领八旗兵主力大军由喀喇沁部蒙古人作向导,从山海关西面、位于今天河北省迁西县城北40公里处的喜峰口越过长城,径入明朝内地;而范文程则率领偏师沿潘家口、马兰峪、三屯营、马栏关、大安口一线进发,以从旁支援主力。 在这次战事中,范文程独当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智勇兼施,力克潘家口、马兰峪、三屯营、马栏关、大安口五城。明军曾集中诸城兵力,拼命反扑,将大安口层层包围。范文程采用火攻之计,解了重围,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的行动。 而皇太极率领的八旗兵主力大军在遵化一带立稳脚跟后,便由蓟州越三河、略顺义、至通州,渡北运河直逼北京而来! 皇太极将军队一下子驻扎在离北京城关仅两里之遥的南海子一带,明朝上下大乱,慌乱无比。明总兵满桂等拒敌于德胜门、安定门外;城上明军发炮助战,竟打伤了自己的军队,连满桂本人也被损伤。只好率残兵躲入城中,坐以待毙。 袁崇焕得知皇太极绕道入关,即挥宁、锦将士回师救助,使其锐气大为挫伤。皇太极亲往袁崇焕阵前察看营寨形势,见阵坚难破,无法力取。便接纳了范文程等人的建议,下令撤兵。 建议撤兵,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大名鼎鼎的范文程就是如此的不顶用么? 其实,当时的范文程心里面想,与其强攻,不如智取! 智取?如何智取?最为容易的办法,就是实施反间计! 反间计介绍:反间计,最早出自《易经·比卦》,原文是这样的,“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意思是说,在欺骗敌人的手段中又布置一层“迷雾”,顺势利用敌垒内间谍辅助我做工作,就可以有效地保全自己,争取胜利。《孙子·用间篇》中也说:“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意思是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所用。 战争中使用反间计,古已有之。但是最为典型的当属《三国演义》中的例子:魏吴对峙赤壁,大战即将开始。曹操的谋士蒋干与东吴的都督周瑜有旧交,曹操派他以访友为名,乘机刺探东吴军情,进行间谍活动。周瑜识破了蒋干的来意,便使用了反间计,佯装热情,邀蒋干与自己同床而卧。军士按计半夜秉报周瑜有急事离帐。蒋干起床在周瑜案上书中翻到一封曹操水军将领蔡瑁、张允给周瑜的纳降内应信,蒋干不知是假,偷书信逃回曹营,曹操一怒之下杀了蔡瑁、张允,水军大弱。后曹操才知中计,后悔莫及。 反间计之所以百试百灵,主要原因就是利用了君王对于大臣的怀疑心理!只要是家天下,君王对于大臣的怀疑心理就是所有的封建王朝都不可能避免的! 范文程如何实施反间计呢?听完了下面的故事您就知道了! 原来皇太极久攻北京不克,便在范文程如此这般的授意之下下令撤兵回师了。 但是,在此之前的进攻过程中,清朝的八旗兵曾经俘获过两名明朝的太监。太监是宦官的俗称。明朝的宦官权势很大,他们是朝廷中与皇帝最为接近的人之一,也是皇帝最为相信的人之一。一般来说,所有重大的战役,皇帝都要派出自己最为信任的太监作为监军。监军的主要职责,其实就是监视前线指挥官的言行举止! 在皇太极撤退途中,便暗中命令手下大将高鸿中、鲍承先等坐在非常靠近这两个太监的地方,并故作耳语道:“今天退兵,其实是皇上(指皇太极)设下的计策。前不久,皇上独自骑马到袁巡抚阵前,跟袁巡抚派的两个人谈了好长时间。袁巡抚跟咱有密约,图明的事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然后,又故意给姓杨的太监一个逃脱的机会,杨太监逃回北京,便把他听的“重大机密”一五一十地禀报给了崇祯皇帝。 当时,朝中一些反对袁崇焕的人早已纷纷诽谤袁引狼入室,是要胁迫朝廷答应他提出的与后金议和的主张,好与后金订立城下之盟。 崇祯皇帝一贯刚愎自用,独断多疑,他对袁崇焕本已有了疑心,听了杨太监的密奏,便不分青红皂白,召袁崇焕问罪,将其下狱。1630年8月16日,袁崇焕被以“叛逆”、“擅主和议”罪名判处“凌迟”。 明末清初人计六奇在他的《明季北略》中“鲜活”地记载了袁崇焕被处以“凌迟”的真实细节过程:“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Luán)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Dàn)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Niè),血流齿颊间,犹唾地唾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Zhé)之。骨肉具尽,只剩一首,传视九边。”浓浓血腥溢于字里行间,读来不免令人肌肤悚然生寒。这个记载说明当时京城上下人人都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误认为袁崇焕“通敌”。 皇太极用反间计使得大明崇祯帝“自毁长城”。《明史·袁崇焕传》说:“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此后的1634年,皇太极亲统大军,长驱直入中原,蹂躏了宣府、大同一带。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30
世传清太宗皇太极(1592—1643)施反间计,捕捉两名明宫太监,然后故意让两人以为听见满清将军之间的耳语,谓袁崇焕与满人有密约,皇太极再放其中一名太监回京。明思宗中计,以为袁崇焕谋反;但是阎崇年等一些学者则倾向于认为明思宗杀袁崇焕是因为朝廷内阉党余孽的诬陷,皇太极的反间计只是袁崇焕落狱之因。 明思宗(1610—1644)在崇祯二年(1629年)十二月初将袁崇焕逮捕入狱。囚禁审讯半年后,在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明思宗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及至城下,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罪名于三年八月碟(zhe)刑(分裂肢体)处死于西市,弃尸于市。行刑那天,袁崇焕毫无惧色,他被五花大绑,押上刑场,“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袁崇焕卒年四十七岁。(《石匮书》)。
第2个回答  2014-04-30
我认为袁崇焕之死虽然说是被皇太极使用反间计害死的。但是他自己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也有欠妥之处,比如杀毛文龙就有欠考虑,毛文龙久居皮岛是皇太极一大心腹之患,虽说毛文龙不服调遣,但袁崇焕杀他无异帮了皇太极的忙,而且还导致毛文龙手下降清,崇祯皇帝对此内心是不满的。明朝百姓也多有微词。 如果袁崇焕能妥善处理与毛文龙的关系,不参与明末朋党之争,皇太极反间计未必得成,而崇祯皇帝,及京城百姓也不会如此痛恨袁崇焕了。
第3个回答  2014-04-30
主要原因是没有守住山海关,让后金军从长城薄弱点突破,袭取遵化直逼北京,造成这一事故使得本来心就小的崇祯帝下得决心杀了袁崇焕.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